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何兆彬:靠個女上位?《打死不離三父女》是女權還是男權?

何兆彬 | 2017-08-21

《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終於要上映了,這齣印度Bollywood大片在印度破了票房紀錄,總收8,000萬美元(約6.2億港元)。電影五月在大陸上映時(大陸叫《摔跤吧爸爸》),再狂收12億,破了中國外語片紀錄,聲勢非常犀利。

看罷電影,我馬上想起的是譚順生,那個女兒Celine到美國參加《全美一叮》表演得獎,「靠個女上位」先生。《三父女》電影改編自印度摔跤手Mahavir Singh Phogat真人真事,他曾是國家運動員,得過國家冠軍,但摔跤並非印度重要項目,投放資源有限。到了退役,他心生一念頭,就是要訓練出贏得奧運金牌的摔跤選手。本來想生男孩承父業,卻連生四個女兒,後來決定訓練女兒。

《三父女》無疑拍攝出色,主演的印度首席巨星阿米爾汗(Aamir Khan)是票房保證,演出又搏命,他由年輕演到老,增肥數十磅演出。他確充滿魅力,電影又富話題性。但《打死》跟香港觀眾認識他的《打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相比,意識就保守得多,戲中父親迫使女兒學摔跤的情節,有人認為是女權,也有人看到父權。

文: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阿米爾汗(Aamir Khan)由後生演到老。

失敗的父親將願望寄托女兒
電影《打死不離三父女》製作的確出色,電影全長三個多小時(161分鐘),戲中描寫阿米爾汗年輕時當摔跤運動員,後來退役,訓練女兒。他演的角色橫跨壯年及老年,拍攝前,他先增磅28公斤,演中年到老年的戲,最後才狂減25公斤,補拍片幾十年前當國家運動員的年輕模樣。他說先拍老戲,煞科後就不需要再減磅了。

為了拍攝,阿米爾汗受專業摔跤訓練,演四個女兒的年輕女演員,同樣接受一周六天,長達8-9個月的專業訓練,訓練到拍攝中更出現受傷、碎骨,需要休養(詳情請看Making of製作特輯)。戲中比賽及訓練片段連場,場面激烈,動作技巧非常純熟,拍出來的那種速度及力度非常有說服力。寶來塢電影的劇力總是很濃(偶然忍不住煽情),關鍵時刻,導演會加上了戲劇性的處理,例如決戰,戲中一直描寫她敵不過對手,先輸兩局,後來挺以走險才反勝,但現實中她其實是直落取勝。電影始終是電影,就比現實比賽戲劇化得多(網上有真實比賽片段,可作比較)。

Image description 阿米爾汗(Aamir Khan)增肥後演老妝(左),再減肥(右)

Image description Mahavir Singh Phogat的摔跤家庭:真人(左)vs 電影(右)

《打死》的故事描寫前摔跤運動員Mahavir(阿米爾汗(Aamir Khan)飾演)退役之後,定下夢想,要親手訓練自己的兒子做國家摔跤運動員,奪取金牌(按:奪取金牌沒有暴力)。但命運作弄,他連生四個都是女兒。沒有辦法,但也沒有放棄,他突然想到即使是女兒也可以成為國手,於是以高壓的手法,變身魔鬼教練,在妻子反對下,迫令兩個長女進行超級嚴格,又原始的艱苦訓練。他住在鄉間,沒有專業設備,就自己挖沙池。幾經艱苦,最終女兒都贏得了國際賽金牌(英聯邦運動會)。

這不期然令我想起了Celine及譚順生。Celine三歲受訓,被父親安排不斷參賽,傳媒形容他「父憑女貴」,「以女兒作搖錢樹」,他本身才能有限,結果將自己的寄望安排在女兒身上,這也大可用來作形容Mahavir。譚順生的負面新聞不絕,很快就給大家看到本性,薜家燕形容此人居心叵測。Mahavir不一樣,從電影之中可見,他的人性陰暗面,更多是在印度那男社會培養出來的沙文主義。但在商業片的包裝下,導演刻意加重父女之情,以感情掩蓋了魔鬼父權。在電影中,即使是生下女兒,編劇都會讓他說一句對白來補白:「我是很失望,我很愛惜我的女兒,怎樣可生男孩呢?」

Image description 電影中,阿米爾汗演更多的是老妝。

Image description 迫女兒訓練,參加民間男子摔跤賽,並贏埋男仔。

Image description 為了生仔,拜神、怪招全部出齊,這不只是因為父親要女兒學摔跤,還因為女人在印度地位低微。

女兒抗爭史
電影雖然是一貫三小時的印度Bollywood電影,歌舞卻不算多。而比較起傳統,戲中的音樂更著重推動劇情。戲主要橋段,說白了,就是父親Mahavir強迫女兒做一件不願做的事,以完成他自己沒達成的夢想。有人從中看出了女權,有人看出了男權。印度人受盡階級限制(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支配印度人生活)。

電影在大陸狂收,相信也是類似的原因。《三父女》全長三個多小時,戲中仔細描寫父親的心情,退役後Mahavir很想生男孩,連續生女後很是失望,開始聽信傳聞(印度人很迷信),開始拜神,又聽傳言用白芝麻餵飼黑牛等怪招。但結果還是連生四個女兒,有一天,他決定即使是女兒,都可訓練成摔跤手。

但女兒其實老不願意,曾想盡辦法逃避,包括裝弱,練習時逢打必輸,想迫使父親放棄。她們又假裝因常在泥上打滾,惹得一頭蚤子。當她倆以為父親快要放棄,但反而惹起Mahavir的狠心,強行把她們長髮剪得像男孩般短,女兒受盡別人嘲笑。導演高明的將父親強迫女兒順從的心願,拍成了女兒如果不聽從,就沒有出路,會像鄰村的女童早早出嫁(或盲婚啞嫁),接受父親那沒有選擇的選擇,是唯一「賦權」之路,女兒慢慢接受了父親「女孩除了嫁人外還有出路」,「得到金牌就會成為榜樣,人們將會記得你」的說法。它聰明的不斷替獨栽的父親找理由開脫,又不惜把國家隊教練寫得霸道無能,用親情包裝了父親的獨栽。

導演也厲害的把女兒們的慘痛歷史拍成笑料,她們與父親抗爭史變成連場笑料,觀眾就像隔岸觀火看別人吵吵鬧鬧。在下一章寫訓練初成,父親帶女兒出賽,小鎮街上室外小型摔跤賽是男人世界,沒有女子賽,但父親不管,堅持女兒可勝男人。結果兩女果然連贏摔跤男孩,做成轟動,戲內戲外觀眾也自然Hyper起來。幸運地,她的兩個女兒都有摔跤天才,又從成功中得到了喜悅,真心的愛上了摔跤。

電影以外的這段真人真事,發生在現代,那並不是說武俠小說中,二百年前,某掌門人因為武力不能外傳,所以要兒子從小接受訓練,準備把一生秘學傳授於他,長大接任掌門。在武林,高級武學就是門派寶藏,是拳師一生所依,因為不易外傳。

但摔跤不一樣,它本來就不是印度國技,Mahavir不教女兒也可教他人。電影為了合理化Mahavir的行徑,劇情寫下去,到女兒們入了國家隊更出現了隊中教練,與父親有不同教法,變成了兩邊爭寵。這段戲更古怪,父親因為面子及固執,不高興女兒不依他的教法,擅自學習了新技巧,而幾乎與女兒關係破裂。

(注意:有劇透)父親跟教練「爭寵」自然是戲劇加工,為了製造衝突,堂堂國家隊教練,在戲中被描寫成大反派,他變成了霸道、橫蠻、妒忌的小人,最後更使出毒計,要父親消失在賽場上。這段「爭寵」戲,不但演變成父女決鬥比技,幾乎關係破裂,更出現了後來,女兒要從國家隊中逃出來,跟父親擅自偷偷練功的情節,相當誇張煽情。

今年中國有這樣一段新聞:成都有一間拳館,專收孤兒,再訓練他們作賽。他們比賽的是MMA,12歲就得在籠在作賽,打得有經驗,就可以到商場作表演賽。拳館又會灌輸「汰弱留強,只有不斷打贏才能夠生存」的價值觀,從片中可見,教練也會給他們選擇,跟小孩說:「你們要回去,可以呀,可是回去幹甚麼?放牛放豬?還是要飯?」這是不是很熟悉,跟「你不打,去嫁人嗎?」很相似。記者訪問小孩,十來歲的他就會老成的說:「我會好好的把這個練下去,我要拿金腰帶。」看來有(離去)自由,拳館老闆又說志願是幫助孤兒,但新聞一出,還是被抨擊為把小孩作搖錢樹,很快公安就介入了(片段在下面)

說到底,《三父女》中,摔跤是她們沒有選擇下的選擇。她們的命運,是卑微到只有打到成績能滿足父親。片中的釋放位,是前段父女不和,最後因為奪了金牌,有了成績而美滿結局。但其實運動比賽,世間99%人都沒有得到金牌。還好她們都有天份,都贏得了金牌。

《三父女》有沒有女權,有,但那是在印度女性幾乎是負資產語境下的女權。如果比較《打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教我們的自由精神、反對封建的教育制度,那《三父女》幾乎是完全相反的,電影是叫你服從父親,順從安排。至於從戲中看到女權或父權,大概要看你在那裡生活出生看,香港長大,思想獨立,大概就會看到父權甚至是偽女權。

Image description 戲中的女權,就是贏男人,再站上頒獎台。

Image description 贏得獎牌,的確成了印度女性典範。但悲哀地,也是唯一出路。

P.S:文初談到譚順生,機場保安說了句「靠個女上位」就被Celine的經理人公司投訴炒魷,事後經理人公司老闆蕭定一說職員只是理解,沒有施壓,我是不相信的。保安被炒,一是因為「靠個女上位」一句太中太絕,二是因為倒霉,說話剛好被記者錄到。譚順生跟蕭老闆氣質相似,都愛鈔票,二人聯手實在是娛圈一大喜事啊。

作者臉書專頁:午夜翻牆‧何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