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電影】《少年滋味》張經緯的無定向少年眾生相

何兆彬 | 2016-05-30

《KJ音樂人生》導演張經緯新作《少年滋味》周四要上映了,這次他回到最擅長的紀錄片形式,果然回復水準。電影是好看的。

張經緯靜了幾年,以往每年一作的他,去年前年沒怎麼發表新作。近年他在拍攝劇情片(未發表的《藍天白雲》),而其實自《墨綠嫣紅》(2010)到《青洲山上》(2013,其實去年才正式上映),水準都不算突出。期間他拍過《一國雙城》(紀錄片,2011)採討港人內地所生子女,也有點淡而無味。看起來,在戲中他拿不定主意,到底要講一個甚麼故事。於是隨了女角回鄉拍攝,但拍到後來,也沒挖到甚麼事情,沒事發生沒事發生,戲就完了。

Image description

我們都記得張經緯拍《KJ音樂人生》(2009)成名。拍罷,他決定走一條極難走的路,自組公司(秀美製作),接案子,養活自己,再同時創作。這路難行,在於資源有限,小成本電影拍出來要怎麼賣?或者問:這樣的幾人公司,要拍甚麼好?他組公司,是要走不商業的路,優點是能全權掌控創作自由。結果七、八年過去了,他接過一些委約案子(例如《墨綠嫣紅》後是由禁毒基金贊助、《青洲山上》是由非牟利機構善明會委託),從中偷取空間言志,也漸漸由紀錄片主導,近年轉移開開始拍越來越多的戲情片。

贊助/委約作品,不是沒有限制的,特別是由某某機構委約,委托者必然有一定設想目標,當中有甚麼限制,可想而知。他在委約機構的意思上,加上自己要說的,這是我說他要偷取空間的意思。

至於越拍越多劇情片,當中理由大可以想像:不管是委約機構要求,或導演考量,戲情片始終是主流電影形式,有水平的劇情片,營收也較好。因此,當今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觀看《少年滋味》(第二場,在沙田),張經緯出來講的一段說話,自然是有其意思。他說(大意):很高興今年有接近一千人來看《少年滋味》,香港人今天的電影口味,應該不只是會看劇情片,也包括了紀錄片。這麼說,一來是大家對劇情片的票房有較高期望,因此對於拍紀錄片出身的他,回去拍自己最擅長的紀錄片,對於票房,他顯然是很介意的。

 


 

Image description

《少年滋味》是由青協策劃,源於去年舉辦「普Teen同唱萬人音樂會」,聚集一萬位青少年合唱,刷新健力氏世界紀錄。因應要拍這個音樂會,要拍青年,張經緯就在一次在有限的空間中變魔術,把它變成了一個後雨傘的少年紀錄片,寫這一代的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本來拍的人有三十位(由十多歲到二十多歲),最後剪剩九個人,他們關心甚麼、面對甚麼、限制是甚麼,而身邊的父母輩們又是怎麼樣?

張經緯再一次偷取空間於是,音樂會變成了背景,變成了戲中一個九人共同經歷的Event,但不重要。但因為大家都會參與音樂會,音樂變成了戲中各個角色(被訪者)的一個共同點,對部份人來說,它是一把量度價值觀的尺,有人很喜歡音樂,想長大做音樂,音樂是她理想的投射,但它又同時是不敢追求的理想。張經緯拍出來像一個卷軸,一幅少年的眾生相,它沒有很明確的主題,但少年人面對的每個Issue都會觸及。

但這樣,拍出來反而有很真實到肉的片段。紀錄片沒有排練,答案往往出人意表。在戲中,他往往由一條基本問題開始,來了解少年的價值觀:「你長大後想做甚麼?」然後一部部切入他們的問題裡。

-16歲的Vicky是優才生,家人期望她成為醫生,但她心中其實想做音樂。戲中,導演真實的拍攝到港媽(父母)的怪獸及無理,有時他們是無知,更多時是自知也無奈,只有強迫兒女去做安穩的工作,才表達出他們的愛,及對香港前景的看不透。

- 在學校是Head Prefect(風紀隊長)的Angel,在執行校方紀律時,同時感到校方校規的模糊,她深感同學意願,處於兩難。與老師爭拗紀律問題時,Angel說:「他(老師)問我警察打人對嗎?」雨傘運動的種種,明顯地已進入了他們生活裡,成了價值判斷 / 量度善惡的尺。

- 16歲的華仔是新移民,生於青海,六歲來港。他其實回青海才感自在,在青海鏡頭前被問到,他坦言自己其實不喜歡香港。當從小到大的朋友問到他香港人歧視大陸人,自己會否被華仔歧視時,大家都感到很不好意思。

- 也拍到12歲的凱婷,因身型巨大,自小被欺凌。(對,這電影拍攝的階層比從前遠為廣闊了)

Image description


戲中有好幾段是特別打動人的,例如由Angel的「執法」側寫少年對法治的懷疑,由Vicky寫他們對夢想的憧憬(但幾乎也看到他們必然會放棄),寫青海的華仔談歧視新移民,觸及的本土/歧視議題。張經緯及團隊處理這些訪問時,駕輕就熟,很了解怎樣跟被訪者溝通,讓他們打開心房。我看的那一場有不少少年,電影早段大家笑聲不絕,但拍下來的議題越來越嚴肅,寫年輕人的升學/就業壓力,拍少年父母們怎樣壓迫兒女操練,甚至勸迫他們放棄理想。再到拍肥妹被欺凌、青海華仔談歧視,戲院漸靜了下來。

電影被剪是張自己剪的,但據他自言,被公司同事批評太老套,結果找了兩位年輕人剪Rough Cut,他再作修改監督。熟知張經緯電影的,會發現這一套節奏較明快,也沒有他固有那一種味道。(張在電影節時說自己加插了不少鏡頭,例如拍到六四書藉及民主女神像,我倒覺得那幾個鏡頭太刻意了。)

張經緯是善良的,後段有被訪者談到家庭,只有畫面,聲音被Mute掉了。可以想像類似這種訪問內容,一定拍了不少,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剪輯。電影沒有獵奇灑狗血,但社會的壓迫力及陰暗面,已呈現了出來。

導演的筆觸是悲觀及帶同理心的,他想呈現的,是一個未出發,就陷在泥沼的少年眾生相。

導演怕大家不明白,最後一個Case找來「超齡」:二十四歲的Paul,來看他怎樣迷失在理想及現實之中,這大概就是香港青年人的景況。Paul已在工作,但從事的都不是正職。他教跆拳,但最喜歡的,是做義工,他有他的理想,但不再是上一代的鴻圖偉略,賺幾錢住幾大,買車仔供樓養番狗。新一代人經濟/包袱不再如六七八十後,他們擁抱自己認同的價值,但不少被現實打敗,他母親就毫不掩飾的在鏡頭前打擊他,說送他去外國讀書,但他又不想。

Paul在鏡頭前不諱言,最介意別人怎看自己。這是臉書一代,怎樣投射自己,追逐自己心中的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同(而非得到上一代的認同),比較重要。

也許是調子太灰暗,電影去到尾聲,導演也很老式的來給大家一點希望。他找來天真可愛、只有十來歲的Nicole,問她長大要做甚麼,Nicole毫不猶豫地說:「藝員!」鏡頭外的張經緯:「藝員成日對住人笑,又怎會開心?沒有自由喎。」Nicole:「選擇就是自由,就算奴隸也有抬頭看天空的自由」。

因為Nicole,我們這些成人離開戲院時,才沒有那麼內疚。我們留下一個怎樣的香港給下一代了?這是要入戲院的成人想的。至於少年人,他們也許懂,也許還未懂,看戲時都笑得很高興。

Image description

要批評,我會覺得九位被訪者故事強度不同,部份篇幅較長但其實深度稍為不足,例如凱婷那段實在太長,而也沒有相當深入,被訪者自身的表達能力也不是太足夠。

但當香港的少年表達能力足時,他們要告訴你的事,是可以相當可怕的。更應該去看的,其實是香港家長。當我們把孩子帶到這世界,叫他依我們老方法去活去苦幹去放棄理想,去到最後,你問自己:你一生幸福快樂嗎?你憑甚麼教他們這樣活?

(至於關注張經緯轉型的成敗,相信還要等他花了一年時間剪接,由爾冬陞監製的劇情長片《藍天白雲》面世)

電影資料:
片名:《少年滋味》the taste of youth
類型:紀錄片
片長:77.8分鐘
導演:張經緯
監製:趙惠芹、莫漢輝
年份:2016
聯合發行: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秀美製作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