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書店百貨化

2018-01-24

Image description 2012年誠品書店進駐銅鑼灣時的盛況。(黃潤根攝)

近年來,本地出版業面臨不少中大變化,許多本地小型獨立書店相繼結業,就連大型連鎖書店Page One,也因為營運不佳而全線倒閉。與此同時,台灣來的誠品書店進駐香港,短短數年,就已經擁有三所分店,而在誠品來港後,不少書店也紛紛效法轉型,增加售賣精品和其他非書籍類貨品,開設咖啡室等,書店百貨化,似乎是未來的趨勢。

誠品生活太古分店最近慶祝成立2周年,翻新過後,內裏售賣非書籍物品的品牌更增加不少,除了食物、飲品、農產品和精品專櫃,甚至有髮型屋、陶藝工作坊、中醫診所等,這些連一般百貨公司都未能包羅的門類,都能出現其中。當獨立書店無法營運,而傳統連鎖書店因為昂貴租金一再搬遷,舖面一縮再縮,誠品這條從書店變成生活百貨的路,也相繼為人仿效。

Image description 最近加盟誠品生活太古分店的有陶藝工作坊「童窯」。

人文思潮
在誠品於1989年在台灣創辦之初,就已經是一個結合其他銷售範疇的空間,專門出售藝術和建築類書籍。其中,誠品漂亮的書籍擺位,充滿中產品味的室內設計,成為其最大特色,然而他們吸引人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敢引入各種新人文思潮相關書籍,啟發了戒嚴後的一代人。其後分店愈開愈多,每一所的設計也各有特色,改變書店的體驗。但賣書的利潤始終有限,容易虧損,隨後它們轉型成為「生活百貨」品牌,在短時間內就轉虧為盈,隨後,品牌的銷售收入更佔主體。

在這個時代,所謂「消費體驗」比商品本身,更有價值,在書店中,書本身似乎也只是次要,更重要的是當中的環境氛圍,讓人感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就算不拿起書讀,四周簡潔的裝修,原木書櫃與桌椅,都讓人感覺「文藝」,因此香港人特別喜歡到台灣書店「朝聖」,就是這原因。打造經驗,建立品牌,再用這品牌推廣其他品牌,比單純賣書,更來得吸引人。

Image description 前年結業的大型連鎖書店Page One。(黃勁璋攝)

在過往,本地大型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可說是各司其主,前者接觸一般大眾,銷售流行書籍,後者主要靠建立書店的獨立風格,來吸引另類讀者群,香港也曾有很多特色獨立書店,例如專賣詩集的東岸書店、專賣日本文化專書的智源書局、專賣英文兒童圖書的Crown等,但如今也因加租而紛紛倒閉。

售賣精品
當以生活百貨為主打的連鎖書店進入本地市場,大型連鎖書店也增加了不少售賣精品的空間,而小型的獨立書店也開始售賣其他貨品,出租場地給不同團體舉辦活動,透過會員制來留住熟客,掙扎求存。

Image description 在銅鑼灣中心地帶的獨立書店人民公社也兼賣奶粉。(黃勁璋攝)

書店百貨公司化,閱讀文化的改變是其中一個因素。在網絡時代,人們減少紙本閱讀,實體書的銷量節節減退,而網絡書店的興起,也取代了傳統書店的部分功能。當按幾個按鈕就能輕鬆買書,國際運費價格下降,書本資訊流通,港人不再需要靠書店引介才能接觸到外國新書,也不再需要到特定書店才能買到外地出版的書籍。未來本地書店的面貌,會有怎樣的改變?

文: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