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何兆彬:許鞍華《明月幾時有》主旋律還是小清新?

何兆彬 | 2017-06-26

許鞍華的新作《明月幾時有》,下周上映。

前兩天,讀到有專欄作家寫到:「任誰也看得出,許鞍華新作《明月幾時有》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小心服務黨的意識形態,大力頌揚黨的抗日功績……」讀著讀著,又重頭讀過,因為我看的許鞍華新作《明月幾時有》明明不是主旋律電影。文末,作者提到當年東江游擊隊沒有拯救陳寅恪,又做過其他壞事。明乎此,大概作者是以歷史及政治原因來判了《明月》死刑。

中共當然壞事做盡。但一如英雄片固然曾浪漫化了黑幫,但說吳宇森等導演意圖藉此去替黑社會歌功頌德,這種說法卻是廉價而不公道。《明月幾時有》有它的缺點,但電影還是百份百的許鞍華。

文: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明月幾時有》的宣傳劇照之一。筆者以為,整個美術想法是沿用《黃金時代》的,有點小清新的文藝味。

自從傳媒報導劉偉強北上拍《建軍大業》,早已有人將許鞍華歸為同一類,形容《明月幾時有》為主旋律電影,當初讀到不以為然。看過電影,證實了這齣億元大作的《明月幾時有》中許鞍華其實仍然是許鞍華。《明月》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為故事骨幹,寫的是抗戰時期,游擊隊曾在抗日的香港救過八百多人,輔助他們逃回大陸。電影主角方姑(方蘭)本是小學教師,她一邊教書,一邊參與了抗戰。方蘭母親目不識丁,但因為抗日大義下,協助游擊隊運送物資及傳送訊息,最後被捕。

上兩周訪問許導,文章刊出前,有兩點可先在此一提:

1.電影最初由林炳坤提出,林曾於銀都工作(左派),但現時是獨立製片。電影在未能開拍,才提出往內地籌集資金,最後由博納出資(博納曾投資許鞍華拍攝《桃姐》獲獎無數)。許導曾考慮過,若未能籌集資金,希望把電影拍成她一貫作業方式:較低成本的文藝作品。這是她認真想拍的題材。

2.《明月幾時有》不但不是主旋律電影,不少影評人看畢作品,還認為電影暗渡陳倉,甚至看出有雨傘意味。

Image description 導戲中的許鞍華,旁為彭于晏。

Image description

此話怎說?當我在訪問裡許導一番話,也不是沒有聯想的。她說到最初聽到故事,首先打動她的是她從來不知道有這段歷史。「(參與救人的)尤其是低下階層,最多是小學老師、賣魚佬等等……大家就好像只是為了一件事,令義不容辭的感覺更加突出。」

《明月幾時有》片中沒有提及任何中共(背景),甚至沒有描寫日軍殘暴。如果以「主旋律」標準來看,它欠奉Propaganda(政治宣傳)元素,描寫敵人可惡、抗日殺敵描寫也不足。作品從來偏文藝的許鞍華,其實關心的只有兩段情節:一,一班互不相識的平民百姓,利用原始的溝通方式,合力救人抗敵;二,方蘭(周迅飾)與母親(葉德嫻)的母女情。熟知許導的影迷,都知道母女關係、情結向來是她作品的重要情結,甚至早年有人認為她的電影,每一齣都是寫她自己。作品之中,寫母女最出色的可能是《客途秋恨》,當年看戲時,身在外地的我馬上變馬上淚連連。

電影的兩條骨幹,一是群眾義不容辭的救人。第二條呢?第二條是方蘭兩母女,做女的看到世界太壞了,忍不住要秘密地參與抗戰。做母親的本來反對,但漸漸被打動了,她不但支持,還以身犯險,自個去傳送密件,最後被捕,一聲不吭。

Image description 電影還有這麼一張宣傳照。嗯,三人都被通緝,也惹人遐想的。或是我想多了?

電影未上映,先傳來內地版海報刪去Deanie姐名字。再傳出《明月幾時有》本來是上海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早前在電影節開幕前。有傳是有愛國組織北上打小報告,說電影找了葉德嫻演出。這消息未能證實,也不可能被證實,但我們知道的,是戲中年輕人去抗戰,而演受年輕人感染,參與抗戰「不但支持,還以身犯險」的,就是據傳因公開支持傘運而被封殺的葉德嫻。

葉德嫻的政治取向明確,許導甘於冒險,是巧合嗎?若要拍主旋律電影,找葉德嫻拍也不成理吧。《明月幾時有》的創作動機並不因為「年輕人抗爭」,但戲中若有借題發揮,大概連編劇(著名劇作家何冀平)也不知曉。

《明月幾時有》的電影名字來自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他念及亡弟之作。許鞍華畢業於港大英文系、獲文學碩士,對文字十分敏感,電影的英文名字是"Our Time Will Come",惹人遐想。

戲中方蘭為了全身投入抗戰,打算由港島家中搬到新界游擊隊根據地,母親問她何時歸來,她說:「抗戰勝利後。」母親大怒:「好,你勝利後先返來?好,你返來執屍!」類似的場景,這幾年大家都見過不少。

Image description 電影公司發相之中,Deanie姐不多,還是背側面。但告訴你,她的戲很重。

Image description 中國版電影海報,留意宣傳語句係:國仇家恨何時休。海報中當然沒有葉德嫻,連名字也沒有。

Image description 港版海報是有葉德嫻名字。港版的tagline是「但願人長久」,含蓄貼題。「但願人長久」就是以家為主,國是不必多提。其實我覺得香港人跟中國人國情、心態太不同了,我們沒有下下政治上頭。

Image description 國內版電影海報之二:Sell周迅靚樣。繼續「國仇家恨何時休」

許鞍華的小清新

《明月幾時有》是許鞍華電影中資源較充裕的一齣,製作費逾億,但風格上依然含蓄節制,這是可喜的。縱使電影在內地宣傳,大力宣傳戲中營救行動緊張刺激,周迅與霍建華、彭于晏的三角戀,但以戲論戲,許鞍華仍然沒有去拍自己不擅長的緊湊追逐,片中男女之情的描寫也適可以止。有批評說電影的敍事散亂,但觀乎許的意圖,《明月》由兩段故事骨幹組成,戲是多視點(她自己的說法是「群戲」),而非高潮迭起的線性結構。都七十了,她很知道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商業主流片的拍法。

Image description 梁家輝化個老妝,由現代的他作敍事覆述事件。

因為想保有自己的風格,又拍虧錢──電影令老闆虧錢已成了她的夢魘。《明月》找來三大明星做主角,合拍片本來只需1/3內地演員,這選角是有充足商業計算的。許承認當中有妥協,但又認為找外地演員演港人並無不可。其實,戲中葉德嫻是第四主角──她是故事兩條骨幹之一,戲份很重,只是她無可避免地沒有成為宣傳重點。

大概因為三大都非本港演員,戲中她找來了很多港星客串,加強港味,其中包括負責敍事的梁家輝。許的說法是:「需要(觀眾)認得這個演員,角色才會比較深刻。」這說法應用在較含蓄的演員如潘芳芳、春夏、永瀨正敏等倒還好,但角色較吃重的王菀之身上就很不搭調,她的角色帶悲劇性,但演法如喜劇。

電影是有可觀之處。它的美術、攝影、剪接都屬精良。但要重現四十年代香港舊貌,戲中的城市舊貌就有點不足──譚家明《父子》(2006)及邱禮濤今年《失眠》都取景馬來西亞檳城,就較接近舊香港的唐樓風貌。但戲中有一幕寫到文人要在銅鑼灣碼頭上船,碼頭一幕就頗有香港舊日漁港風情。

許鞍華當初拍這戲受到當年拯救行動感動,我相信是真心的。是以《明月》多少過度浪漫化了游擊隊,戲中參與游擊隊的都是好人,目的純粹,這些想法都很單純,很「小清新」。同樣有點「小清新」的,是選角上的漂亮(周迅、霍建華等人都太靚)。因為三主角都是外人,但又配音,電影就犧牲了生活感及歷中感。訪問中許導表示香港人來自五湖四海,口音各異,配音是為了統一語言。但戲的橋段畢竟是歷史事件。當你看到葉德嫻一講對白就感動人,你就明白語言的重要性。

許鞍華電影感動人的力量之一,從來都是那真實生活質感。

延伸閱讀:【人物】許鞍華:如果拍不出那部電影 我不順氣(《明月幾時有》許鞍華訪問)

筆者新開了個人fb專頁: 午夜翻牆'Round Midnight

指導彭于晏的許鞍華。 指導彭于晏的許鞍華。

上海宣傳照,主要也落在男女主角身上。 上海宣傳照,主要也落在男女主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