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癡肥的兩個矛盾理論

2017-02-16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各類看法充斥。人類先天有偏聽的傾向,往往只愛聽和相信跟自己信念相符的意見,故而至今仍有人不相信演化論、氣候變化等等,無論有多少科學論據放在面前,不信就是不信。在社交網絡盛行的現今,偏聽不是減少了,反而增加了!

科學重視實證,可是,科學家總有爭論。這是好事。禁止爭論,一錯便會錯到底,如歐洲中世紀羅馬教廷堅信地球中心說,便是最好的例子。可是,一般民眾面對和科學有關的爭論,總會感到無所適從,難分對錯,比如癡肥問題。

Image description 癡肥和超重源自「能量入超」,食得過多,能量有剩,身體會儲存起來,成為脂肪。

事實是,愈來愈多現代人癡肥。癡肥招致心臟毛病、血壓高、糖尿病、睡眠窒息等等致命的疾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12%美國人有癡肥症;八十年代增至15%;千禧年代更達35%。英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在八十年代開始飆升,由6%增至接近20%。現今,超過三分二英國人不是癡肥就是超重。在香港,2014年的調查顯示:18至64歲的人口中,20.8%肥胖,18.2%超重,總共39%。可見,癡肥和超重是時代病。

能量平衡vs能量吸取

是什麼造成這個現象?至少有兩個矛盾的理論。陶巴斯(Gary Taubes)在《對糖的控訴》(The Case Against Sugar, 2016)書中,將其中兩個理論名為「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和「能量吸取」(Energy Trapping)。

「能量平衡」論是現時的主流理論。簡要言之, 癡肥和超重源自「能量入超」。人進食,獲得能量應付生活的需要。食得過多,能量有剩,身體會儲存起來, 成為脂肪。能量過度入超,脂肪積聚過多,人便超重甚至癡肥。要預防超重,既可以吃少一點,以免儲存太多脂肪;亦可以消耗多一點能量,防止多餘的能量儲為脂肪。最好是雙管齊下,同時吃少一點脂肪和消耗多一點能量。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網頁,便勸告市民要「均衡飲食」——即是吃少一點脂肪,和「定期進行體能活動」──即消耗多一點能量。如此這般,便能「達至和保持適中的體重」。根據這個理論,超重的成因在個人,只要個人能節制飲食,經常運動,就不會患上癡肥或超重的時代病!

「能量平衡」論流行了半個世紀至今,仍然是範式(Paradigm)。可是,三十年代,已有德國和奧地利科學家不同意這個理論。二戰後,少數學者反對這個範式,但他們的聲音卻遭壓抑和封口。

「能量吸取」論認為,超重皆因荷爾蒙失調,導致身體過量儲藏能量並轉化為脂肪。動物實驗顯示,癡肥的動物會患上「飲食過量症」(Hyperphagia),這是一種「強迫症」,肚飽了仍然想吃。愈肥愈感到肚餓、愈想吃,愈吃得多便愈愛吃,形成惡性循環。陶巴斯指「能量平衡」論是倒果為因,人不是由於飲食過量而變得癡肥,而是癡肥後飲食過量!

城市人少運動致超重

陶巴斯還推想,在人類悠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都是雜食的,吃許多肉類、奶類和脂肪食物,並未產生超重問題。母乳中充滿飽和脂肪,並沒令大多數嬰兒超重;反之,以奶粉為主食的嬰兒化合物為主食,才開始出現超重問題。300多年前,西方開始出現癡肥現象。何以故?「能量平衡」論者反駁,狩獵時代的人類多吃肉和脂肪,農耕時代人類多吃碳水化合物,但同時獵人和農民亦多勞動,進食與消耗能夠平衡,故不會超重。300多年前,發生工業革命,人類聚居城市,富豪和白領少運動,超重問題由是出現。

按照陶巴斯的看法,癡肥的元兇是什麼?答案是:糖。糖被認定是「純碳水化合物」(Pure Carbs),只有卡路里, 沒有脂肪、纖維、營養素等等,何以導致癡肥?

首先,糖跟香煙都會令人上癮──尤其是朱古力──愈吃愈想吃。其次,食太多糖,會打亂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引致荷爾蒙失調。現今的孩子童年時已習慣食太多糖, 長大後焉能不超重?第三,生產商為了推銷飲品和食品,都在其中加糖,消費者往往在不知情下,吃了過量的糖。許多煙民都不知道,美國產的香煙中加了糖以減低香煙的苦澀味。第四,節制飲食的人少吃了肉和脂肪,卻往往為了吸取卡路里,多吃了澱粉質和糖,反而增加了超重和癡肥的危險。

兩個矛盾的理論,哪個才對?一般市民如何定奪?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