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謝嫣薇:炒肚尖有學問

2018-06-04

炒肚尖,又叫炒肚仁、炒肚片。吃豬肚也就罷了,還想出非得要「肚尖」不可的要求來,把孔子說的「食不厭精」實踐得最徹底。為何是肚尖?皆因是最適合用來生炒的部分——整隻豬肚一共有上下兩個開接口,上面連結食道,下面開口連結「幽門」,那就是已消化的食物進入大腸的通道。肚尖就正正是位於「幽門」上方大約3吋的位置,所佔的位置大約是豬肚的四分之一。這個部位的豬肚,集厚實、柔韌的質感於一身,炒過以後,口感爽嫩,豬肚味腴馨,吃過難忘。

Image description 「崩牙成」的兒子阿根做的味菜欖仁炒肚尖,欖仁爆得夠香脆,接近焦的邊緣又未焦,肚尖也爆炒得爽脆,兩種香脆的口感甚佳。

處理甚繁複

不過,要做這道菜的話,少點刀章都不行,片肚尖的處理做得不好,任憑你炒功蓋世,也難以力挽狂瀾。首先,當然是得要好像從一個「皮囊水壺」的豬肚,找到肚尖的位置,然後將它切出來。接着,必須把這肚尖邊緣的脂肪都裁走,才處理內層,較韌的一層都必須用刀片走,留在外層才是真正用來做菜的材料。

經過「片薄」的肚尖,也稍微削薄了豬肚味,所以調味必須靈巧:不宜太淡,否則吊不出豬肚味;不宜過濃,否則又掩蓋了豬肚味,實在不好掌握。所以,潮州菜用川椒炒,粵菜用味菜(鹹菜)和欖仁炒,各有巧妙之處,前者以麻椒香吊味,後者則是以鹹酸吊味(但味菜事前必須先浸洗過,否則鹹酸味太重又會搶味),再以欖仁的香脆與肚尖的爽脆作一個口感對比的提升,而欖仁香也有助於提升整道菜的風味。

來到烹調的部分了,如此刁鑽的食材,馬失前蹄的話,就滿盤皆輸了。肚尖一般都會用醃料醃過,所以炒之前都會拖水,拖至七成熟,那麼可以「拖」去醃料的味道外,那麼接下來以文火也可快炒,受火時間短而熟度恰好,才不會因為纖維在溫度裏以秒計的收縮變得韌口而咬不動,而且一旦炒得稍微過久,肚尖就會出水,不但失去爽脆口感,賣相也不夠乾爽,有欠水準。

天然鬆化劑

前輩唯靈有一篇文章記載了另一道名菜「油泡肚尖」,提及以「活水蟹搗碎取汁作醃料」來令肚尖鮮爽,我向本是順德人也精通順德菜的澳門譽瓏軒譚國峰師傅查詢,他說確有其事,因活蟹的汁含有酵素,是天然的鬆化劑,並且其鮮味夠活,所以能一石二鳥地達到鬆化和提鮮、去豬肚膻味的效果。譚師傅也說到,有時廚工的雙手接觸蟹汁多了,也會令肌肉有「灼傷」的狀況,可見水蟹汁能令肉質起變化。另外,重點來了!採取這種做法的好處,肚尖在落鑊前就不必「拖水」:「如果醃料沒有蘇打、鬆肉粉、食用梘水等化學劑,就不必經過拖水步驟去除「化學味」。」肚尖不經「拖水」,就不會落入惡性循環中:因拖水,食材味道會流失,味道流失了,炒的時候,又要加入味精等強烈的「增味劑」把味道做出來──唉!乍聽之下,真是廚房裏的無間地獄,一層層墮落。所以在一開始就走正路是多重要啊,才不會為了彌補一個錯,又犯另一個錯,然後不經反省地無知下去。而我最為憂心的,這種添加劑的濫用省缺了步驟、時間,會導致許多寶貴的烹調智慧失傳,就好像這裏說的,以活水蟹搗碎作醃料,就未必個個粵菜師傅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