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小畫廊崛起於大中環:Henrietta Tsui-Leung

2018-01-18

Image description Henrietta Tsui-Leung

人生中總會遇到一次,在關口上心忖:「去,還是不去?」2006年,在銀行集團地產部過着安穩生活的Henrietta正是如此。她從小學畫,長大後想開畫廊,但那年頭香港的畫廊寥寥可數。沒有背後大老闆,也沒有藝術買賣知識,兩夫婦先飛歐洲結識畫廊,又飛北京見畫家,這樣子十二年下來,Ora Ora(方由畫廊)隨着香港演變成世界藝術交易三甲市場,越做越好,幾年間竟進了Art Basel,訪問期間,她正忙着由數百呎的普慶街小舖,搬到皇后大道中新建的藝術主題大廈H Queen's。

在交叉路上,幸好有人鼓勵,「當年我問教授,人怎樣才叫成功?他說如果你能進一個自己好喜歡的行業,那即使輸掉全世界的錢,你也是成功的。我一聽到就想,好吧,我去試試!」

創意來自母親
「2005年我還一邊在銀行工作,一邊開了個小畫廊。到2006年,我覺得不如試下。之前我在CitiGroup(花旗銀行)做地產,老闆把我當副手。我心想,自己三十歲左右,不如試試(創業)吧。當年香港只有六七間畫廊,除了Opera Gallery以外,本地畫廊都是軒字的前輩們,例如季豐軒、漢雅軒等等。」Henrietta Tsui-Leung(梁徐錦熹)回憶說。創業想法的緣起是2003年她跑了去讀MBA,「我們那一班,到今天有七成人都轉行了,例如Lady M的老闆也是我們同學,大家都想有新的挑戰。我本來在匯豐的管理Trainee出來,生活很平穩的,但我從小喜歡藝術。」

Henrietta說她對創意的啟發,都來自母親,「她很Creative,媽媽對我影響好大,每年各個節日,燈籠什麼我們都是手造的。她是老師,很鼓勵我們的創意,但同時她又喜歡炒股票。八十年代人人說移民,父親那一代除了我們都移民加拿大了,母親又從小安排我每天放學會去跟法國人學法文。結果法文做銀行時從沒用過,但現在法文就派上用場了。」母親在她16歲就過身,Henrietta本來從小習畫,16歲時本來在大會堂開個展,但遇着母親去世,全部都取消了。

Image description 章燕紫作品,Henrietta不時會提到的另一畫家,江蘇鎮江人,中央美院、北京師範大學雙碩宇學位畢業。

海外修讀大學,1997年回港從事銀行,經濟還未下滑,算是逃過一劫,「我出道時還未到金融風暴,在銀行工作可以不用抵押,買一百倍薪水的樓,但我負擔不到,如果要買,到去天水圍!我總覺得做銀行爭少少,加上當年做銀行要做好多業務以外的事,天天開電話會議,壓力好大,有一晚半夜我就跟先生說起,我說自己最想做藝術家,但不行了,那年頭香港又沒什麼本地藝術家,那不如做Gallery吧。」

去西班牙結識畫廊
要在中環開家小小畫廊,當然不易。香港不少畫廊東主本來都有點家底。Henrietta父親是高級公務員,母親是老師,算是中上家庭,但稱不上資本雄厚。但她丈夫也從事金融投資,加上她在銀行工作存了筆錢,算是小有資本──她也是典型香港人,工作時少不了炒炒賣賣(她強調:香港人一定要學投資!),就拿着存款一頭栽進了藝術行業。當初藉朋友介紹,飛西班牙認識畫廊,回來開幕首展就是西班牙油畫。「那展覽作品賣了九成,當中少不了家人朋友捧場,但也有街客。」買賣藝術,她是外行,沒有人教怎樣做起?「我上網看著名的Art School,我知道在Charles Saatchi展過的畫家都可能成為明日之星,就留意他會看什麼騷。我做了一些資料搜集,看了一些學校騷,當時留意到一個畫家,我一直聯絡他,才發現他竟然是香港人(魏凱略)!但當年香港藝術家不習慣簽畫廊!」

聽着Henrietta的成功故事,既因為她有點人脈,又有點運氣,更像冥冥中有主宰,「我在家中壁報會寫好自己的目標。當時有一項是寫自己想到四川美院看看,因為中國四大天王(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鈞),有三人都是四川美院畢業的。我是基督徒,就開始祈禱。過了一陣子,有贊助四川美院的朋友打給我,他說會帶麻生和子家族到四川美院參觀,麻生是日本名門望族,還帶着日本的藝術家前往,我就跟大隊一塊去。那一次去四川,人人都湧着看油畫,當年張曉剛等正紅,我見到有學生在畫油畫,過去搭訕:請問你在畫什麼?他竟答:已經賣了!再問幾人,都不理我。那次四川美院安排了學生來接待我們,接我的叫楊勛,他未畢業就有日本人收他的畫,已有車了。因為受人奚落,我跑去看人家畫水墨。其中一個正在畫的叫郝量,大家很快就做了朋友,我也是全球第一個買他作品的人。那幾天我都跟他們玩,很快熟絡,未幾我返港,就租了中央圖書館展覽廳,做了一次四川美院的聯展。」這麼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反而因為當年人人都在買中國當代油畫,當代水墨還沒人注意,佔了先機。「我開始買水墨時,當代水墨根本沒有人理睬過。後來郝量的《瀟湘八景》在尤倫斯展了, 再到維尼斯雙年展,再到龐比度展出,今天畫價已很高。」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藝術家鄭哈雷作品。鄭哈雷86年出生,畢業於中大藝術系。

雖然喜歡數字,計數頂呱呱,但Henrietta喜歡新事物:「我喜歡跟Artist傾,鼓勵他們做一些東西。例如鄭哈雷(本地畫家),我覺得他一定得。他本來不是畫國畫的,但他讀書時已喜歡做一種仿宋的感覺。」談藝術家會感到她的熱切,談鄭哈雷她就不斷重覆:「我鍾意佢,我覺得佢會得。」

這十二年下來,竟然由求存做到搬去中環核心地帶,「我當初只想生存,當時香港只有幾家畫廊,那會想到有一天能進Art Basel!我記得09年去Basel觀摩,見到台灣、中國能進Basel的畫廊都在行內做了幾十年,那時我們才草創幾年,人家怎會選你呢?這十多年的發展,整件事都不在計劃之內。就像前一代做畫廊的前輩,是因為認識了那一代的中國藝術家,憑自己的Passion這樣做起來的。」

相信自己的眼睛
乍聽她的故事,Henrietta在藝術上的決定往往是三分,甚至是七分衝動、熱情。她說:「對呀。因為有一些高人跟我說過:『Nothing is worth more than 1-2 million dollars(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超過100-200萬元的),超過的東西都是市場做出來的。從前我問人家怎樣營運Gallery,他們會說我畫畫的,我怎知道呢!其實怎會不知呢,Gallery就是藝術家的發言人,如果畫廊選的作品不好 就不會賣,高人說總之你選擇好的Artist,人家就會來買,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12年前我沒有什麼信心,但現在我對自己揀的Artist是有信心的。』就這樣,來到2018年,她將搬到較大的藝術空間,也會辦兩個博物館級的展覽。「我老公說,如果做Gallery沒有Passion就關門了,我們不像做Dealer沒所謂,那是生意,但也有新加坡畫廊跟我們說:你不需要好多Artist,有十個八個,大家一起成長就很夠了!現在常有人問我怎辦畫廊,我說若你不喜歡Art ,那你炒股票好了!做畫廊一定要收藏。你純粹客觀不成,純粹主觀也不行,所有我們做的Artist 我自己都有收。」

他們也不是沒損傷過。她主動提到,05-06年,畫廊創立時本開在北京,但幾個月就慘敗而回,「本來開在火紅的草場地,開幕展叫《一國兩制》,但因為名字就被政府天天派人來,不讓我開。結果只能變成私人派對,我連在路上貼方向指示都不容許,結果唯有找司機去酒店接人來。這樣子,畫廊開幾個月,我跟先生就決定斬纜,這才來到中環現址。」

Image description 彭劍,82年湖南出生中國藝術家

單靠熱情也不足以讓經營生存及成長。畫廊做到第五六年,開始進入Art Basel,「當時Basel在5月,2-3月會有VIP(全球的藝術管理人)來港跟我們見面,他們會問我今年帶什麼Artist。問題很有趣,因為你知道自己有何不足,所以我就去了讀博士!我念的是藝術理論。我不是想傳教,但因為信仰,我知道Try my best,有些事情是安排好的。」

藝術比樓房Unique
因為入行的時期對,因為其他,Ora Ora發展不俗,但行業其實不像外表風光,「我想強調,香港畫廊是在萎縮之中!我們成立香港畫廊協會,會員有60個左右。現在香港是國際進來的畫廊很蓬勃!我們辦了好多次香港畫廊周(現叫香港藝遊周),活動完全是免費的。今年剛找到了藝發局的支持,又找到一些贊助。我們是商會,但辦的可不是純商會活動。」

Image description Henrietta於中環善慶街舊址接受訪問。位於H Queen's的新址即將開幕。

聊起來話如連珠,Henrietta健談,也看得出生活愉快,「這些年來,我最喜歡Studio Visit,最開心是跟Artist成長。我在這裡選的Artist幾乎每個都成功了。我最成功是每天都快樂。從前做銀行,吃好的,工作辛苦,周末就去買手袋,但如今很久沒買手袋了。」問她,賣藝術品跟做賣其他有何不同,她財經/ 計數那邊腦袋馬上上身:「買Art像買樓,它是另類資產。樓Unique但不及藝術品Unique,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不應當炒作,你可以當它是很長線很長線的投資。」

Image description 肖旭,83年重慶出生,也是四川美院畢業生,當代水墨畫家。

精於計算,Henrietta形容香港藝術市場是由零至有,「我常跟同事說,市場上是由零至三,三是天價。以往我們最常做零至一。入行六、七年後,我決定一定要學曉做一至二。如今我們做得最好是一至二,二至三(天價)的生意,我還在學習。」搬到皇后大道中,她的願望是十年後公司成為一個載滿東方哲學思想的國際級東方畫廊。而對香港,她期望:「藏家要學懂尊重畫廊,有時畫廊代理了Artist,大家就直接去找畫家買。十多年前香港畫家都不簽畫廊,但有時Artist過身了,什麼都剩下來。Artist的持續性,其實是靠一個產業做出來的。」孩子今年八歲,她也期望看到年輕人在未來有更多可能性,「昨天我才看到,說香港的樓價怎樣400呎1000萬,但香港的單位牆上永遠沒有掛作品的,我兒子八歲,十七歲要為大學選科,我實在不想像我父母一樣。我想跟他們說,你想做藝術就做吧!像香港的藝術家父母,你真的要替他們鼓掌!像鄭哈雷母親,就說自小孩子畫了畫,她就寄去參賽!他們相信文化啊!」

文:何兆彬  圖:Colin Lam(藝術作品圖片由Ora Or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