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晉:漁業雙城記

2018-07-31

每年這段時間都是休漁期,街市上本地海魚乏善可陳,漁貨大都是從東南亞進口的,直到8月15日休漁期解禁後才有本地新鮮魚。

全球漁業資源枯竭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全球對海鮮的需求有增無減,商人不斷開發新的來源。香港人均海鮮消耗數量冠及全球,可是對海鮮的來源卻不太關心。

Image description

分配不公

Netflix紀錄片Rotten揭開食物業黑幕,其中一集「鱈魚已死」講美國政府為了控制新英格蘭漁業的撈捕量,把配額分給漁民。由於配額按個別漁民的規模分配,結果大型企業獲得最多配額。而小經營者的配額少得可憐,一個星期的漁獲可能已經是全年的配額,結果無法經營,只好把配額賣給其他漁民或大企業,整個地方的漁業因此萎縮。

配額制原意是保護海洋資源,但結果令漁業被壟斷,破壞市場運作。結果大量便宜的漁貨如吳郭魚和鯰魚從海外進口,然而這些進口魚類品質參差,很多滲進了防腐劑。進口海鮮成為食安問題的重災區,因為未能通過美國官方檢測而遭到退回的食品中,進口海鮮的數量比其他食品都高。

另一邊廂,香港漁業也進入夕陽,香港本身是漁港,大澳、香港仔、流浮山等地都是漁村,六十年代起機械化漁船淘汰舊式帆船,八十年代更是漁業的高峰期。漁民不斷更換新船,裝置馬力更大的機器,到更遠更深的漁場。到九十年代,香港漁船的作業範圍遍及越南、韓國及台灣。九十年代後,新機場工程污染本港西面水域,內地漁業發展迅速,來自台灣、越南等地區的競爭,加上2013年政府禁止在本港水域拖網捕魚,本地漁業漸漸式微。漁業產量由八十年代末的高峰22萬噸降至今天約17萬噸。

昔日本港漁民都會把漁貨運回香港售賣,可是近年內地消費力強勁,漁民都改到廣東沿岸的港口賣魚。一位漁業前輩透露,往時香港買的都是一級漁貨,但今天卻是揀剩的二線貨色。有些冰鮮漁貨從緬甸、斯里蘭卡等地運來,經過4至5天運輸,加入不少防腐劑。除了野生漁貨,飼養海鮮的數量與品種都不少,但很多海鮮養殖都用上大量農藥和抗生素,給環境帶來污染,農藥殘留也多。

筆者從事飲食業十多年,經常進出街市,對海鮮有一定認識,懂得憑時令、外觀和價格分辨漁貨質素。一般人不懂漁業,連白鯧、鷹鯧也分不清,加上奸商伎倆不斷進步,不易分辨出有問題漁貨,食安中心宜多加抽驗。

Image description 世界各地漁業被大企業壟斷,較小規模的漁船船隊難以競爭。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