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夏加爾國家博物館 強烈方式表達信仰與愛

2018-04-18

在法國南部尼斯市Cimiez小山上,有一座夏加爾國家博物館,在陽光充沛的白色房間內,擺放着當代藝術大師夏加爾(Marc Chagall)多幅大型畫作,其用色的奇特,想像力之豐富,叫人難忘。這位生於白俄羅斯、最後定居尼斯的畫家,受着不同文化及藝術思潮影響,卻能創出個人風格,以情感強烈的色彩及構圖,歌頌生命中的善與美。

夏加爾曾解釋自己繪畫和用色的靈感,都是由心而發,而非單純的技巧,而他的靈感是來自信仰與愛。「如果所有的生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終點,那麼我們必須,在我們有限過程中,用愛和希望的顏色來為它着色。這種愛包含着生命的社會邏輯,包含着每個宗教的基本元素。」

Image description 位於法國南部尼斯市的夏加爾國家博物館,內藏一幅大型馬賽克《聖經》畫作《先知以利亞》。(張綺霞攝)

夏加爾出生於俄羅斯的貧困家庭,是9個孩子的老大,父親替鯡魚商人工作,但每個月只賺20盧布,生活捉襟見肘,家裏是虔誠的哈西德派猶太教徒,在宗教儀式中常用上歌舞,這形式也深深影響了夏加爾。在他的畫作中,人物經常載歌載舞,手舞足蹈。

雖然他畫筆下的童年總是愉快的,但現實生活中,猶太人卻被俄羅斯政府排斥,只能住在限制區域,不能上俄羅斯正規學校或大學,在母親賄賂老師下,夏加爾得以入讀當地一家正規中學,第一次看到同學在繪畫,才知道有藝術這回事。他大為震驚,問如何學會畫畫,對方叫他自己去圖書館找畫書摹寫,從此開始藝術學習,並告訴母親,自己決定要成為畫家。

Image description 阿爾卑斯濱海地區二十世紀國家博物館首席策展總監Anne Dopffer在夏加爾畫作前。(張綺霞攝)

訪以色列大受啟發

為了達到這個夢想,他搬到首都聖彼得堡,借用朋友的護照報讀藝術學院,隨後跟從師父到巴黎。雖然一句法語也不懂,他卻積極參觀畫廊和參與藝術家沙龍,結識不少知名現代主義藝術家,大受啟發,開始立體主義風格等創作。後來他為娶妻回到俄羅斯,打算一起回巴黎,卻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是就留在俄國發展,碰巧遇上1917年的十月革命,夏加爾因為前衞的藝術風格,被視為革命的象徵,受到政府重用,更成立維捷布斯克藝術學院。

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自由作風被加上「資產階級」的標籤,最後辭職,輾轉又回到巴黎,開始將立體主義、象徵主義和野獸派融合,開創獨特風格,並融入自己童年的回憶及許多猶太文化符號,真正建立色彩強烈、充滿詩意的超現實畫風,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但夏加爾從不希望自己被看成與任何學派或運動有聯連,他堅持,他的風格和符號只是因個人意義而被創造而已。

從俄國回到巴黎後,在1931至1939年間,他也受巴黎商人Ambroise Vollard委託創作宗教插畫,得以遊歷以色列聖地,大受啟發。回法國後,更開始潛心創作,甚至對於二戰爆發毫無意識,法國被佔領後,政府開始把猶太人送去集中營,他仍懵然不知,到後期才驚覺危機,在女兒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幫助下,才得以逃難到美國。

戰爭結束後的五十年代,他搬回法國,定居南部的聖保羅(Saint-Paul-de-Vence)。當時法國各地都開始重建工作,重建教堂也是重點之一,代表精神靈性上的修復。雖然沒有直接面對戰爭,但猶太人被大規模屠殺、意第緒語文化被破壞的事件,也讓遠方的他深感震撼,導致他更專注於宗教為題的創作,開始「循環」(Cycle)系列的《聖經》福音畫作,共花了10年時間完成,希望可以將來等到當地教堂Rosaire重建後放置其中,作品的尺寸也是為教堂牆壁度身訂造。然而開始繪畫後,他的興趣開始轉向人文主義主題,於是決定放棄把作品放在宗教建築,改為捐給法國政府。

Image description 夏加爾自六十年代起向法國政府捐贈了二百五十六幅作品,他的《天堂》,是其晚年愛繪畫的宗教題材,充滿不同的象徵符號。 (RMN-Grand Palais夏加爾國家博物館、Gérard Blot、巴黎ADAGP及首爾SACK 二○一八年圖片)

傳達上帝訊息使命

為了收藏這批作品,法國政府在尼斯覓地興建博物館,最後在1973年正式成立,展示夏加爾自六十年代起向法國政府捐贈的256幅作品,當中主要藏品是與《聖經》故事有關的創作,包括12幅描繪《創世記》和《出埃及記》的大型繪畫,5幅以《所羅門之歌》為題的畫作。

在窗明几淨的博物館內,館方負責人、阿爾卑斯濱海地區二十世紀國家博物館首席策展總監Anne Dopffer,仔細解說夏加爾的藝術。她指出,夏加爾深信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失去信仰的年代,在晚年他花費不少精力開拓宗教題材,把藝術創作看成是傳達上帝訊息的使命。Dopffer指出,夏加爾從小就閱讀《聖經》,對《聖經》有很深的信仰和情感聯繫。夏加爾更曾讚譽:「《聖經》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靈感來源。」

一進博物館,就能看到「循環」系列的一幅畫作《創造人類》(The Creation of Man),Dopffer解說:「整幅畫充滿豐富的細節與色彩,描述一個複雜的世界,天使帶着沒有氣息的阿當飛出,上方有耀眼的七彩太陽,這也是夏加爾畫中生命的象徵。太陽中也有耶穌受難的情景。畫內也有許多其他的符號象徵,例如有手的魚,是他在鯡魚業工作父親的象徵;旁邊一個小小的人頭蝴蝶,代表《聖經》人物、帶領族群逃出埃及的梅瑟,上帝正遞給他自己的誡命。要明白夏加爾的繪畫,一定要從細節入手。因為他的作品總是有很多小符號,要人慢慢細讀。」

在六角形房間中,展示着與愛情有關的The Song of Songs系列,是他獻給第二任妻子的作品,充滿情侶相擁的畫面,而且全採用紅色為主調,受著名《聖經》詩歌《所羅門之歌》啟發,用愛情比喻人類與上帝之間的契約及關係。在這系列畫作中,夏加爾融入了大量的個人歷史,有他的居住地南法的風景,有耶路撒冷,也有他的出生地維捷布斯克,也有不少雀鳥和演奏樂器的人及天使,呈現歡樂激昂的景象。「在他的畫作中,融入了不同層次的真實。」

除了福音主題,館內也展示一幅知名畫作《紅馬》,正繪畫了猶太人在納粹統治下被追捕、燒死等血腥畫面。是夏加爾少有繪畫戰爭殘酷的畫作。「夏加爾的主題不只是愛情、花、女人,也曾繪畫不少悲劇時刻。」

他的畫作經常將回憶、宗教神話、幻想等融合,而在不同的《聖經》人物中,混合着各種畫家常用的形象,例如是家鄉的風景、半人獸的生物,美女等,如創造出一個個奇特幻境。

Image description 一八八七年出生於俄羅斯貧困家庭的當代藝術大師夏加爾,其前衞的藝術風格,曾被視為革命的象徵,這是他的作品《花朵的戰爭》,花在其筆下代表生命。(巴黎ADAGP及首爾SACK 二○一八年夏加爾圖片)

多種形象混合出現

夏加爾總愛讓人物在半空中飄浮或飛翔,「他特別喜歡『飛翔』這主意,因此對馬戲團也非常着迷,經常繪畫。而且他也喜歡讓人物處身夢幻境地,而非在塵世生活,面對現實中的種種困難。」而其用色豐富澎湃,帶有奇幻色彩。他曾說:「用色是天生的,它並不取決於你放置的方式或形式,也不取決於如何用刷子。它在所有運動之外,也在所有的運動中。」

館內設計大量採用天然光,也是遵從夏加爾的意願興建,希望建造靈性空間,好配合畫作所傳達的《聖經》訊息。每一個牆壁每一個房間,都是為展示特定畫作而設計,用白牆突出畫作顏色。Dopffer說:「這些安排都是夏加爾的主意,希望營造和諧、感性的空間,希望能讓顏色、遊客與空間融合。這些畫作掛上去後,我們從未移動過,也從不外借。」

但亞洲的觀眾,也將能近距離目睹這些畫作,館方將把9幅藏品帶去澳門,舉辦「命運的色彩──夏加爾南法時期作品展」(6月1日至8月26日,澳門藝術博物館)。Dopffer解說:「展覽是以色彩及南法為主題,是夏加爾晚年時期居住在南法的創作,可以看到他如何受地中海與蔚藍海岸的環境、植物、顏色、陽光影響。我們也特別着重展示《聖經》訊息、靈性相關的畫作,因為其用色如被炸開般豐富,這都是來自此地的文化。」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1950-1960年夏加爾在聖保羅的Jardin des Collines留影。(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