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導演鄭思傑講電影經:想做就有得做

2014-04-03

說起鄭思傑,人們多將他與《打擂台》連結在一起,隨之而來的就是「香港精神」、「本土意識」等標籤。對於這些定論,他不甚認同,認為電影中呈現的,是創作者的精神,多於專屬於本地的精神。電影中主角不顧自身,一直堅持戰鬥的精神,也是他一直堅持「㒼塞」地走電影路的寫照。

1997年香港電影市道低迷,他卻從加拿大跑到香港,參加電影編導課程,畢業後從低做起,窮至吃飯也成問題,一路走到現在,總算開拓出自己的路。他認為,電影業的環境一直以來都差不多,「肯做就有得做」。眼看身邊有不少年輕人如當年的自己一樣,對電影充滿熱誠,卻總是「得個講字」,不肯跳出自己的安全範圍,踏出第一步,他勸勉電影有心人:「其實入行不是很難,放時間心機就可以。」

鄭思傑少年時期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在1997年回香港看回歸,碰巧看到導演會編導課程正在招募新生,便決定留港發展,當時電影市道正非常低迷。在課程中,他認識了好友郭子健,兩人在電影公司從低做起,曾經窮至身上的錢只夠吃一頓飯,卻跑去買了一包煙。最後兩人在2010年合導《打擂台》,憑此奪得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吐氣揚眉。

Image description 鄭思傑一直在追尋中等待,「許多人都以為等待是被動的一個動作,但它也可以是一個主動的行為。」

這麼多年來,可會覺得一直在捱?

「也不盡然,過程中有機會站在不同崗位上,有機會去做自己相信的事情,是我覺得最幸福的事。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你總先要做九百九十九種你不太想做的事,就像玩音樂,總先要經歷漫長的學習過程,才能達到目標。」

「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能讓你反思,究竟你有多想做?要做的東西又有多實在?追尋時難免會有樽頸位,都是一些臨界點,讓你好好反思這件事對自己有多重要。」他笑言,每天對自己來說,都是樽頸位,可是從沒想過放棄。「拍到不能再拍為止吧!如今的社會常強調要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但我覺得,有時也不必給自己太多選擇,否則就難以集中時間和心力,去做真正相信的事情。」

「太多選擇,反而令人更不懂去選擇——因為每個選擇都可以通向光明大道,關鍵只在你的態度。但如果時刻想着,這樣不成功就做別的吧,這樣你永遠無法集中精神去把它做好。」

他笑言,自己是一個很「㒼塞」的人。「當一頭栽進某事物時,就無法回頭,只能繼續向前走。這世界永遠沒有對錯的選擇,只有好些,和沒那麼好的選擇,只看你如何堅持。『選擇』往往是放棄的藉口。」

市場未必扼殺創意

《打擂台》常被歸結為富有本土精神的作品,但他也質疑本土精神的內涵。「說到香港精神,都是在說獅子山下,永不放棄之類,但在我成長過程中,最感受到的本土精神是輸打贏要、好大喜功,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為了賺錢而不斷求變,這也是香港的精神,卻沒有在電影中被大力宣傳,但這並非負面,也可以是好的過程,可以尋找更多機會。」而本土元素對他來說是手段多於目的。「例如修平的《狂舞派》,題材環繞跳舞、為夢想而堅持,其實都是世界性的,不過是借香港的環境去說這件事。本土從來不是主題。」因此常被肯定和認同的並非「香港價值」,而是「創作人本身的價值」。

積極尋找機會的港人精神,也體現在許多本地電影人身上。近年合拍片的拍攝機會大增,鄭思傑自然比較多回國內工作,但強調:「這並非必然和單一的方向。」他對於常被討論的港產片和合拍片的分野不以為然,認為市場和創意不一定水火不容。「雖然某些題材國內無法接受,但有限制與抹煞創作空間是兩回事,外在的限制反而能激發創造力,反而自己是怎樣的人,對於創作的限制更大。」

拍電影是分享過程

他直言,市場因素從來都存在於《打擂台》之中。「那一陣子很流行葉問,有武打,又有幽默惹笑,也有令人感動的情懷,這些都是商業元素,只是我們礙於能力,沒辦法找出名的演員來做而已。」他表示,每次構思電影,都是從「作為一個觀眾想看什麼」出發,「娛樂性是很重要的。就算你有事情想分享,也要思考,為何觀眾要聽你說?」

「市場因素永遠都在,但所謂市場不過是觀眾的感受,這與你創作的尊嚴和質素未必是相牴觸的。」拍電影於他來說,是一個分享的過程,自然想接觸更多的觀眾。「有受眾,才能成就此事。如果說,我拍出來是不介意沒有人看的,這已與電影的本質背道而馳。」分享的過程,也是他創作的動力。「希望別人也能感受到同樣的感動,這是我的初衷。」他認為,分享的關鍵在於「坦白」,尤其是「對自己的坦白」。「你自己要先喜歡和相信這件事情,但坦白也未必一定得到別人的認同,也不必介意別人的不理解。」

他指出,在電影業裏,掣肘無處不在,關鍵是自己清楚要表達的是什麼。「就像荷里活,難道他們的掣肘就不多嗎?我在還沒有回香港前,曾在荷里活擔任製作助理,最驚訝的是,在片場權力最大的不是導演,而是兩名穿西裝的保險公司職員。正因為它牽涉了太多人、太多金錢,所以每個環節都要買保險。就算導演拍夠master,想跳近拍close up,也被保險公司職員阻止,因為合約裏面規定要多拍幾個master,以免造成損失,結果卻阻礙了拍攝進度。機制無法為人所駕馭,能做的只是在機制中盡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規則中找到自我。」

獲獎後停工一年多

獲獎後,他與另一位導演走上了不同的路,郭子健得到許多大製作的拍攝機會,更因與周星馳合拍《西遊.降魔篇》而為人熟悉,而鄭思傑因父親2012年突然罹患嚴重疾病,癱瘓在床,臨近生死邊緣,曾放下工作一年多,直至父親情況好轉,才送他回加拿大繼續接受治療。「如今他為怕阻礙我工作,會故意隱瞞自己的病情,甚至會罵我,不要我回去看他。」他笑言,父親性格的「㒼塞」與自己很相似,「是對信念的堅持」。

鄭思傑最近剛在澳門完成一套短片À Espera的拍攝,男主角為陳冠希,為澳門亞太電影界的其中一段焦點電影,故事與「等待」有關,他認為,每個人的人生中,等待都是一個重要的動作:「每個人都是在等死(笑)」。

「就算連追尋,也是等待的過程。許多人都以為那是被動的一個動作,但它也可以是一個主動的行為。不只是望天打卦等事情發生,這是沒盼望的等待,比較積極的等待是,我知道只要這樣走,始終有一天就會等到。」而他一直都採用後者,去經營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就一直做自己相信的事。」

對電影業前景,他說自己「非常樂觀」。「在全球化下,市場不斷擴大,也有愈來愈多人能看到香港電影。只要肯做就能做到,不去變通,只是執着於從前的模式,就會錯過機會。」新一代入行的機會也比從前多。「表面上電影數量好像少了,但其實其他不同渠道的機會變多了,例如微電影的數量大增。我剛投身電影界時,都是以菲林拍攝的,對普通人來說,租機拍戲乃至沖曬,是天方夜譚的事,如今這些外在限制少了很多,可讓更多人表達自己。」

Image description 即將作為第五十六屆亞太影展焦點電影上映、由陳冠希主演的À Espera,是鄭思傑最新的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打擂台》以800多萬的低成本,在十八日內完成拍攝。圖為鄭思傑與出資支持的劉德華在發布會上。

Image description 鄭思傑與幾個導演好友劉偉強、馮德倫、陳友、郭子健、畢國智都熱愛音樂,更組成了Kindergarten樂隊,不時在導演會聚會時表演。

Image description 鄭思傑與郭子健在電影公司從低做起,兩人憑合導《打擂台》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