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用古董進餐 極盡奢華

2018-02-01

Image description

新聞報導上經常看到,國家元首或領導人往世界各地進行國事訪問,得享東道主為他們安排各種高規格禮遇,而衣香鬢影、冠蓋雲集、排場顯赫而又氣氛熱烈的國宴,往往就是最精華的部分。國宴是為接待國家元首所舉行的最高規格的盛宴,是展現一個國家地位與力量的手段,歐洲皇室每年舉辦國宴,貴賓以古董銀器、名瓷進餐,盡顯其顯赫身份及尊貴地位。這些精緻珍貴的餐具及餐桌擺設既能顯示皇室貴族的財富與地位,亦充分反映了一國文化藝術精髓,確保觥籌交錯都是流光溢彩。

英國王室每年按照慣例都會舉辦兩次高規格的國宴,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至今已主持超過100場國宴,她對每個細節的安排都十分關注。在舉辦國宴5天前,王室的國宴團隊便開始佈置宴會桌,精選出最好的銀製餐具陳列於宴會廳的一側,再擺上餐桌的裝飾品,而女王的花匠亦會來設計鮮花擺放,到最後放置餐具時,每套餐具定位必須精確到相差46釐米,而餐具顏色與圖案不僅要與每一道菜相配,還要與來訪客人的國家有聯繫。

Image description 品籃及彩繪花卉碟六隻 由藹尼斯.薩嘉設計(Ernst Sager,1788-1840) 柏林KPM瓷器廠,十九世紀初 手繪瓷器,署名 高:11厘米,直徑:25厘米 這套帶有金邊的甜品籃及六隻彩繪花卉碟,靈感來自靜物畫家藹尼斯.薩嘉的作品(Ernst Sager,1788-1840)。柏林KPM(Kö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瓷器廠印款,並印上皇室權杖,及畫家的紅色的印章。早在在1763年,普魯士國王弗德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1712-1786)購入KPM瓷器廠,他稱讚該廠出品的名瓷為「白色的黃金」,並向毆洲其他皇室餽贈該廠瓷器,作為珍貴禮物。本套瓷器曾由普魯士國王,弗德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 ,1797-1840)在1829年送贈給奧地利大公爵約翰.薩維多(Johann Salvator,1782-1859)的結婚禮物。其後為德國維斯巴登(Wiesbaden)的穆連公爵(Duke Meran)所擁有。本套瓷器,極為華麗精美,每件瓷碟鍍以厚重的純金,並裝飾以不同的圖案。花卉的繪畫手法極為寫實細膩,每一件都是上佳的瓷器精品。

英國王室國宴餐具和餐桌擺設歷來以銀器為主。由於王室和上流社會對銀器的喜愛與推崇,16世紀英國彙聚了德國、法國等各地銀匠,使得英國銀器得到空前發展。19世紀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期間(1837—1901)是英國最強盛時期,史稱「維多利亞時代」,當時英國不但軍事強大,其經濟、文化亦空前繁榮。此其時,英國銀器發展到全盛階段。銀器構思巧妙、工藝繁複卻異常精湛,錘揲、刻花、浮雕、鏤空、鑲嵌等多種工藝應用,產生了一批具有高超藝術性的器皿,其完美工藝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

反映一國文化藝術精髓
而在英倫海峽的另一邊,18和19世紀的法國銀器當時地位也非常重要。猶如法國時尚發展一樣,法國銀器的亦甚具藝術感,其巴羅克和洛可哥風格更是充分融合了時代特色。此期間巴黎便冒起了不少工藝卓越的銀匠世家,當中由Antoine-Vital Cardeilhac 於 1804創辦的Maison Cardeilhac,便以銀器餐具和餐桌擺設而聞名世界。代代相傳的Maison Cardeilhac,19世紀末時在Antoine-Vital Cardeilhac孫子Ernest Cardeilhac領導下,更曾多次贏得巴黎世界博覽會的獎項。

Image description 銀燭台一對 藹尼斯 .卡迪希(Ernest Cardheilac,1851-1904) 巴黎,十九世紀末期 高:51厘米,直徑:32.5厘米 這對純銀燭台,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由巴黎極負盛名的銀匠藹尼斯.卡迪希用Rocaille 的風格製造,不但手工精緻,而且流線型的燭台,十分典雅美觀。燭台上刻有“CARDEILHAC PARIS”及代表卡迪希本人“E.C.”的標誌,同時刻有代表950銀的“1”字樣。製造商The House of Cardeilhac,成立於1804年。The House of Cardeilhac的產品,屢次獲得國家及國際上的獎項,其中一項殊榮,是1878年在世界貿易博覽會(World Trade Fair)上獲得金獎。

不過,跟英國王室比較,法國的王室貴族則似乎更加崇尚按照傳統手工藝方法,利用手工成形和彩繪上釉製造的瓷器餐具。瓷器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然而,受中國影響很深的歐洲高級瓷器之製作工藝亦相當高超,這些歐洲的頂級瓷器早就脫離了日用品的範疇,成為了王室專用的「奢瓷品」。法國的賽佛爾(Sèvres)瓷窯應該算是歐洲瓷器工藝的極致表現。

Sèvres瓷窯的崛起,以至成為皇室專屬瓷窯,主要是因為得到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特別是其情人龐畢度夫人的支持。Sèvres瓷窯最著名的特色就是「賽佛爾深藍」及「鎏金」。由於有著王室的支持,Sèvres瓷窯集中了當時最頂尖的藝術家、化學家、雕刻家及金工,研究出「賽佛爾深藍」這種獨家釉下彩顏色,而其辛苦的研究得來「鎏金」技術,則是將純金研磨後加入膠水中塗在盤飾上,而流傳至今的高度技巧。

Image description 餐桌中央擺設 瓷器鑲嵌鎏金 法國,Sèvres風格 十九世紀 高:21厘米,直徑:36厘米 洛可可風格,以典型的C及S漩渦紋作裝飾,瓷碟中央繪有男女圖像,源於法國畫家Jean Watteau(1684-1721)的著名畫作。瓷器鑲嵌鎏金,在歐洲十八及十九世紀,是十分盛行的室內裝飾, 也是一種奢華瑰麗的時尚風格。瓷碟用的藍色圓形邊,襯以中央繪圖,是典型Sèvres的裝飾手法。此件器皿,是瓷器、鎏金工藝及繪畫的綜合創作。

價值不下於古董與名畫
經過了法國大革命之後,一度幾乎被迫關廠的Sèvres瓷窯得到拿破崙政府的支援,並改名為國立賽佛爾製瓷廠,成為國家專屬窯房。拿破崙(1769 - 1821)除了軍功戰績,他對文化藝術也極為重視。他指令科學家Alexandre Brongniart為Sèvres瓷窯總監,不論在技術與工藝方面,都讓Sèvres瓷窯更進一步,而這個時期的Sèvres瓷窯許多作品都在標榜拿破崙的戰功。直至1815年滑鐵盧戰敗,拿破崙被放逐荒島,其帶同起居財物之中便不乏Sèvres瓷窯的瓷器。

Image description 餐桌銀器中央擺設鍍銀 法國,十九世紀 闊:43厘米 這件銀器,兩旁各鑲有小天使,形象栩栩如生,造型生動活潑。裝飾線條流暢,起伏有緻。銀器放在玻璃盤上,是突出在餐桌上燭光的的反照, 營造閃爍璀璨的視覺效果。在歐洲十八世紀的燭光晚宴中,甚為流行。

普魯士不但是18、19世紀時期法國政治軍事上死敵,在瓷器發展上亦旗鼓相當。作為世界頂級瓷器,由普魯士國王菲特列大帝(1712 -1786)於1763年創立的KPM全稱是“Koniglicher Porzellan-Manufaktur”。最初由菲特列大帝特許毛料製造商Wilhelm Caspar Wegely成立柏林瓷器工坊,後來卻因技術困境以及七年戰爭的影響,被迫於1757年放棄。1761年,商人Johann Ernst Gotzkowsky接收手該工坊機器以及人力,並更名為「柏林皇家瓷工廠」,儘管其在藝術上和技術上的水準相當高,最終仍於1763年因財政困難而停產。同年菲特列大帝決定收購瓷廠,除命名其為KPM(皇家御瓷)外,並將勃蘭登堡選帝侯爵微紋上的「藍色權杖」作為商標。經過250多年來的延續發展,從制模,塑型到繪彩,KPM仍是當今世界上少數仍堅持全手工製作的工廠之一。

Image description 一套十二隻甜品碟 法國,十九世紀中期,1840年 瓷器,刻有“Boyer St. de Feuillet”標記 直徑:24厘米 藝術家費爾(Jean-Pierre Feuillet,1777-1840)是當時巴黎最有才華和最知名的瓷器設計師。他曾入讀巴黎一間有聲望的藝術學校。他的商店位於巴黎rue de la Paix十八號,從那時起,費爾成為皇室御用的瓷器商,並成為皇室及貴族的主要瓷器供應商。瓷器上的質素、用色, 和他所用的鍍金,是令到費爾享譽盛名的原因。他在瓷器上的繪畫非常細膩和精緻。他的繼任者是讓.博耶(Jean Boyer),他從1834年與Boyer合作,直到他去世(1840年),作品均稱為“博耶.聖.費耶爾”。碟背有釉底綠色的簽名,寫著“Boyer St. de Feuillet”。

「用古董進餐 極盡奢華」展覽
展覽日期:2018 年1月30日星期二上午11時至下午 4 時
地點:香港四季酒店海景宴會廳 I
www.angelsartcollection.com

文:Patrick Chiu   圖:Angels Art Collection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