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三月藝術專題】沒有牆的美術館

2018-03-09

是土地問題,還是成本問題?即使近十年香港藝術興起,公共藝術/雕塑展這回事也從來沒有怎樣舉辦過。這一次,由藝術中心主辦的「藝遊香港Harbour Arts Scuplture Park」,請來英國皇家學院藝術總監Tim Marlow、日本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共同策展,在維港海旁展覽出19個藝術家,共21件大型雕塑作品。共同策展人Tim Marlow:「要提升公共藝術水平,多辦這種展覽就是了。」

文:何兆彬 圖: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Antony Gormley《DAZE VI》2016

維港改變了文本
香港鮮有雕塑展。身形修長,說話如連串炮仗的Tim Marlow,在訪問中重提多次,他希望這展覽是個開始,而非結束,「能在市區看到這些藝術品,這是絕佳機會。作品前面是美麗海港,它後面是香港美麗建築群及山頂,這對藝術家來說,是展出好作品的好機會。」他形容雕塑公園是一個博物館/美術館,只不過是沒有牆的博物館,「南條跟我一同策展這展覽,我們選取由19個藝術家創作,共21件作品,它們來自七個國家,由不同材料造成。藝術家之中部分是巨星,而部分值得更多關注。我喜歡這組合,它有點像一個大型博物館,只是在戶外吧了。」策展過好些雕塑展,這次有何特色?「今次,展覽並沒有一個主題。我們決定了選取全世界的藝術家,各展出一些成熟的作品,當中包括了本地藝術家,也有星級的像Tracey Emin 。他們六個來自英國、兩個來自中國,五個香港。選擇很廣,物料、風格方面,什麼都有。」

Image description 雕塑公園共同策展人Tim Marlow

那麼是次展覽,與他過往參與的雕塑展有何分別?「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畫廊裡面,但我也做過好些雕塑展覽。要注意,文本(Context)從來會改變作品本身,而作品也會改變文本,這次展覽,像Conrad Shawcross的《The Dappled Light of the Sun I, 2015》,它最初是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展出,又在英國的鄉間大宅中展出過,這次來到香港海旁,它看來又顯得有機(Organic)得多。這多少要看香港的建築怎樣影響到作品本身,但換轉來看,我們也由美麗海港中,見到作品本身的脆弱。在大自然景色之中,它們的鋒芒是完全被蓋過了。」
多辦像這樣的展覽!

Image description 草間彌生《Pumpkin: Big》2008

香港雕塑展不多,是因為它昂貴嗎?「舉辦當然要花錢,作品的運費很貴,香港是有土地問題。以下我這麼說不是反對公共藝術,但像在倫敦就有好多垃圾公共藝術了。我會明白,為何地產發展商會先想發展物業、商場、酒店,因為它們能改變生活水平,但同時,一個城市也會希望有地標式的公共藝術。我想,為什麼有些公共藝術水平並不怎樣,或好些藝術家並不熱衷於創作公共藝術呢?那是因為它很難永久擺放,有時一些作品會冒犯到人,那政府就不想永久擺放了。好的當代作品會富挑釁性,概念刺激,它們通常是臨時擺放。人們不喜歡,就當看不見好了,不理它五年十年,這很有趣。我的看法,是要有永久擺放的作品,也要有臨時性的。」怎樣會令公共藝術變好?「這是好問題,但我得小心作答。我會教育大家,但這不只是品味問題。香港的品味並不差,而在倫敦也有很多差的作品。其實如果你放置好的作品,人們就會正面回應;但若你放置壞作品,人們是不會回應的。所以你怎樣令作品變好?多辦像這樣的展覽嘛!它多給你機會去看作品,讓人們有選擇。你看得越多,就知道為何你欣賞它,或換轉,你看得多才知道自己為何不喜歡它。」

Image description 曾敏富 《Before Collapse》 2017

香港,值得更多!
在香港辦雕塑展,當然得找本地藝術家。這次共找來五位香港藝術家參與,Tim:「我之前跟他們認識,但一起辦展覽,這才是第一次。我對他們有不同的印象,例如Kacey Wong(黃國才),他是成熟的香港藝術家,技藝圓熟、概念刺激、想法深入,他這次的作品十分漂亮,他要詰問的,是人在環境之中的位置。另外,我們有Morgan Wong(黃榮法)的概念藝術,他是個有趣的藝術家。曾敏富(Matthew Tsang)的作品特別為這次而設,他以自己的腳做模,將它放大,造成一件有趣的作品。作品做成了碳,碳是木與灰之間的物體,這指涉人類文明到達了臨界點。藝術家王志勇是個燈光藝術家,作品富有詩意。最後,我們有何冠廷,他做的是一個生鏽的金屬架,以他自己說法,這是像一個被拉散的電視。昨天我跟幾位藝術家午飯,其實他們本身並不完全相識,做藝術家很孤獨,而辦這樣的展覽,就能把大家聚在一起。」

Image description 金泓錫 《像熊一樣的形狀》 2012

近十年經常往返香港、英國,他期待着香港的藝術轉變,「香港的轉變是現在進行式的,好多事情在發生!西方大型的畫廊來到開店,新冒起的藝術家,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藝博會,他們關乎買賣,但它跟整個藝術起動有關。最重要的是M+,那是我們期望已久的事。以香港這種等級充滿動力的國際城市,她值得擁有更多。而以香港藝術家來說,他們應該值得更多關注,這次正好是機會!」

Image description Tracey Emin 《A Moment Without You》2017,獻給鄧永鏘的作品。

#WhereisArt:你經歷過最富藝術性時刻,你在何方?
Tim:「我想,我最具創造性的一刻,一定是我出生的一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