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養生】拉筋牽動五臟 消內臟脂肪

2017-01-16


繼「拉筋」後,接着記述內臟運動。一般體操運動主要是鍛煉肌肉強度;拉筋鍛煉人體軟組織的柔韌性;內臟運動則力圖消減內臟脂肪。據醫學文獻所載,當脂肪在人體內臟積存過量,就會誘發糖尿病、高血壓和各種心腦血管毛病等都市病,因而消減內臟脂肪,對養生、健體和延壽至為重要。

脂肪是一種羧酸酯,由碳、氫、氧3種元素組成。與醣類不同,脂肪所含的碳、氫比例較高,含氧比例較低,故發熱量比醣類更高。人體內部都存有脂肪,當中有必需的脂肪,用以維持生命;多餘的脂肪則儲存下來,儲存之處,多在皮膚之下,即「皮下脂肪」及內臟器官周邊,即「內臟脂肪」。「皮下脂肪」可起人體保暖作用,而「內臟脂肪」則可起支撐、固定和保護內臟之效。

Image description

不過,由於人體的機能未能自發把多餘脂肪排出體外,當內臟脂肪在臟表愈積愈多,腹部便鼓起來,形成內臟性肥胖,露出了「大肚腩」。當內臟脂肪積累到相當程度,便會侵滲到臟器內部,從而誘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糖尿和高血壓等疾病。

長呼吸按摩內臟

如何消除內臟脂肪?道家主張以「長呼吸」法行氣,利用腹肌收縮、膈肌上升,藉此所產生的震盪波和內壓力,以催生內氣並誘導其循經脈軌道運行。這種長呼吸法也有助消減內臟脂肪,因為當吸氣時,腹部凹陷,直接壓迫內臟,同時使橫膈膜上升,壓迫肺部,使肺部充分擴張;呼氣時,腹部凸出,帶動腹腔內臟下降,腹腔內會產生更大的內壓,使橫膈下沉的深度更大,這樣一呼一吸,不僅可以十分深長, 也使胸腹的內臟隨呼吸而運動,得到按摩和刺激,以收消減附在臟表的脂肪之效。

清代名醫王清任(1768-1831年)在《醫林改錯》一書中明確指出,「人胸下隔膜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透過腹呼吸法「去脂」,是利用堅實的橫隔膜升降,去推動胸腹內臟進行運動,以助消除內臟脂肪。宋老師認為,透過拉筋去牽動內臟進行運動,也是一個有效方法。

「宋氏修身法」有關內臟運動的部分共有3個動作,宋老師說,「這三式動作雖然簡單,功效卻很顯著」。

內臟運動的起手式,是在秉承拉筋最後完成的動作基礎上,即雙手合攏向上伸直過頭,然後又慢慢放回胸前,稍停頓,待心氣平靜,全身放鬆。在這個態勢上,雙手放到大腿兩側。

一、雙手分別向左右伸展出去,掌心朝外,指尖朝上(圖一);同時兩腿張開,距離與肩寬,作預備動作。

二、「呵」聲吐氣,左肩向右方縮,擠壓肩胛骨(圖二);再「哈」聲吐氣,輪到右手向左縮,擠壓肩胛骨。左右肩各做擠壓動作2次。

三、掌心轉向上(圖三),然後「絲」聲吐氣,左右雙肩重複同樣的縮壓動作(圖四)。左右肩各做動作2次,完成這個內臟運動第一式。

宋老師強調,用力縮壓的動作,是肩胛動,身(腰)不要動。伸縮擠壓肩胛, 可刺激肺俞穴,有利肺部擴張,加強肺部功能(圖四.小圖)。

筆者參閱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約翰與霍普金斯健康系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Johns Hopkins Health System)醫學專家撰述的一篇報告,文章指出,腹部癡肥很容易引發心臟病,跟高血壓和長期吸煙對人體的傷害不相伯仲。內臟脂肪可附在胃、肝和腸等臟表上,尤其非常接近肝臟,日久,肝臟便將之轉變成為膽固醇。這種脂肪滲透進血液,並吸附在動脈壁,最終導致動脈變硬和狹窄,即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見The Skinny on Visceral Fat一文)。

每天快行30分鐘

報告建議,運動是消除腹部脂肪的有效方法。報告亦提到,進行溫和類型的運動,如每周6天、每天輕快步行30分鐘,效果很好。

「宋氏修身法」以拉筋牽動內臟進行運動,宋老師表示,第一式動作對強化心肺功能相當有幫助;動作擠壓肩胛,有效刺激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屬足太陽膀胱經,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據《素問.長刺節論第五十五》所載:「迫臟刺背,背俞也」,提出治療寒熱疾病之道,當病邪深聚,專攻臟腑,針刺近五臟的背腧,逼近臟腑,可激發臟氣,驅走腹中寒熱病邪。可見刺激肺俞穴,也意味刺激肺臟,故擠壓肩胛可加強肺臟功能,此說有一定的中醫學理論依據。基於心主行血,肺主氣而司呼吸,故心與肺的關係,可引伸為氣血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古人很早從生活體驗中就洞悉,運動可加強氣血運行,而不同食物亦有不同養生療效。在敦煌壁畫中,有不少倒立運動的畫像。在北魏第251窟中,便看到很多人體手舞足蹈和倒立的動作。從中醫學的角度,人體氣血周流暢順,五臟六腑及血液循環便可得到改善,故藉倒立來改善血氣運行。另據藏經洞出土文獻P3810的寫本,此為唐代道人傳抄關於人體養生運動和食療保健的珍貴文獻。文獻上半部記《呼吸靜功妙訣》,下半部附記透過飲食養生的《神仙粥》。

神仙粥其中一味食材為山藥(山藥又稱薯蕷、山薯蕷、土薯、淮山藥),以「山藥蒸熟,去皮一斤……」炮製,有「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洩精」之效。清代詞人朱彛尊的《食憲鴻秘》亦有「山藥膏」一條云:「山藥蒸將熟,攪碎,加白糖。(或)淡肉湯煮。」所謂「膏」,是稠濃的糊。幾千年來,講究血氣運行暢順、飲食療養益壽,實為中國人養生之道不變之本。

【記述「宋氏修身法」之十二】

撰文 : 陸錦榮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