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NBA開賽話啦啦

2019-11-21

在香港擁有大批球迷的NBA籃球常規賽,上個月下旬已然展開。球迷除了可以欣賞精采的灌籃動作之外,又可追捧心儀的偶像,更可以在比賽休息時段,注視青春奔放、熱情洋溢的啦啦隊女郎的撩人舞姿。

雖然NBA球隊的啦啦隊員都是千挑百選的美少女,但去年5月的法新社報道,聖安東尼馬刺隊表示要解散成立了20多年的Silver Dancers女子啦啦隊,選出一支更加適合全家人一起觀賞的男女混合啦啦隊,呈現給觀眾的是集雜耍、特技、翻觔斗和舞蹈於一爐的才藝表演。

啦啦隊有男子加入並不稀奇,因為最早的啦啦隊是全男班的。十九世紀末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在美式足球進行比賽時,替球隊加油的人會齊聲吶喊「Hurrah-Hurrah-Hurrah!Tiger-tiger-tiger!Hey-hey-hey……普林斯頓,普林斯頓,普林斯頓!」這口號來激勵士氣。後來普林斯頓的校友皮博斯(Thomas Peebles)於1884年把這樣一起吶喊的加油方式帶進明尼蘇達大學。15年後,明尼蘇達大學的學生康伯(Johnny Campbell)開始站到最前方,指揮大家齊聲吶喊口號,他便成了第一位正式的啦啦隊長。

Image description 聖安東尼奧馬刺去年聲稱要解散Silver Dancers女子啦啦隊。

Image description 要進入NBA的啦啦隊,舞蹈能力、適應不同風格的表演也是重要條件。

辛酸鮮為人知

二十世紀初期,男子啦啦隊把體操和翻滾的動作加入吶喊聲中,使啦啦隊更形生動,後來更向表演方式發展,令觀賞的娛樂增強。

二十世紀初期,女子大學生能夠參加的體育活動並不多,於是便有女大學生加入啦啦隊的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年輕的男子都奔赴戰場,啦啦隊的成員幾近九成由女子出任。到了五十年代,更使用綵球手搖花作出舞動,令觀眾更目不暇給。

要進入NBA的啦啦隊,美麗加健康當然是首要條件,但舞蹈能力、適應不同風格的表演也是重要條件。能夠加入當然是無上光榮的事,但多數隊員頂多只能做3年,3年之後便要自謀出路,只能留下最美的青春記憶。

雖然入隊只能待3年,但能夠成為NBA球隊的啦啦隊成員已是美國高中和大學女孩的夢想,因為既可以接觸到籃球明星,亦可以在場邊欣賞球賽,更可以令自己變成明星,讓世人注目。不過,球隊啦啦隊的背後卻有着鮮為人知的辛酸。

2010年之前,NBA啦啦隊員的薪金都是保密的,但在2010年美國有媒體報道,她們的薪金是以時薪來算,平均收入是每場比賽大概50至100美元之間。從賽前暖身到比賽結束是6小時,所以平均工資是相對地低的。當然,報道刊出之後受到關注了,薪金便提高兩倍以上。

NBA還規定啦啦隊女郎不能夠和球員談戀愛,認為如果談戀愛的話,球員便會在球場上為了討好在場上看球的女郎,可能做出更多危險動作。另外,如果和球員談戀愛而分手,又愛上另一球員的話,那對球隊的氛圍就會帶來不和的影響。

啦啦隊女郎的表演,從以往的蹦蹦跳跳、抬抬大腿、扭扭身體,如今已變得專業化,增加了高難度的動作,比如托舉、高拋和空中翻騰,都具有高危險性。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在2009年便作了一份運動傷害的報告,顯示自1982至2007年這25年間,便有百餘位高中學生運動員殘疾、重傷或死亡,其中的67位屬於啦啦隊員。

從男子啦啦隊的開創,發展到現今的全女子啦啦隊,還有沒有男子啦啦隊的存在?以寫年輕人的青春小說著名的日本作家朝井遼,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以他母校早稻田大學的男子啦啦隊為題材而寫出《男子啦啦隊!!》一書,2016年更改編為電視動畫播出,劇情當然以勵志為主。

男子組的恐懼

去年年底,發自維也納的外電報道說:「維也納滑輪溜冰賽的男子啦啦隊,戴着藍色的頭帶,身穿緊身短褲,配搭有濃厚復古味道的八十年代音樂,有如雜技般的舞蹈動作,滑稽得令人發笑,但他們要傳達的是重新定義男子氣概的嚴肅訊息。」

這隊男子啦啦隊名字叫做Fearleaders,其中一位隊員表示, 他們希望激發大眾思考的是,男性應該有怎樣的樣子?男性應該如何跳舞?啦啦隊的官網則說,隊名其實是含有驅逐恐懼的意思,特別是男性內心的恐懼,害怕自己不夠強壯、不夠Man、不夠男子氣概。又說他們希望的是能夠擺脫性壓抑、性別不平等、有害的男子氣概、恐同症、跨性別恐懼症等等。

女子啦啦隊也許恐懼的是傷亡,男子啦啦隊原來也有這樣那樣的恐懼。

相片:網上圖片

撰文 : 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