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台灣剪紙藝術對照

2014-02-13

Image description 馬會委託李德駿和黃文翰設計紀念品,送給客戶。

Image description 吳耿禎這幅剪紙作品,剪出了「抓髻娃娃」——中國古老的守護神。

剪紙是古老藝術,不單在中國,全世界各地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根據The Art of Paper Cutting一書,中國是最早有剪紙的國家,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正是發明紙張的地方。

中國剪紙,傳統使用紅紙,多是刺繡圖案,花鳥走獸,用來裝飾窗戶,尤其是農曆新年、婚宴喜慶的佳日。

歐洲也有剪紙,大概在十五世紀出現。十六世紀在德國及瑞士流行,用來裝飾賀卡。工藝師傅不單用剪刀,還有用刀片出花樣。剪紙不一定是大紅色的,例如荷蘭的傳統剪紙,是白色的。墨西哥的剪紙,色彩繽紛,在社區掛成一片旗海,用來慶祝死亡節(Day of the Dead)。

以下兩個單位,一個靠電腦新方法,設計出傳統紙雕藝術;另一個則用傳統剪刀,剪出現代藝術品。新舊對照,你比較喜歡哪一款?

香港:是藝術也是生意

Image description 他們為了這個情人節,新推出的產品——小教堂。

Image description Jerry和Joe創製的精品,還包括這張立體門神賀卡。

李德駿(Jerry)和黃文翰(Joe)強調了幾次:「我們做的是紙雕,不是剪紙那麼簡單。」

走入他們以低價租入的創意工業單位——九龍塘的創新中心,樓下的小商店,正在出售他們設計的精品。手掌般高的3D艾菲爾鐵塔,會亮燈的,每個售價168元,立體門神賀卡每張售價98元,四門紙雕小屏風每套售價68元。設計品迷你精緻,放在掌心令人神往。

「G.O.D、香格里拉酒店、貿發局的設計廊都有得賣,總共有七十多個零售點。」未夠三十歲的他們說。

零售是其次,Jerry說這個價錢,數簿上只能打個平手。「最好賺」是B2B,近期他們就接到電訊盈科的生意,對方委託他們製造數百個紀念相架,送給顧客。去年,賽馬會聘請他們製作數千個紀念相架,用來送給賓客。馬會的相架,以徐悲鴻筆下的駿馬圖為概念,他們將概念轉化為剪紙,並透過金色和紅色的剪紙互相配搭出時代品味。

「你如何將徐悲鴻的水墨畫轉為剪紙呢?」記者問。

「我們想保留中國傳統,但又想modern少少,因此用上不同色紙,表達層次感。」Joe在這個二人團隊,主力創意、設計工作。Jerry則負責接待客戶。

「你是使用Photoshop還是重新再畫?」

「當然是重新再畫啦!」他們異口同聲大叫。

Jerry和Joe是大學同學,兩個阿J,創立Takon禮品公司。「我們想宣揚中國文化,於是想到剪紙。時代進步了,因此用電腦生產紙雕產品。我們現在都不會鑽木取火,改用煤氣啦!」果然對客戶慣了,Jerry特別口齒伶俐。

堅持香港製造

Image description Joe(左)和Jerry(右)本是同學,畢業後一起搞紙雕紀念品生意。

Image description

電腦製作紙雕商品,可以大量生產,而且圖案更精細。先用電腦設計圖樣,然後交給工廠剪紙,最後將剪好的紙,交給庇護工場的殘疾人士,或老人院的長者黏貼而成。

由於這些員工是不固定的,都是兼職,因此兩人要時常親自到中心,教導學員製作、包裝。「雖然損壞率有10%,但我們想保持『香港製造』的品牌。」Jerry說。若交由國內工廠生產,損壞率只有1%,而且成本便宜30%。「但也很難說,人民幣幣值愈來愈高,這個30%會愈來愈窄。」

最早為何有剪紙的念頭?

Joe想一想說:「我們去過英國考察,當地的紅色巴士,是英國的象徵。那麼香港呢?好像只有李小龍和帆船。其實我們有很多象徵式的東西,但沒有什麼人宣傳。因此,我們做了一些以門神、燒鵝、花燈、人力車、鳳冠為圖案的產品出來。」包裝上還有相關物品的歷史簡介,讓購買的遊客了解香港傳統文化。亦有些人,用來在喜宴上,當成是送贈賓客的回禮。

「用機器生產,連0.5毫米都可以剪出來。」Joe解釋現代化生產的好處。這些紙雕作品,放在手裏,很堅韌,不易爛。卡紙叫「reclaimed fibres」(可回收纖維),來自日本和德國,堅韌度高,也有少許防水作用。「當然你放在洗衣機洗就搞唔掂啦!」他們笑着說。

農曆新年過後,即將迎接情人節,新產品是一個粉紫色的迷你立體教堂,亮燈後牆上反映精緻的倒影,太浪漫了吧。
「你們有很多產品,都是賀卡,你怎樣看這個e-card取代紙卡的年代?」記者問。賀卡大王Hallmark近年規模大為縮減,不少百貨公司已找不到賀卡部門了。

「人們始終有心底話想向摯愛吐露,紙卡可代為傳遞這些令人難以啟齒的說話。而紙卡,是很實在的,天長地久的放在收卡人的桌面,永永遠遠。」Joe說。

台灣:用陰陽跟光影對話

Image description 去過歐洲及內地學剪紙的吳耿禎說,剪紙只是創作媒介,談不上歡喜。

三十四歲的吳耿禎,是台灣人,以剪刀剪出藝術品,一刀一刀的細心剪。

他有大量作品都是以剪紙形式呈現,甚至遠赴北極與瑞士鄉村,考察歐陸民間剪紙文化;也去過中國陜北,學習民間剪紙藝術。

「為什麼你喜歡剪紙呢?」這是記者的第一個問題。

「不一定要喜歡才做這種創作。你的問題,有太多設定了。」他說。

「因此……你不喜歡?」

「我沒有不喜歡,我也沒說自己喜歡。」他皺眉說。

「你的作品,有大量剪紙創作。別人以為你喜歡剪紙,是很正常的聯想吧?」

「它只是我其中的一種創作,跟喜不喜歡,沒有什麼關係。我也寫作、玩行為藝術。」他嚴肅地說。

這就是吳耿禎,不知是否叫做藝術家脾氣?經理人已在旁邊警告。拍照的時候,表現不耐煩。見面跟他打招呼,道別跟他說再見,他都沒有理會。

那,吳耿禎在台灣念建築系,對剪紙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剪紙是誤打誤撞的東西,我在念建築系的時候,用陰陽來跟光影對話,那時沒有細想剪紙背後的文化。」他說:「童年,我們住在溪邊,從水看到倒影,也想用剪紙表達水的光影。」

Image description 除了紅色剪紙,吳耿禎亦喜歡使用不同材料,例如這款白色物料。

他使用的紙,除了中國傳統的紅紙,也試過用葉子,做「剪葉」藝術。

「每塊葉都有一個圖案,例如房子,符號,然後我送給路人,不講一句話。」他說藝術意念在於「不用語言,跟人們交流」。

「路人的反應是怎樣?」

「他們可能以為我在做作業,我那時是一個學生。」

「你去過歐洲、內地學習剪紙,帶給你什麼體會?」記者問。

「中國以紅色為主,代表母性,剪紙貼在窗戶上,透過光,給人溫暖的感覺。中國剪紙的圖像,比較抽象、誇張化。歐洲的作品則有很多肖像的剪影,譬如一隻鳥,像真度很高。北歐有很多剪紙題材都是雪花,歐洲也有很多人用黑色紙來做材料,代表剪影。」

對於中西剪紙的分別,他說:「中國的剪紙比較富有想像力,西方則比較具像。南美洲的剪紙,有很多民族化的圖騰影像,而且顏色很鮮艷。」

吳耿禎有一項大型作品,是兩張大紙幣,一張是人民幣,一張是台幣。這麼巨型,當然都是假的。「創作的時候,是台灣建國一百年。我人在外地。台灣是一個沒有主權的國家,例如我們沒有辦法用『台灣』兩字參加奧運會(只能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

「你想表達的意思,是否內地與台灣都用紅色紙幣發行100元,看似相同,偏偏實際地位卻是不同等的?」記者問。

「這是觀眾的感覺。」他說:「我並沒有一個答案,把想像空間留給觀眾。」

對爺爺的記錄

Image description 吳耿禎是台灣藝術家,圖為他放在將軍澳商場的剪紙作品。

「你最難忘的剪紙作品,是哪一項作品呢?」

「我的父母很早離婚,因此我的成長期,跟爺爺及嫲嫲很親近。爺爺在晚年罹患失智症。在2005年情人節那天,他被送入醫院,我在病房外看他。從玻璃窗口望進去,他全身插滿管子。陽光照射進來,我覺得他很可憐,失智症令他沒有自理能力,大小便也不能控制。」

他說:「我想做一個記錄,我剪了一張紅紙,貼在窗戶上,然後拍了兩張照片。你可以想像,這是一個怎樣的反差,病房是哀傷的地方,而剪紙總是代表喜慶節日的。但我當時希望,以此作品代表我對爺爺的紀念。」這兩張照片,鏡頭穿過剪紙,直達病床。一個多月後,爺爺去世了,終年八十六歲。

「我家人後來看到了,他們很感動。」他說。

吳耿禎這次來港,是應將軍澳PopCorn的邀請,在商場展出剪紙作品。「這是我第一次在商場做展覽,作品由他們挑選,是抓髻娃娃的圖樣,中國古老的守護神。」

「經常剪紙,會不小心剪破作品嗎?」記者問。

「常常都發生。」他說,解救方法就是將錯誤改為美麗的東西。

[email protected]
(文︰譚淑美 圖︰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