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Z世代之後

2019-05-09

在九十年代成長的一代,稱為千禧世代,陪伴他們成長的是電腦和互聯網。到了二十一世紀,陪伴Z世代成長的是手機和社交網站。單是這兩個世代,人類已改變了很多。緊接Z世代而來的,暫時仍無以名之,則是由聲控AI(人工智能)「智慧喇叭」和機械人(Bot)陪伴成長的世代。

數碼科技發展得太快了,學者還未研究清楚究竟新科技對人的心理、感受、性格有什麼影響,新一代的數碼科技已後浪推前浪。記得七十年代的媒介學者麥魯恒(Marshall McLuhan)曾感嘆:當代人只能通過倒後鏡去了解自己和世界,卻看不清前景,皆因科技──尤其是AI──新發明出現和滲透日常生活的速度實在太迅速,令現代人措手不及,窮於應付。由昔日的「大哥大」開始計算,手機花了30多年,數量才接近全球人口的70億部。

Image description 在現代化社會,人際關係早已較過往疏離,人工智能機械人的世代會否進一步令人際關係更雲淡風輕?(新華社圖片)

智慧喇叭滲透力強

AI「智慧喇叭」卻可能不用20年已滲透至各智慧家庭。美國科技調查公司Canalys指出:Alexa、Google Assistant、Siri等「智慧喇叭」在2018年底已售出一億個。另一個調查指出,美國有800萬個家庭擁有3個或以上「智慧喇叭」,41%美國的消費者已擁有一個「智慧喇叭」,而2017年只有21.5%。另一科技調查公司Ovum按此增長速度作出預測:頂多3年後,「智慧喇叭」的數目將超過70億個。小米及阿里巴巴已不甘後人地推出同類產品,相信滲透力會更強。

如今幾歲大的孩子,不單與手機朝夕相對,還以AI玩具為伴。麻省理工的研究員Stefania Druga及Randi Williams發現:孩子的生活已開始被「玩具的互聯網」(Internet of Toys)包圍。三四歲的孩子,本來就未能像成年人般將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分得一清二楚,如今更不易弄清楚究竟會發聲、會講話的AI玩具機械人是活物還是死物?亦不知究竟他/她們和AI機械人,誰更聰明(Intelligent)?6至10歲的孩子倒相信AI機械人比他/她們聰明,甚至比父母和老師更聰明。這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誰說得準?

為什麼孩子有這個想法?傳統的孩子不都是覺得大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比自己優勝,不期然尊敬及「崇拜」父母師長的嗎?在當今的智慧家居,情況已不一樣。無他,當今的父母凡事吩咐「智慧喇叭」代勞,「下令」家中的智慧產品「工作」:如播放音樂和電視節目、開關冷氣、睡前讀小說、唱催眠曲等等。自小跟AI機械人對話和遊戲的孩子,沒有父母相陪,一樣自得其樂的話,那孩子還有什麼是沒有父母不行呢?

社交網站的一代,已經喜歡用短訊和推特溝通多過面對面傾談。根據2017年《美國心理學家》期刊一篇論文的說法,人通電話,比起面對面談話,更能表達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對對方更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在前電腦時代,朋友間喜歡煲電話粥——不用面對面,減少了許多尷尬。聽眾打電話去電台節目訴心聲吐苦水,更能坦白自己的焦慮、痛苦和內疚。佛洛伊德不知是有先見之明還是誤打誤撞,他替病人做心理分析時,都使病人背對着他,由是暢所欲言。千多年前,天主教老早明白這個道理,教堂的告解亭裏,教徒與神父互相聽到對方的說話,卻看不到對方的臉,方便懺悔。

Image description 電影《觸不到的她》中的男主角愛上AI軟件。(劇照)

人際關係雲淡風輕

不想透露心底秘密的人,以前靠寫日記、自行錄音,如今大可以對着「智慧喇叭」盡訴心中情恨和愁苦。無論你如何嘮叨囉嗦,「智慧喇叭」絕不厭煩或截斷你的話題,且會按預先編寫的程序安慰你,必要時還代你致電你的心理醫生或撒瑪利亞會。南加州大學的電腦科學家及心理學家Jonathan Gratch指出:人對着電腦或AI更容易懺悔或講私密。

在現代化社會,人際關係早已較過往疏離,人情味一日一日的消減。千禧世代比其父母輩更少和朋友談體己話,分享感受。Z世代又比千禧世代情更淡薄更易變。AI機械人的世代會否進一步令人際關係更雲淡風輕呢?還記得2013年的電影《觸不到的她》(Her)嗎?男主角失戀後孤單寂寞,不想跟別人接觸,於是買了一個AI軟件為伴,朝夕談話聊天,竟然愛上了片名的「她」。這會有一天成為事實嗎?

撰文: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