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電影】《狂迷驚魂》玩禁閉式心理懸疑 波蘭斯基功力仍在

2018-06-28

波蘭斯基與活地亞倫、哥普拉等老導演一樣,都已是走進了電影史冊的傳奇導演;他們的作品反覆被電影學生學者研習分析,世界各地的影迷也奉之為經典最愛。然而,雖然波蘭斯基近年仍有新作推出,但傳媒大眾的反應不算熱烈,特別是2010年《影子滅殺令》後的3部作品,整體評價只能說是不過不失(偶爾也見尖刻批評)。大家對波蘭斯基作為一個身負醜聞及逃避司法審訊的公眾人物,或作為六七十年代拍過多部開創性的懸疑驚慄片的導演,更感好奇。

波蘭斯基去年於康城參賽的新作《狂迷驚魂》(Based on a True Story),在各地上映時幾乎是一面倒的負評;不少評論指摘他在懸疑類型中變不出新意、劇情荒謬得欠缺說服力、電影的推進單調而令人莫名其妙等,唯一能給波蘭斯基扳回多少分數的是,美艷的伊娃格蓮(Eva Green)在戲中詭秘的演出。

所以呢,波蘭斯基是不是已呈現出一種「人老回塘」的疲態,再不是以前那個可以把氣氛、調度和觀眾情緒把玩得令人心悅誠服的波蘭斯基呢(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活地亞倫、哥普拉等人身上)?看過《狂迷驚魂》,單就這部片來說,筆者倒不這樣認為。或許他的電影不再領導時尚風騷,但他的功力仍在,有一些他熟練的板斧與一出手就技高一籌的處理,在此片中依然能看到。

Image description

電影改編法國女作家Delphine de Vigan的同名小說,講述女作家黛芬(波蘭斯基妻子艾曼妞薛納飾)在新書成名暢銷後,精神備受困擾,此時一個神秘女子伊(原著法文是「Elle」,也就是「她」的意思)出現,她自稱是黛芬的書迷,瞬即與黛芬交心,結為好友。

來歷不明的伊慢慢進佔黛芬逐漸崩散、迷失的生活,她不但跟黛芬談心事、看她的寫作稿給意見(伊說自己是專門替女名人寫傳記的槍手),也幫黛芬處理電郵、撰講座發言稿等繁瑣事務。

觀眾可以清楚看到,這邊廂的黛芬萎靡不振,另一邊廂伊卻不慌不忙把她整個人生接管過來。故事往後發展,兩人的關係愈趨緊密,黛芬彷彿不能沒有伊的陪伴與協助,然而伊好像另有所圖,對黛芬心懷不軌。

Image description 波蘭斯基新作《狂迷驚魂》去年入選康城影展主競賽部分,可惜電影放映後並不太受關注。(法新社圖片)

妻子推介

電影開場後很快就集中在黛芬與伊身上,早段時幾個配角如黛芬的情人François、編輯Karina雖曾出現,但那些場面也是用來描寫黛芬孤單的處境,以及側寫她與伊的關係。電影大部分情節都是安排在室內,只得黛芬與伊兩人去演,因此《狂迷驚魂》瀰漫一種強烈的困獸鬥式、禁閉心理懸疑劇的味道。

波蘭斯基說是艾曼妞薛納向他介紹《狂迷驚魂》的原著小說,他讀過後相當喜歡,也認為適合改編成電影。首次吸引波蘭斯基的是故事裏人物所遭遇的離奇處境,當然他早在六十年代的《冷血驚魂》、《荒島驚魂》、《魔鬼怪嬰》已探索過類似的可怕孤獨感、被害的壓力與心理氛圍,但他以往寫的多是男女之間或男性之間的角力,《狂迷驚魂》則讓他有機會描寫兩個女性之間的親密與衝突。

另一個教波蘭斯基想改編此書的元素是,故事裏那種介乎虛實之間的特質。戲中的伊,恍如一個與黛芬共生共存的暗黑版鏡像,伊不但漸漸侵入、干擾黛芬的生活,她甚至試過變成黛芬、取代黛芬(伊裝扮成黛芬的樣子,代替她出席講座)。

Image description 伊邀請黛芬去她的生日聚會,但竟無人現身,黛芬至此仍如中了咒語般對伊信任有加。(劇照)

虛實難分

身份的互換變易,是電影的重要主題。此外,電影也在不同層面發揮有關虛實難分的主題:例如戲中黛芬是靠一本以母親為藍本的半自傳作品而大受好評,但她卻因此收到匿名來信,嚴厲地指控她出賣家庭隱私換取成就。也許黛芬不自覺地也被這種惡意的誹謗影響了,她深感困擾之餘,也執意堅持下一本書要寫完全虛構的小說。可是黛芬在這方面的創作一直碰壁,而伊就軟硬兼施的說服她要寫自己的故事、要用豐富的親身經歷作素材。

波蘭斯基會找來法國編導阿薩耶斯(Olivier Assayas)共同執筆,相信是看中他寫女性角力與心態變化的能力。阿薩耶斯2014年的作品《坐看雲起時》就堪與《狂迷驚魂》比較。《坐看雲起時》寫一個步入中年的劇場女星重演年輕時的成名劇目,但她不再是演同一角色,而是演劇中另一年紀較大的女角。女星為了準備演出,與女助手遷入深山小屋。在日復日的排練與相處中,她變得焦慮、失去自信,也對助手產生敵意。

當然,去到《狂迷驚魂》,《坐看雲起時》那種對兩個女性相處對碰的文雅、婉約描寫,變成了兩女性在情感上的權力拉扯,在中段以後甚至有一種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鬥法。雖然阿薩耶斯替別的導演寫劇本較罕見,而今次他也走出了較熟習的文藝倫理題材,不過他對這部片的貢獻不算明顯。筆者感覺他出力最多的應是在改編中整理出故事結構,為波蘭斯基提供一個可在場面中經營懸疑氣氛的基礎 。

不少評者認為黛芬與伊的關係兒戲不可信,例如伊「碰巧」住在黛芬對面,或伊邀請黛芬到她家參加生日聚會,除黛芬之外竟無人出席,但她卻不覺得事有蹺蹊,反而容許伊進一步登堂入室。容或《狂迷驚魂》的一些細節並沒有很強的合理性,但必須強調,這不是一部首要追求寫實的電影,甚至伊剛出場時,其實已在畫面中暗示了她是有點超乎現實的。

Image description 擅長描寫女性心理的阿薩耶斯,今次少有地跟別的導演合作,共同改編《狂迷驚魂》。(網上圖片)

保持曖昧

電影第一場寫黛芬出席簽名會,她其時已疲憊不堪,希望叫停。工作人員截住人龍後,伊的聲音忽然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然後一剪就是一個伊的特寫——她突然出現在黛芬跟前。伊叫黛芬趁別人不察覺時偷偷給她簽名(伊甫出場就引誘黛芬脫離規矩),黛芬沒有依從,但她面對這個不速之客,不但沒有發怒或感到煩厭,反而是對她略帶微笑(黛芬對伊超乎尋常的好感和好奇在第一場已建立了)。

電影在若干地方(如伊的身份)保留了一點曖昧性,容許一種不太真實的詭異感滋長散發。如果要用很嚴格的寫實標準,量度情節的合理性,那《狂迷驚魂》一定會變得索然無味。當然,觀眾是需要一定的可信性才能投入,但電影終歸不是科學,如果觀影時不帶點想像力,那麼有一些作品的好處就未必能領會得到。

撰文:安娜

Image description 身份的轉移變換是電影的重要主題,戲中伊更曾嘗試扮成黛芬,代她主持講座。(劇照)

Image description 伊娃格蓮飾演的伊,一出場已經帶着一種不尋常、不真實的氣氛。(劇照)

Image description 女作家黛芬的生活漸漸被伊侵佔,神秘的伊後來更似想取其性命。(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