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Duncan:音樂、藍牙產品、服務,及一點相關感受

Duncan Lau | 2016-11-18

Image description

我提過我是聽Walkman長大的一輩,當時這種後來叫做「隨身聽」的播放器,強調是音樂個人化,你聽你喜歡的,我聽我鍾愛的,河水不犯井水,天下太平。不過當時的個人化仍有一些保留,大部分Walkman都有雙插口,支援兩副耳筒,方便和另一半分享,既浪漫,又溫馨。

MP3播放器以至iPod的出現,將音樂個人化推向極致。在加拿大生活時,多是自己開車,CD機也能播mp3檔案,亦有插頭連接iPod,對長途旅行是提供一定的方便。後來轉換了工作,改乘公共交通,途中的空白時間最理想仍是聽歌。雖然手機已支援播放mp3,但效果不太滿意,而管理軟件又不盡如人意,所以遲遲未拍板。當iTunes 推出那個旋轉唱片封套的顯示時,便見獵心喜,先下載在個人電腦內試用管理音樂檔案,馬上被說服這便是我那杯茶。將所有音樂和多媒體檔案重整,全面交托給iTunes。而要全面體驗,自然要有iPod,不過iPod的確有點貴,而且已有手機,再攜帶一部iPod,似乎論盡,最後決定買一部iPod Shuffle。

當時只有1 Gb的容量,但體積小而操作簡易,而衣夾的設計,可以將Shuffle隨意夾在衫上,皮帶或褲袋,我甚至質疑為什麼這個設計不用在其他的型號。我唯一不滿的是無法知道電池的狀態,很多時在途中才知道電量所剩無幾。後來在它價格調低時,多買一部。當時蘋果也加入《Red》product行列,推出紅色的iPod產品,支持我有足夠理由,多買一部。一用多年,一向相安無事。直至在09年回港小住,才留意到開放式耳筒在香港的環境是完全無用,聽和不聽是沒大分別。也嘗試用入耳式耳筒,但不太習慣,覺得不太舒服,也可能是試用的耳筒質素不是太高檔次,沒有促使我轉用。在香港小住的幾個月,竟將這個聽歌習慣暫時放下,難怪在香港,比較少見人用耳筒聽歌,起碼比起多倫多便少很多。回到多倫多,聽歌習慣便很自然地回復舊觀。

這兩部Shuffle都用了十年八年,一點問題都沒有,絕未試過突然死機這種戲劇性事件,當然電池的續航力是每況愈下。耳筒倒換過兩三套。可能是使用時間太長太密,炎熱天氣時又經常和汗水廝磨,加上因線被勾住而被強行扯落,以及各類天災人禍,實在已經是鞠躬盡瘁,仁至義盡。由於單買蘋果耳筒是超貴的,因此我也試用其他的,尤其是入耳式,有些耳塞的膠粒和設計是可以有極大差別,找到合適的,習慣了,漸對入耳式有好感。唯獨是當耳筒被突然扯出時,對雙耳是極大的痛楚。兩年前回到香港,聽歌習慣回到香港模式,但用入耳式耳筒又真的非常好來應付香港這種環境,但這個環境卻又經常遇到耳筒被突然扯出的情況,於是便想到用無線(藍牙)耳筒。

但在看耳筒前,我得先考慮用甚麼播放器。我在加拿大一直用黑莓手機,雖然支援藍牙,但我從沒有用它聽歌,因為我一直用iTunes管理音樂檔案。我可以換一部iPhone來達到一機運作的模式,但要六千元絕不合化算,然後看見Nano是支援藍牙的,價錢只是千多元,絕對合胃口。在店內研究了幾遍,越來越覺得滿意,只是在考慮,一部手機加一部Nano,會不會累贅一點。但想到香港很多人都帶着兩部手機在身,那我的情況怎會值得大驚小怪。況且手機功能超多,電池已不勝負荷,將部分「工種」外判出去,實屬明智。不幸,在我落實買入之前,看到「內幕」報導,蘋果即將update 全線iPod產品,原來已有四年多沒有改動過,當時離預計推出日子只有不足兩個月,當然謀定而後動。唉,中伏!

蘋果的確update 全線iPod,但只是「整色整水」,換上五種新顏色。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覺得是一大敗筆,上一代八種顏色,幾乎每一種想買一個,而新一代五隻色,沒有一隻想要!無奈地,我選擇了《Red》product的紅色,起碼當做善事。然後選購藍牙耳筒,在加拿大習慣了看中那款便買回家慢慢試用,不滿意便拿回去換,在香港便不再有這支歌唱了。而且也不設試聽,幾乎是瞎子摸象般。HMV有部分試聽,但只限有線的耳筒,從而推算藍牙版本大致如此吧。最後是跟不同店員套料,結論是低檔次的,音質和電池續航力都較差,最後鎖定在一千元以下的預算買了一個Soul的耳筒。也同時買了個TDK小音箱,盡情享受無線聽歌的自由自在。

大概個多月,Nano竟然突然死機。驚訝帶憤怒之餘,也沒有什麼可做。第二天準備拿回蘋果店,在出門前試開機,又竟然開到,只是電池已耗盡,要馬上充電。之後好像回復正常,但十多天後又故技重施,同樣是約半天後復元。如是者,不定期,不知原因,罷工。終於忍無可忍致電蘋果,垂詢甚詳細,當然沒有什麼解決之道,只叫我到他們指定的維修代理再了解。嘩,程序繁複!我先要挑選方便我的地區辦公室,再到他們的網站預約,要填不少資料,連身份證號碼也不能含糊,而預約時間半小時一節,爭分奪秒。我依時赴會,但在門口要先取號碼飛仔,還要分開不同產品,有預約無預約(即是無預約也可以),一絲不苟。他們是蘋果指定的維修代理,只做蘋果產品,看到這場面,你會不會對蘋果產品大失信心?等了十多分鐘,首先是檢視電郵預約確認,再出示身份證核實,再查閱購買收據,差不多是當面質疑:我點知你喺咪偷番嚟?這種程序一定不會在加拿大上演,講完。

了解甚麼問題後,職員說會由技師檢查,機內資料不會確保安全,當然要簽字要我知道他們不會負什麼責任。最後告訴我會以短訊通知我取機,如果由別人代取,要出示我的授權書和我的身份證影印本,駛唔駛呀,我心諗。第二天便通知我可以取機,他們只是重置系統,沒有檢查什麼,我自己做都得啦!兩星期後,故態復萌,發生次數可能相隔較長,但不定期,沒有原因,話死就死,約十小時後復活。於是第二次啟動維修程序,今次還告訴他們,電池壽命明顯下降。今次在第三天才通知我取機,而且換了一部,序號是不同,自然要簽確認書。新機(我相信只是翻新過的舊機)的情況有改善,差不多兩個多月後才出現死機。現在是大約一個月死機一次,這樣拖拖拉拉下,一年保養期已屆,作為消費者可以怎樣?

一年下來,使用藍牙產品聽歌的經驗大致良好,但藍牙產品的天敵是電池,尤其是耳筒,又要細小輕巧,又要電池續航力好,其實是相矛盾,而且電池壽命通常被高估也退化極快。我的耳筒盒面上說可用時間達八小時,但從不達標,最初也不及六小時,一年後已不足五小時。也有一點小事情值得留意,耳筒入耳部分那粒小膠粒,有些是極容易脫落,因為體積小又是膠粒,脫落不易發覺,而沒有了這小膠粒,耳筒幾乎是不能用。隨機通常附上三套這種小膠粒,但尺寸不合,配戴也不會舒服。而補購這些小膠粒並不容易,近期開始多見,更有原廠貨,但價錢不便宜。

iPhone 7的推出,省掉了耳筒插口,雖然有接駁器讓用家使用傳統耳筒,但鼓勵轉用無線藍牙耳筒是顯然易見,也是大勢所趨。不過,那ear pod的設計倒值得商榷,完全無線的藍牙耳筒不是蘋果首先推出,我見過比它更細如耳塞的產品,但是非常擔心,隨時跌掉甚至遺失,會是十分肉赤的遺憾。有些產品暫時有其限制,但大方向已無容置疑,完全無線的連接是終極目標。當市場進一步發展後,希望產品的設計和質素也相對提升,我自己相信,享受高階的聆聽音樂的經歷,也是用家的終極追求,因為僅合格的產品只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