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晉:瀕危的街市

2017-04-24

曾在中環住了十多年,自半山行人電梯建成後,看着伊利近街和史丹頓街演化成「蘇豪」區,老牌街坊粵菜館「貴如」變成西餐廳,平民小店被酒吧取代,最後中環街市無可避免地落入市區重建計劃中。

本來中環的街市群由位於皇后大道中的中央街市開始,由嘉咸街和結志街一直伸延至史丹頓街。可是現在只剩下嘉咸街和結志街,兩街經重建後人流減少,檔口少了,氣氛不及往時。新建檔口總是令人覺得格格不入,好些舖位更是長期空置。負責重建計劃的策劃人大概用經營商場的思維去管理街頭市集,結果往日熙來攘往的中環街市一去不返。隨着區內新的住宅落成,富貴的新住戶取代原有的街坊,原來的中環街市慢慢枯萎。

Image description 各區街市各具特色,如果街市絕跡的話,實在令人婉惜。

各區街市各具特色

城市空間隨着人口遷移和基建而改變,本來是無可厚非,但香港城市規劃總是把街市,尤其是傳統市集趕盡殺絕。街市是一件有機體:每個街市或多或少反映各區人口的財力、口味或文化,以筆者的印象:北角多福建人聚居;深水埗價廉物美;九龍城多潮汕和泰國食材;鴨脷洲的海鮮質素冠絕全港;荃灣楊屋道街市規模大、選擇多;中環多西式食材;灣仔道街市多特色小檔。

街市也見證時令和季節轉變:春天有蕎菜,夏天有子薑、仁稔、夜香花,秋天有紅芽芋、羚角、洛神花;冬天有豆苗、臘味。街市不單有中式食材,更有東南亞或其他地區的食材,是超級市場沒有的。本來一切都由市場決定:賣肉的、賣菜的、賣魚的和賣乾貨的,加上一兩家藥房,沒有什麼秩序的分布在市集不同位置。街市內幾乎全部都是個體戶,即使販賣同一類貨品的店舖,也因為不同貨源或檔主的經營理念而各有特色。

近年全港街市多了些連鎖菜檔,這些菜檔以不合理低價發售蔬菜,傳媒發現這些連鎖店由大財團經營,它們聲稱售賣的蔬菜是從自家農場直接入口。這類菜檔門面光鮮亮麗,不停播放錄音推銷。根據業內人說,它們的定價比成本更低,可說是以本傷人,令街市中其他商戶經營不住。這情況令人擔心,它們的蔬菜沒有經過蔬菜統營處,不知來源是否可靠。其次是它們企圖壟斷市場,把本來已經脆弱的街市文化扼殺。

街市維繫社區生活,也左右我們的飲食文化,若有一天全港只剩下超級市場和冷氣商場,我們的飲食選擇將大大減少,也將會令飲食文化走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