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何兆彬:淺談《盧根》 推介韓片《活埋35夜》

何兆彬 | 2017-03-07

奧斯卡頒獎禮落幕,有人忙著補看得獎電影,但其實陸續上畫的新戲水準也很不俗。剛上畫電影當中,《盧根》無疑是大熱,電影的確拍得不俗。較文青的選擇是《迷幻列車2》,但其實捧場的不少已變中年。本周四開畫,韓片《活埋35夜》作為商業災難片,其實拍得相當不俗。從工業角度看,中可看到韓國電影業的不斷求變求進,而換個角度看,也會見到片中藉社會事件,導演有話要說,也藉此向政府怒吼控訴,這本來就是成功商業電影的必備條件。

Image description 李正秀(河正宇飾)隧道遇難,一個工人階級的故事。

Image description

文:何兆彬

《盧根》:西部片+殺手電影
《盧根》(Logan)大熱,電影是X-Men電影系列第三部狼人外傳,被評為三級片,因為片中血腥暴力場面十分之外,而且打鬥相當殘暴。戲跟據漫畫《Old Man Logan》改編,寫狼人Wolverine漸失去了自癒能力,跟九十歲的Professor X躲了起來,互相照顧。故事寫世界已有二十多年沒再出現變種人(Mutant),他們一行三人隱世躲避追捕,狼人靠開車維生。他年華老去,諸事不順,人漸性情大變,變得暴躁易怒,這時候卻遇上有人要他接送一個女孩Laura過邊境去。當然,看故事大綱也預視了這女孩擁有變種能力,她是由狼人的DNA培育出來,原來政府私下又在將小孩變成「生物武器」,但一旦不受控制就會人道毀滅,小孩們在一些幫助下只好逃亡,而女孩正是狼人生理上的女兒,擁有金鋼爪,於是找了上他。

《盧根》刻意中英文戲名都不再用Wolverine,不用X-Men,膽子可大,卻夠撇脫,證明了Hugh Jackman的演出已夠深入民心(這是他第九次演出Wolverine,也是最後一次),而這次決意要寫他漸失去超能力下,變成凡人,出不出手,更多人性掙扎。《盧根》令人想起T2(Terminator 2),一老一少,被殺不死的殺手追著(液態金屬人換上X-24,以狼人DNA做成沒有思想的新形變種殺手),狼人挾著一個老人X教授,帶著少的逃命。影片綜合了西部片+殺手片(被追殺),導演James Mangold說他的影響分別來自《辣手神探勇闖天羅地網(The Gauntlet)、《大老千與小鬼頭》(1973)、《陽光小小姐》(Little Miss Sunshine,2006)、《拼命戰羊》(The Wrestler,2008)及西部經典《牛仔》(The Cowboys,1972)、《原野奇俠》(Shane,1953,片中甚至一老一少在逃命中一起觀看)。但電影也令人想起洛比桑的兩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寫殺手跟少女的關係,似情人又似父女,同時教她成為殺手;及《墮落花》(Nikita),寫組織訓練少女做殺手,最終被組織追殺)

戲的前段相當緊湊,整體相當出色。演Laura的女孩Dafne Keen尤其出色(她出生於演藝世家,父親是在Netflix出演的Will Keen)。但有些評論認為它是歷來最佳X-Men電影,個人則有保留。戲到了下半開始平凡,劇情發展也開始在估計之內,尾段大戰欠了點驚喜。相對之下,我還是認為最早幾部X-Men電影的社會性,及《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中寫磁力王母親被殺,他一個個的去復仇,演出及敍事最出色。

Image description

韓片《活埋35夜》的強烈控訴
本周四上映的《活埋35夜》,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以成,在南韓突破千萬觀影人次,連結四周票房冠軍。影片的卡士頗強,有《下女誘罪》《柏林諜變》河正宇,《雲圖》裴斗娜,《逆權大狀》吳達洙。關注韓國電影發展,看到他們拍出這程度的商業災難片,的確有點驚喜。災難片不好拍,技術要求高,投資龐大。但電影藉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寫災難來到時,政府無能,媒體只求腥黃賣紙。導演金成勳拍來火氣十足,顯然有話要講。

Image description

《活埋35夜》的故事並不複雜,在汽車公司任Sales的主角李正秀(河正宇飾)收工,買過蛋糕,正駕車準備回家跟女兒慶祝生日,他開車走過新建好的河圖隧道,誰知道突然隆隆聲大作,隧道塌了下來。由於新建,通車後的新城仍未入伙,隧道內人數甚少,被壓在車內的他,甚至一度以為自己是孤身一人。電影一開始沒多久,意外就發生,主角被壓車內,一般災難片的走難、逃命、想法子逃生,甚至是遇難時人跟人的爭拗、人性衝突都沒法子寫。是當救援開始,救援隊宣稱救他約要一星期,戲的重點,一邊是李正秀怎利用剛在油站加油,送的兩支水去渡過本來以為的一周;另一方面,是寫他的妻子(裴斗娜飾)怎替他奔波,而政府救援隊一方面要救他,另一方面又遇上政府種種官僚,及傳媒眼中只有收視的嗜血特性。電影資料沒有寫過創作源起於甚麼,但看電影他就是令人想起世越號沉船事件中,官員的顢頇無能。

上網查一下資料,這作品的風評不算甚佳,但在韓國就是熱門作品,還提名了七個青龍獎。看電影時,我倒是頗驚喜,首先戲的製作水平很高、特技迫真,印象中我沒有看過亞洲有這水平的災難片(日本拍的,戲本身及特技水平多是災難),雖然主角一出場就被困隧道,其至被壓車內,但導演敍事水平有條不紊。你以為沒戲唱了嗎?後來男主角在隧道內聽到狗吠聲,才發現另有人被困,兩支水、一個本來給女兒吃的蛋糕,變成要兩個人分。到底要分多少?要講幾個大話?救自己還是要平分?沒有水時救援隊著他飲尿,到底喝不喝下去?這些人性刻劃都具黑色幽默。

商業大片,社會性的功能其實還要替群眾人民出氣。《活埋》著力諷刺政府官員來到,只顧拍照影相,在鏡頭面前努力演戲,在意的是自己的民望,而非遇難者的生死。甚至因為日子拖久了,後來為了要民望,可以集體決定犧牲李正秀的性命,不再救援。更大力諷刺的,是媒體的嗜血成性,只要遇上能賣紙能谷高收視的事,就蜂湧而上,甚至不理李正秀生死,打他電話要直播遇難現場。電影藉有良心的救援隊長(吳達洙飾)在結尾向眾人發洩一番,一方面是導演意思,也替社會大眾發聲。說起來,這電影倒令我想起八十年代輝煌時期港產片,出色又計算的商業作品,往往都能同時計到票房及大眾情緒。

日本這麼多災難的國家都拍不好災難片,中國大陸就更拍不出了。撇除技術層面,這電影先由豆腐渣工程談起,每五分鐘每十分鐘大大巴的刮在政府臉上,控訴色彩多濃厚。換成中國電影公司拍攝,往往又成了主旋律電影,歌頌黨,謝謝救援隊的偉大。

同行朋友說,《活埋》最失策是中文片名,因為戲中劇情最初講到,救援隊一星期可救李正秀出來,但日子一日一日過去,未知到底要多少日。原著只叫Tunnel,台灣叫《失控隧道》,香港中文片名穿煲了!(網上有朋友說原著小說中主角最終不治,電影版是略有改動的,自己看吧。)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