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武癡李嘉 做人授武都要有「中線」

2014-02-13

Image description 武癡李嘉指出,功夫不只是要模仿,還要懂得創作,加入個人的靈魂和情感,升華變成武藝,改變生活,甚至影響身邊的人。

藝人李嘉自六歲習武,對武術的熱愛,令他走上了與眾不同的道路,從到處找人對打、踢館、擔任龍虎武師,到解款員、搬運工人、健身教練、輔警、功夫節目主持,他不斷在生活中摸索,企圖令武術更上一層樓。然而慢慢發現,招式並非武術技藝的精髓,反而借武術了解自己,隨心而發,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訪問當天,李嘉患上了感冒,卻依然精神奕奕,談笑風生。拍照時記者要求他耍一套拳,只見他慢慢入定,轉眼間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戰鬥力的武者,每拳都霍霍有聲,每個踏步都造成整個地板的震動,動作充滿原始力量。原來最啟發他的,並非任何一個武術導師,而是一隻駱駝……

李嘉與武術的緣分自六歲便展開。因為外婆患病,母親帶他一起回到外家北京,逗留了一年時間,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長拳,自此便與武術結下不解緣。在小五的時候,更因為懂得耍功夫,被挑選出來,率領一眾「徒弟」,在當時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前表演。完成以後,彭督更親自替他擦汗,努力得到回報,自此練武也更為落力。

上了中學,男孩子之間經常發生爭執甚至動粗, 在一次較量中,他發現自己竟無法用武功還擊。「才發現自己學的功夫只為表演性質的。」於是他便到處習武,從學習攻擊為主的功夫,例如空手道、泰拳等開始,拳腳厭倦了就去學兵器,如日本刀、劍道、菲律賓魔杖,還上網約人出來,到公園和球場對打,測試自己的實力。

Image description 小學五年級,李嘉(右一)因懂得耍功夫,而被挑選率領一眾「徒弟」在當時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前表演。

Image description 李嘉自六歲習武,當初因外婆患病,母親帶她回到了外家北京,才第一次接觸到長拳。

中學畢業後,他第一份工作就是到無綫做龍虎武師,一年以後開工時受了傷,惟有轉做演員和主持。雖然工作漸與功夫無關,但他依然去到不同的地方踢館。「如果有東西學的,就留下學,如果沒有,交了學費,與那些大師兄打完就走。」

除了到處習武,他也不斷尋找可以增進自己武藝的職業。「從前的武術除了拳腳兵器,也需要學戰術和兵法、騎馬射箭等。於是我便萌生了學槍的念頭,為此更去投考輔警。最後畢業試中的實彈射擊中,我是唯一一個能命中犯人頭部的考生。(笑)」古代鏢師功夫了得,他也應徵解款員、保鏢等,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後來卻發現功夫在這些工作上一無所用,尤其是保鏢其實和保母差不多,日常工作只是幫忙訂桌子、跟出跟入而已,只需要夠高大,穿得起避彈衣,處事細心就可以。覺得悶,就沒有玩了。」

為了鍛煉肌肉的力量,他更跑去貨櫃碼頭做拆櫃工人。「我曾擔任健身教練,明白健身器材所鍛煉的肌肉多是中看不中用,只能局部發力。當時我覺得那群拆櫃工人很厲害,每個人可以連續做幾個小時,一手就能舉起一箱奶粉,下了班也依然保持精力。便跑去跟他們『練』了一輪。」

駱駝啟示

Image description 李嘉(右)在《功夫傳奇II之再戰江湖》穿上蒙古搏克傳統跤服,到達遼闊的草原。

由於他在網上與別人對打時以「狠」見稱,按他的戲言,是「臭名遠播」,加上他對不同武術均有掌握,吸引了香港電台的注意,找他主持到各地尋訪武術的《功夫傳奇》,「起初他們打算五集都用同一個主持,還已經拍了一集,但出了一點問題——主持身體不能承受打的過程。功夫與吃喝玩樂的節目不同,尤其是在沒有『度招』的情況下,要與許多不同種類的武術對打,要求其實很高。」

當時他為武當一集擔任主持後,更因為少林一集的主持「不夠打」,也被召去充當外援。「那集的主持本身學搏擊,不曾與傳統中國功夫對打,因此不懂應對,引出少林功夫的精要。那時候少林派出四個徒弟輪流與我對打,平均五分鐘一個,最後只剪剩一分鐘——導演說打的過程太暴力,我們雙方都打至雙眼通紅,我更被他們抓至頭破血流。」

在第二輯中,他則到蒙古與摔跤手對打,「當然是被對方打得很慘了。」第一天上陣,他已被打至到處都是傷痕,右邊牙骹鬆脫。「但仍能說話,托一托(牙骹)就繼續了。」在草原上成長的蒙古人,從幾歲開始便接受摔跤訓練,天天練習,長居於城市的人自然被比下去。「尤其他們平時是馴馬、打駱駝的。其實功夫的勁力,在許多動物身上都能找到。」

在學習過程中,他遇上了給他最大啟發的功夫導師——一隻駱駝,在馴服牠的過程中,他領會到原始而充滿爆炸力的「勁」,自此改變練武的方法。「練武時,師傅總是要你記住,哪兒鬆,哪兒沉,如何扭才能發勁。其實顧慮得太多反而會無法做到。集中精力在目標上,不需要想太多,反複練習下,勁力就會自然出現。就像老虎為了捕獵,天生就會有撲的勁力,馬為了跑得快,自然就訓練了蹬勁。」

「每拍一輯《功夫傳奇》,我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長。」最近一輯的拍攝經歷也帶來不少啟發。「在俄羅斯學習西斯特瑪,我理解了如何去借用別人的勁力。別人打你一拳,未必要回打,反而放鬆自己,任由他打你,就能取得他那一拳的力量回饋對方。身體只是一個渠道,力量只經過我,來傳達回你身上,這甚至能令攻擊你的人受傷。」印度之旅最啟發他的是其內功。「但他們和中國功夫面臨同樣的問題:因為太受傳統影響,令徒弟沒有機會去實踐自己的武學體驗,每個人都變得像機械人般,師傅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個人意識。」

首重內省

Image description

說到中國武術的前路,李嘉也有感而發。「中國功夫太注重套路和傳統的模式,產生了很大的問題。無論是開山祖師還是代代相傳的師傅,都各有不同性格,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例如高個子耍短手短腳的詠春,矮個子打長橋大馬,都是浪費了自己的專 長。最重要是讓人在功夫中找到自己,填補缺點,發揚優點,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素質亦如是。」

對他來說,武術是人生職業和興趣所在,也是做人的修行。「練武不是一種揮發性的虛耗,尤其是內功的部分,能令人平衡,練、養、打,三者需要結合。」練是學習技法,養是培養身體的內息內氣,打是實戰,「但不是為搏擊而打」。
「練武過程中,最需要克服的是自己——打倒別人不難,但與自己溝通,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與自己和平相處,才是關鍵所在。」

武術對他來說,最初只是為表演,到後來則是為了打架,之後領會到,武術除了外向的攻擊,也是內向的反思,尤其是過去到處挑起戰事,是太過火的表現。「那時我好勝心太重,往往忽略了別人和自己的感受,眼前的人就算這刻是你的敵人,也有他自己的苦況,如果能從總體理解整件事,可能你不會再生氣,也不必再打。」

「武,正有止戈為武的意思。停止干戈最高層次是,不需要真的出手,就能制止戰爭。」自從有此體會,李嘉少了出手,性格也變得沉穩。「性格的轉 變,在武術中也會呈現,在很喜歡打架的那陣子,耍出來的拳是很剛硬的。但後來,便開始變得平穩柔和,連綿不斷,生生不息。」而他也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拳法。「在我的拳法中沒有套路這回事,今天打的拳和明天的可以截然不同,無論是鋪排,節奏,勁力的發放都有所分別。它只有心法,沒有特定的招式。」
他將自創的這套功夫名為「武穆意拳」,脫胎自「形意拳」,也結合了少林「心意把」中的禪宗心法。「這兩種功夫其實是同出一轍,傳說都是從岳飛流傳下來。我的功夫是以中國五行運轉為基本,以十二種不同動物的搏擊意識為拳法,順應自己當時的心理層面而耍。」

他期望,這套拳法能幫助人自我調適。「身體的形態往往會受心理影響,當人失落的時候,傾向把自己縮小藏起,如果能耍一些舒展的動作,人也會不自覺變得快樂。有些人比較粗暴,則需要一些動作,令他們明白縮藏的重要。透過形來調節意,不但是從心而發,也可從外面再影響內在,裏裏外外地變化。」

修行信念

Image description 武術除了改變他的人生,更為他帶來種種演出機會,參與無綫不少劇集的演出。

武術除了改變他的人生,更為他帶來種種演出機會。由於學過日本刀,懂得與武士有關的日文,碰巧《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一眾劇組人員為劇中日軍日語翻譯不準而煩惱,他便自告奮勇地完成了。「現代的日本話與當時軍用的日文是有分別的。」完成翻譯後,他也得到黑木少佐這個角色,劇集播出後獲得不少好評,有觀眾還以為他是日本人,令他其後得到不同的機會。然而在無綫真人騷《功夫新星》比試中擔任武術指導的經歷,卻不甚愉快。

「節目始終是為了表演而做,許多評審並非對每一種武術都通曉,卻去批評一個練了該武術十多年的人。我在台下面,看見為了比賽付出許多血汗的參賽者,被評審罵至眼紅紅、眼濕濕——我告訴他們,練武術的人不能輕易流淚,你有何不滿,就當面直接跟他們說——我當時差點要衝上台對質。」令他更憤怒和惋惜的是,無綫事後沒有按照口頭承諾,把這些參賽者簽下來,反而建議他們參加藝員訓練班。於是他決心離開工作了十一年的無綫,轉投香港電視。

在這個時候,他遇上了打本給他開武館、醉心武術的商人B哥,對方一直想開一所不講門派的新式武館,與李嘉一拍即合。李嘉邀請了在功夫新星中認識的年輕武者加盟後,在2011年底成立「東方體育會」。「開始時也遇上不少阻礙,傳統武術的那一群人覺得我們是屬於表演的新武術,但新武術卻覺得我們是傳統武術。」於是他們乾脆以不從屬於任何一方定位。「我們不以門派分類,只把功夫分成實戰自衛、表演性、運動競技或搏擊、強身健體四個類別。」

如今就算是傳統武館,也面對收生不足的問題,對於武術的前路,李嘉相信將來必會有一定的傳承,但不少人都對武術沒有清晰的理解,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拍完《功夫傳奇》,許多觀眾都是集中評價別人能不能打,打得好不好看上。但武術並非為了表演或要打至血流如注,滿足別人的視覺享受。」他指出,武術作為「國術」,除了能強身健體,自我保護,也包含傳統儒釋道三家的精神,是身體同時也是思維上的教育。如今武館開業兩年,他坦言一直都在虧蝕。但看見學生人數不斷增長,學員學武後,為人處事也有所改變,他相信這件事仍有繼續的價值。「武術的學生是要不斷累積的。」

Image description 李嘉在2011年與其他好友成立「東方體育會」,圈中好友錢嘉樂也到場支持。

他一再強調人一定要有「中線」。「中線」就是做人的宗旨。「我們常為順應社會潮流而投其所好,變得圓滑,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甚至會沒有了自己。不少武館常會因為市場流行某種武術,做很多改變。但當市場充斥錯誤的信息時,我們又是否要迎合?」

「跆拳道、空手道那種考帶制度化,對於中國武術來說是不可行的。凡是好的武術,多不能廣泛流傳。一百個學生中,能找到一個繼承者,已經是非常可貴。好的徒弟不但要學會招數,也要真正懂得功夫的核心理念,更要變出自己的東西,這並非每個人都做到。如果為了遷就其他一百個學生,讓他們都能考得黑帶,把高深的武術簡單化,一學就上手,讓功夫為人而改變,是錯誤的選擇。」

「功夫不只是要模仿,還要懂得創作,加入個人的靈魂和情感,升華變成武藝,當這種武藝能改變生活,甚至影響身邊的人,便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的信念,是他學武最大的得着,也是支持他一路走來的原因。

[email protected]
(文︰張綺霞 圖︰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