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新潮亮麗的90後美少女Miru Wong, 以代代相傳的刺繡工藝,一針一線造出來的繡花鞋,扛起了延續家庭生意和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
每一對繡花鞋,都自有其秀麗山河歲月與美妙人世風景。
繡花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 自唐、宋年間已有, 它是刺繡技巧和造鞋技術的結合。
繡花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 自唐、宋年間已有, 它是刺繡技巧和造鞋技術的結合, 當中最珍貴的是刺繡這門傳統手工藝, 一針一線, 代代相傳, 只要細心觀察鞋履的設計和圖案, 就能了解穿著者的身份、穿著場合, 以及該時期的審美觀。可惜到了現代, 繡花鞋業日漸式微, 製作者以至消費者皆似乎無以為繼。Miru幼承庭訓, 童年時已開始跟嫲嫲學習繡花手藝, 初中已懂得製作繡花鞋的所有工序, 在理工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位畢業後, 決心將爺爺王達榮於50年代開創的繡花鞋「先達商店」延續下去。
時光機回帶倒流至50年代, Miru的爺爺王達榮, 在鞋廠工作時遇到許多由上海逃難到香港的繡花鞋師傅, 接觸了繡花鞋工藝, 繡花鞋當時是新穎的產品, 因此成立了先達商店, 並於1958年由街上小攤販搬入彌敦道上一個不起眼的地舖, 售賣自家人手製作的繡花鞋, 大部份客人都是長期光顧, 也跟王達榮一家人非常相熟, 可謂人間有情。由於王達榮的堅持,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 和經濟盛衰循環, 先達商店依然屹立不倒, 無奈業主第二代堅持要收回店舖, 所以商店於2011年被迫遷至寶靈街及吳松街交界的寶靈商場現址,
繡花鞋業也要與時並進,學設計出身的Miru創作出更多嶄新的繡花產品系列。
Miru童年時已開始跟嫲嫲學習繡花手藝,所以特別欣賞繡花鞋當中那份人與物的親切情懷。
繡花鞋不僅僅是一門「搵食」小手藝, 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
文壇巨匠白先勇近年致力挽救有「戲曲之母」的古老崑曲, 製作了青春版《 牡丹亭 》, Miru則製作了青春版繡花鞋。 世界潮流在變, 自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 鼓勵工業回歸本土, 以及英國公投脫離歐盟後, 標誌著所謂全球化 ( 實質是美國化 ) 開始退潮, 世界各地的本土傳統文化該找回它們的生存空間, 甚至再發揚光大, 說不定有朝一日, 美國第一夫人腳下的, 是Miru製作的繡花鞋呢 !
Credit for shooting location : Parfumerie Tresor, 香港中環擺花街28號地下
(文、圖: Patrick Chiu, Johnny Cheung)
Miru推出新的產品系列,宣傳方面利用facebook 專頁及Instagram 戶口, 務求將古老的繡花鞋塑造成時尚潮流產品。
為繡花鞋文化傳承,Miru更特別開班授徒。
Miru以繡花鞋襯便服,形象年輕化。
繡花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 自唐、宋年間已有, 它是刺繡技巧和造鞋技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