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張肇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開平碉樓

張肇基 | 2020-07-03

Image description 開平碉樓群保存良好,維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面貌。

開平,一個廣東省的二、三線縣級城市,本來在地球村內寂寂無名,至2007年6月28日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開平碉樓及村落」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從此一躍而榮登國際舞台,祖籍正是廣東開平的筆者深感與有榮焉。

文、攝:Johnny Cheung

Image description 座落在稻田間的碉樓。

明朝以前的開平是恩平、新會及新興幾個縣交界的一個三不管地帶,土匪活躍,治安敗壞。十九世紀中美國及加拿大西部大開發,淘金熱加上修築鐵路需要大量勞工,數以萬計的開平人遠赴北美洲謀生,華工們省吃儉用,累積了豐厚財富衣錦還鄉,紛紛買地建屋,不過由於匪患依然不斷,劫殺綁架慘案時有發生,民眾為了保護自己,集居住與防衛於一身的多層塔樓式建築遂大量興建,1900至1931年間建了碉樓1648座,不過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直至1949年之間,新建的已非常少,經普查後,統計現存的開平碉樓共有1833座。

Image description 號稱「開平碉樓第一樓」的瑞石樓,樓高九層,是碉樓中最高的。

Image description 保持原貌的碉樓室內擺設,反映樓主當時的生活狀況。圖片於在塘口鎮自力村銘石樓內拍攝。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開平碉樓具有防衛功能,有別於普通民房,樓高最少三層,最高的有九層,樓高有利居高臨下,偵察土匪動向,牆身比一般民房厚實,窗戶開得較小,內有鐵柵和窗扇,外加鋼板,一旦關上,外面的槍彈也不能穿透,碉樓上部四角,大多建有突出懸空的角堡(俗稱「燕子窩」),堡內設有多個不同方向的射擊孔,以攻擊靠近碉樓來者不善的,包括土匪以及宗族衝突之間的敵人。

Image description 碉樓中的居樓兼具居住及防衛功能,牆身特厚,窗口開得小,裝有鐵柵,外加鋼板。

Image description 碉樓頂層大多有射擊孔,以便伸出槍枝,攻擊來犯土匪。

開平碉樓的建築特色是,中下層部份造型簡單,外牆不作修飾,頂層的裝罝卻十分華麗,反映了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觀念以至個性喜好,由於屋主大都是海外歸僑,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現存的1800多座碉樓中,幾乎沒有一座跟另一座外形完全相似,當中就包羅了從古希臘到古羅馬、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和哥德式,從基督教到伊斯蘭,從歐美到南亞次大陸的各種建築風格,開平碉樓群,也就是外國建築藝術的展覽長廊。

Image description 「碉樓第一樓」的瑞石樓,第六層是仿古羅馬柱廓,除了美觀,也有用作巡邏的實際功能。

以使用功能來劃分,碉樓又分為眾人樓、更樓及居樓三種。眾人樓由村裡集資興建,樓內陳設簡單,主要為短暫躲避土匪之用,土匪離去後,村民就會返回自己家中。更樓又分為兩種,一種在村口,控制著進出村莊的主要通道,由全村成年男子日夜輪流當值,另一種建於村外的山崗上,由相鄰的幾個村莊因聯防的需要而合建,配備有探射燈、警報器及槍枝,有土匪來襲時不但發出警報,並參與阻截行動。

Image description 瑞石樓第九層的小涼亭,古羅馬式建築。

富裕人家有感於經常要搬動財物以躲避土匪搶劫,便有了將防衛及居住功能合而為一的構想,居樓便是以家庭為單位獨資興建,內部空間寬敞,卧室、書房、廚房及衛生間一應俱全,樓主一家人生活起居都在居樓內,居樓也是碉樓之中建得最漂亮的一類。

碉樓式建築並非開平獨有,不過大量海外華僑張揚回鄉,過著富裕的生活,而開平卻又一向治安不靖,土匪橫行,形成這樣一個獨特而矛盾的社會歷史背景,既有兵荒馬亂中的繁華富貴,也有顛沛流離中的族群凝聚,在全中國都找不到其他地方興建了這麼多碉樓,開平被譽爲「碉樓之鄉」實在當之無愧。

編按: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不妨參考筆者提供的以下兩幅資料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自力村碉樓群入口處。

Image description 自力村碉樓群導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