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許曉暉:盆景──濃縮的大自然

2018-10-09

經歷颶風「山竹」洗滌以後,本地樹木倒塌處處,自己住處附近算是重災區之一,雖然有關工作人員已連日清理,但至今若要步行至鄰近商舖食肆,還須穿越一些殘枝,間接也讓身體多做運動。

據Physics World近日一篇文章,法國一科學家在2009年一颱風侵襲歐洲後,發現塌樹最多地方與颶風時風速的關係,實驗結論是不論品種、高度、直徑,大部分樹在風速達144公里時容易塌下或斷裂,故時速144公里為臨界風速。至於樹木倒下的模式,主要分三類︰包括淺層根系或根部已在飽和水份泥土下浸壞,便被連根拔起;當深層根系受到扭力(Torsion)或彎曲(Bending)時則樹幹斷裂。大自然的威力是如斯巨大。

Image description 嶺南派盆景蒼勁自然。

也許正是大自然的無常,讓古人自唐代以來已將山水園林濃縮於咫尺小盆之中,以盆景凝住美好風景與青葱生命,融滙美學園藝學、文學、用以美化庭園、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盆景英譯Bonsai,與日文盆栽同音,近年中國一直致力推動盆景藝術的發展,日本亦努力讓盆景藝術走向國際,發起成立世界盆景聯盟。

盆景靜謐之美,自古讓不少文人墨客鍾愛,紛紛賦詩借景抒懷,使盆景藝術有「立體的畫,無聲的詩」之稱,像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紋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杜甫的「一匱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還有宋代蘇東坡的「五峰莫愁千峰處,九華今在一壺中;試觀煙雲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中」。民間以外,清康熙在《詠御製盆景榴花》中也曾寫道:「小樹枝頭一點紅,嫣然六月雜荷風;攢青葉里珊瑚雜,疑是移銀金碧中。」詩人喜愛盆景之情,一再躍然紙上。

盆景技藝發展到今天,在中國主要分南北兩派,南派以嶺南派為代表,北派再細分川派、揚派、蘇派、海派等。我們香港位處廣東一帶,自然以嶺南派為主,最大特色是講究及尊重植物的自然生長,多採用「截幹蓄枝法」養植盆景,擅長修剪卻又不露刀剪痕跡,追求景與盆和諧協調,使植物呈現蒼勁自然、枝椏流暢、飄逸豪放的意境,但要耗費較漫長時間和更多心思去打理。

Image description 羅漢松

盼提升國際地位

在廣州,盆景藝術曾是大眾日常的生活情趣,香港於上世紀亦深受感染。本地盆景界的一代宗師計有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其祖父伍宜康正是嶺南派盆景始創人,此外,不少其他行業的代表人物同樣醉心盆景。1962年,廣州盆景在香港聖約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副堂辦過展覽,激發各界更多朋友對盆景的興趣,乃至與不同藝術領域的對話。

目前,香港有多個盆景團體共同推動本地盆景發展,其中包括2011年成立的香港盆景協會。他們近日再在九龍公園舉辦盆景展覽,有興趣朋友歡迎前往參觀,平常到青松觀、圓玄學院、雲泉仙館和南蓮園池,也能欣賞不少珍貴收藏。協會亦計劃和其他組織、藝術機構展開合作,如與「饒宗頤文化館」合辦活動,在館內建設盆景園,以及和「香港國際青年藝術家協會」在展覽舉行期間合辦主題為「歸一」的藝術展覽等,亦會繼續每月在牛棚工作室舉辦速成盆景工作坊,並在不同中學舉辦盆景課程,作為「東方美學課」的一部分,希望香港的盆景藝術更受大眾喜愛,國際地位也能逐步提升。

幾年前到韓國,途徑市政府大樓時,剛好有一盆景展覽,看到不少當地市民到場欣賞。那時候想,若香港在不同公共和私人場所也能擺放多點盆景,而不只是簡單的盆栽植物,把自然巧趣與傳統美學進一步帶入室內,定會是一件美事。

相片:網上圖片

許曉暉_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Image description 紫藤

Image description 真柏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