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本土時裝欠什麼?

2016-11-14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本土時裝欠什麼?這是一個沉重的問題。

早前,我們報道了香港時裝周的YDC,即是「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2016」總決賽。當時,曾經提出了香港時裝發展,長期處於發展中階段,背後原因,包括離地租金、港人不撐港貨及欠缺傳媒支持等等。千千萬萬個原因,唯一否定,香港沒有設計人才。年輕設計師,有才華的,有視野的,從來不缺,只是社會不足以提供一個理想環境,讓他們發光發熱。

其實,YDC隸屬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Centrestage國際時裝展其中一個項目,Centrestage另一重點,是由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HKFDA)舉辦的Fashion Mirage時裝騷,我們《優雅生活》是大會media partner之一。當晚的時裝騷,圍繞香港文化,分為五個設計主題,包括禪、國際都市、霓虹燈牌、飄色及維港景色。每個主題各有十套作品,分別邀請了本地五十位不同年代的設計師操刀,包括鄭兆良(Barney Cheung)、鄧達智(William Tang)、馬偉明(Walter Ma)、張路路(Lulu Cheung),以及新世代設計師黃梓維(Harrison Wong)和何善恒(Polly Ho)等等,集老中青設計師於一騷。印象中,很久沒有這樣傾巢而出的本地設計師時裝表演,天橋上下,互相交流,當然是好事。

那天晚上,坐在觀眾席上,五十套作品,當然有些相對平凡,有些比較討好,十隻手指都有長短。看見不少醒神的設計,我在想,從設計概念到細節考慮,各方面都處理得不錯,在設計環節,設計師做足了本分。假如要解釋,為什麼本地時裝不能達到國際水平,其中原因包括布料及製衣廠水平,這又牽連到成本及定位,假如各方面都要求一流水準,成本自然相應飆升,高成本轉化為定價,意味不能賣得太平。當本地品牌定價媲美外國品牌,消費者會否支持?又是另一個未知數。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本土時裝要好好發展,無可否認十面埋伏,重重難關,但不代表沒可能。借本地珠寶品牌Qeelin為例,當年創辦人Dennis Chan一開始已放眼國際,由產品製作到品牌包裝、宣傳,統統交由世界級單位負責,再配合張曼玉在康城影展戴上招牌葫蘆行紅地毯,天時地利人和一百分配合,Qeelin一夜全球成名,自此發展一帆風順。

可能大家會質疑,這條方程式近乎沒可能複製,某些部分卻值得思考,尤其在internet年代,放眼國際,似乎是香港設計師一線曙光。畢竟香港市場太細,假如只着眼本地,無可奈何硬食離地租金及港人不撐港貨的殘酷現實。與其面對如此困局,倒不如退一步,將眼光放遠,可能是積極參與外地的trade show,或者透過網上平台,將品牌推銷到其他國家。在九月的SS17巴黎時裝周,本地品牌Jourden便首次越洋舉行發布會,《Vogue》網站也有報道,證明策略成功。當然,要登陸海外,首先要有一定人脈及資本支持,這方面,貿發局,以及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可以幫一把,嘗試聯絡其他國家的時裝組織,在大型時裝周加入一場香港騷,或者其他發布會,相信對香港品牌打入國際市場有一定幫助。

在不重視創意的香港,時裝設計是一條艱難的路,既然熱愛時裝,選擇以此為職業,就算前面有十座珠穆朗瑪峰,都要挺起胸膛撐下去。骨氣與創意,不用成本,忠於自己,肯捱肯做,總有希望,哪怕結果不能控制,至少對得起自己。

文:Ben Wong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