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單車城市新玩法

李照興 | 2016-12-16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島沿海旁要建單車徑,我想起很多年前的倡議 : 在維港兩岸建造全線打通的沿海旁單車徑。可從筲箕灣直踩至西環,是運動,也是觀光,也有上下班的交通疏導。許多年後,部分見到眉目了,但更多的有待落實。

也可以是局部先開通的,譬如說,銅鑼灣、灣仔到中環。九龍其實可以開通尖東海旁至黃埔一段,又或者往西,結連未來的西九龍大區。

當然,過了那麼多年,社會對單車的利用方式,又有了新的改觀。就以世界城市發展的格局而言,這十年間,給到單車的功能意義又推前一步。單車友善之城,差不多已等同為文明先進的代名詞,幫城市在各種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加分。

為此,如何更有效落實單車出行,經過多年的試驗、外國或內地的實踐,當然又有了新看法。

單車值得討論,也因為它最近同時也是中國創業的另一熱門話題與投放。的確,市場巨大,可能性又多了。中國社會和創業人士,看來已不把單車看成出行工具那麼簡單。有人用,多人用,就有社區,就有商機。雖然這商機如何變現, 還未有人知道,但現象是 : 這陣子突然而來的單車APP熱爆中國。人們已不止於把它想成像歐洲公共單車系統那樣,而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和社區。

簡單而言,歐洲的公共單車系統,想法還是傳統,租金之外,頂多加上車身廣告。而中國民間現在大力推廣的,卻是社交、分享、出行、移動生活及支付這些概念的整合。現在流行的幾個租單車系統,最重要是打破歐洲城市那種定點取車還車的做法,要租車,是直接打開手機上的單車APP,搜索周邊的可用單車(每車有衞星定位),去到車旁,手機掃描車身上的二維碼解鎖取車。還車也是,停到中國城市中常見到的單車停泊位置,手動鎖上即可。不用交還至指定地點,租金大約是半小時一元。

好了,目光應放在那用車的APP上,因為只要多人用這APP,就多人流形成社區。日後可能再在APP中加入別的服務,變身生活必須APP。

這是中國街頭的租單車玩法,因市場大,用家多,單車不再只為了出行。但回到香港情況,當然不可能照搬。

甚至乎,在香港推廣單車文化及出行習慣,確需要本地化的過濾。

維港單車徑當然是一個構想,但整體香港街頭的單車不友善氛圍,也得調節。有些是地理使然,以港島區為例,能輕鬆踩車的地方,就港島北面沿海至電車路段,再上就是斜路山路。夏天多雨,也令大家踩車興致打折。另外,香港路窄, 沒有專門單車線,也沒有足夠停泊位置,也是一個缺憾。於是,要想普及單車出行,或許更要細分推廣的目的,這不是人有我有,像說要向國際大都市看齊。而是如何真正結合單車文化與城市習慣,創造一套香港自己的單車文明與基建。

在我看來,單車普及運動中,無非有三大類功能考慮。一是為了出勤,即是人們可方便地用單車代步上班,一來當健身二來紓減公共交通壓力。二是觀光休閒,這明顯不過。我們的維港浪費了那麼多年,說的是從來沒有一條走得舒暢又夠長的沿海步道,貫穿整個港旁,讓人在上面散步或騎車,細看維港景色。三是解決最後一公里距離,即從家門到地鐵站的短途,讓人們可舒服的來往(特別是新界各邨去東鐵火車站的問題)。

再具體而言,如果我是在東區住而在灣仔甚至中環上班的話,我可選擇的單車出行模式,可能就是從住所先往海旁騎,走上海旁單車徑後,沿海邊行走,在單車徑上騎踏可較快,可能半小時後到達灣仔金鐘(流汗和換衫問題也得解決)。我可選擇停車在單車徑上單車收集站,然後步進電車路區域,又或者駛到去辦公室附近的單車停泊區(這當然要解決鬧市中的單車停泊問題,如日本是用上升降台或地庫)。

如是者,公共單車的在港實踐,即可以是一條沿海旁單車徑投放的廉價甚至免費單車系統,收取押金,用家交收都以此路線為根基,簡化管理(甚至早期先限制租車只在單車徑上行走)。

這自然也是休閒踩車都可用的系統,甚至可開發沿單車徑推出的經濟消費活動,可以有飲食、觀光點資訊、路邊景緻、消費場所。譬如可以作為西灣河鰂魚涌沿海本來已有的餐飲酒吧區的延伸,銅鑼灣籌劃多時的避風塘改造,單車徑直接穿梭其中,形成如悉尼港灣的風貌。雖說是單車徑,但其實它是一個海邊的新公共空間,綠化帶,消費場所,它讓香港人享受常常匆匆而過錯失了的海港景色,它把市民從舊街區中釋放出來,令人覺得城市新景不絕。

騎單車的享受,往往在於那人力速度的自我調校,我們是自己速度的決定者,隨處走走停停。在海旁稍事休息,看看大天大海,深呼吸,然後繼續上路。可能是上班,又或者只是閒逛,但心情已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