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腫瘤研究導師獎 首位女得主于君文革後急追落後

2017-07-14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于君在文革年代成長,後來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她成為萬中挑一的女醫生,後來更憑努力衝出自己所在的河北省,再衝出中國到不同地方做研究,最後來港定居,最近更獲美國胃腸病協會腫瘤研究導師獎,成為該獎第一個女性得獎者。

多年來,于君一直專注於胃、結腸和肝臟的癌症研究,「這3個範疇加起來已經佔全部本地癌症的四成,無論在香港還是中國都是最主要的癌症。」當中的研究成果讓她獲得不少獎項,在事業之外,她也能兼顧家庭,如今女兒也步她後塵,立志要成為醫生。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她深信,要在醫學研究上取得成功,就不能太計較得失。(陳縱宇攝)

于君在1981年考入河北醫科大學,那個時候能上大學的學生很少,醫生收生要求更高,更是給人「天之驕子」的感覺。本來喜歡數學的她,因為家人的期望而選擇醫科,起初也不甚喜歡,後來發現醫學中不少知識都並非死記硬背,有其邏輯性,才開始愛上。

當年大家都很珍惜讀書機會,一眾醫學生更是異常勤奮。5年訓練後,校方在100個學生中挑4男4女留校進修,競爭激烈,她幸運地被內科系主任選上。留校工作2年後,她又報考醫學研究生,同樣名額稀少,她再次順利考上。當時她已經與同屆的一個同學結成連理,只是丈夫選擇去海外留學,分隔兩地,她自己也沒有停下進修的步伐,隨後更獲取錄進修只有一個名額的同濟醫科大學醫學博士課程。

Image description 于君(左)自1999年到香港跟隨沈祖堯(右)做博士後研究以來,她說從他身上得到不少啟發,獲益良多。(受訪者圖片)

深受沈祖堯啟發

一次去深圳開會,她認識了來自香港包括沈祖堯在內的幾個教授,她在會上的報告獲沈祖堯賞識,邀請她來港半年幫忙,「邀請信寄來,我老闆一打開,說:『這麼高的工資,我老頭子一輩子沒見過那麼多錢。』當時是1993年,上面寫的人工大約一萬元,內地的人工不過幾百塊錢。」

但因為未完成學業,後來又獲得北京醫科大學的聘書,這次她並沒有應邀來港。後來她寫信給德國教授自薦,在1998年去德國做博士後研究。第一次出國,一切都很不適應,加上德國人做事嚴謹,形成很大的工作壓力。「剛去的2個月,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差,尤其是從前的實驗室鍛煉沒有那麼好。」

有一次一個博士生教她做一個未做過的實驗,要她先自己取樣本,她卻不知道原來樣本要保持冷藏,不只是用帶冰的容器保持溫度就可以,結果資料散失,更被主管質疑能力。「當時對我打擊很大,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功課。就算其他人沒有告訴你,自己也應該了解要怎樣運輸這種樣本。」她暗下決心要發憤,做實驗前先把相關程序熟記,做好充分準備。

吸收了教訓,她比其他人都更小心做後來的實驗,實驗結果也比其他研究員所做的更快更準確,最終得到賞識和重用,並派到另一所大學University of Magdeburg幫忙。在那邊,她以同樣認真的態度對待實驗,結果被那邊的主管挽留,但她也回絕。

任期結束後,她再在1999年到香港跟隨沈祖堯做博士後研究,3年後舉家移民到澳洲,又在2005年舉家搬回香港,在中大做研究和教學,一直至今。她大讚沈祖堯有前瞻性,總是能發現研究的關鍵問題,讓她啟發良多。

「他不會告訴你實際要如何做,只是告訴你方向,我們要走到哪裏,就像一個舵手,有時候你會走進小路走不出來,他卻會引領你到大方向。」兩人合作做出不錯的成績,在胃癌形成機理有新發現,又發現大腸癌多種標誌物,憑血液檢測便可診斷出有否出現癌症前期病變,準確度比傳統大便隱血測試高之餘,亦可避免大腸鏡穿腸和流血的風險。

Image description 于君在香港做研究工作多年,她讚揚,實驗室內的每一個學生都很慷慨,形成了一個很協調的快樂團隊。(受訪者圖片)

百忙中抽空做飯

在事業上成果纍纍,她也能兼顧家庭,雖然犧牲了很多陪家人的時間,但她很感謝丈夫的全力支持。女兒在北京出生,起初由外婆代為照顧,讓她可專心到德國做研究,隨後她帶着女兒到香港工作、移民澳洲,再回到香港定居。在香港安定下來後,她丈夫也在深圳找到工作,她卻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在實驗室逗留到很晚,每天也工作至深夜才回家,幸好家人都能理解。

雖然忙碌,但她也會抽時間做家務,特別是煮飯,「他們會煮飯,但是都很難吃,哈哈!」

最近她成為「腫瘤研究導師獎」首名女性得獎學者,她坦言對此非常驚訝,並謙虛地表示,醫學研究從來都是群體的成果,也很感謝家人的包容,「女兒從小最多問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不會說,你可不可以不要去,很懂事很乖。」

每個周末,她也會回辦公室工作,而做整形外科的丈夫也有自己的手術要忙,女兒從很小就自動自覺跟她去辦公室陪伴,就算她出差,女兒也會慣性地去她的辦公室待着。「我同事都笑說,我是讓女兒來監督他們。」

為了幫忙家務,她也曾請傭人幫忙,卻發現女兒對傭人太依賴,「什麼東西都要阿姨做,阿姨我要喝水,阿姨我要衣服,我想糟了,她長大後獨立能力會很差。」因此她辭退了傭人,寧願自己和女兒辛苦一些,女兒從小就會自己煮飯、清理東西、溫習功課,一直保持好成績,最後考進中大醫學院。

當初知道女兒要選醫科,她也擔心壓力太大,並跟她說:「其實也不一定要讀醫,可以讀法律或是其他。」誰料女兒竟哭着表示自己就是喜歡醫科,她才明白女兒的決心。女兒同時得到中大和澳洲大學醫科的取錄,最後決定還是留在香港,並且每年都拿到全額獎學金。有個醫學研究學者做媽媽,女兒寫的論文卻不肯給她看,「說擔心我嫌她寫得差」,她從同事口中得知女兒寫得很好,也不太相信,一看卻感到十分欣慰,「寫得很清晰」。

Image description 回看過去多年研究路,她深深體會到「不要平着去比」的道理。(陳縱宇攝)

成果不是最重要

回看多年研究路,她深深體會到「不要平着去比」的道理。當年她分數原本可以去北京讀醫,卻因父親希望她能留在家鄉而選擇了河北,最後還是能憑努力衝出家鄉,衝出國際,得到認同。她也常跟學生說:「不管你是從哪裏來的,不要跟其他人去比,有些人來自牛津哈佛,一比就會把自己搞得很緊張,看到人拿了第一就想超過他。最重要是把自己清理乾淨,只跟自己的昨天和前天比。只要每天都有長進,夠了。」她又認為在這條路上不能考慮太多得失,「只需要做好自己,每個步驟都盡量做到最圓滿,心態就會平和很多。」保持平靜快樂心境,就能更專注於眼前,做得更好。

做出成績之餘,她也不忘提攜後進,在中國10多所大學擔任榮譽教授,偶爾去幫忙研究和帶學生,也與不同國家的研究者保持友好互助關係。「我常跟學生說,不要想着幫別人時可以拿到什麼,這樣的話就能開心。其實大家都很友善,互相幫忙就能產生兩性互動。我們實驗室的每個學生都很慷慨,形成了一個很協調的快樂團隊,一天工作能保持好心情,比最後獲得的成果重要。」

Image description 多年來獲獎纍纍,圖為她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受訪者圖片)

于君小檔案

職銜: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

曾獲獎項:2010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5年中大醫學院傑出學人獎、2017年美國胃腸病協會腫瘤研究導師獎等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女

Image description 她最近獲頒「腫瘤研究導師獎」,成為該獎首位女性得獎者。(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