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汗的種類與成因 自汗vs盜汗

2017-07-25

在酷熱天氣下,適量出汗有調節體溫、排出毒素、滋潤皮膚及抒發情緒的作用。出汗的方式分主動及被動2種。天氣炎熱、活動量多、情緒波動、高溫飲食或感冒期間身體正邪相爭,都會加速體內的氣血運行,出現主動式流汗。

被動式的流汗是人工製造熱的環境,促進氣血運行而出汗。這種出汗的方式,其消耗量是可受控制的,例如穿過多或過厚的衣服、泡腳、汗蒸、桑拿、高溫瑜伽等。

文:梁寧茵中醫師

Image description

自汗vs盜汗

從中醫的角度,汗的形成是由於「皮毛腠理開合」,體內的陽熱蒸發水份,形成汗珠,透過皮膚的毛孔散發出來,是體內陽氣及陰液平衡的表現。而在五臟中,「肺主皮毛」,「汗為心之液」,汗出與心、肺兩臟有密切的關係。當腠理開合的功能受外邪所侵或身體機能失調的時候,便會出現異常的流汗。

正常的流汗是遇熱出汗,汗量適中,汗液清澈,無色無味,隨着氣溫轉涼或喝冷飲時逐漸減少。異常的汗包括汗量比正常多或少,甚至無汗,日間無故出汗、局部出汗,或出汗後怕冷,入睡後不自覺地流汗濕衣,或汗液黏稠色黃,帶有濃烈異味,或出汗後玷污衣服等。

汗的異常可以反映身體的機能失調,最常見的有「自汗」及「盜汗」。

白天不停地出汗稱為「自汗」,可分虛實2種。因暑熱、感冒或服用發散性藥物後出現的自汗,屬於中醫實性、暫時性的自汗。如果長期也有自汗的問題,屬於虛性自汗,在臨床上,常見的虛性自汗有肺氣虛及脾陽虛2種。肺氣虛的患者稍一活動後就氣喘如牛、滿身大汗,上落樓梯也力不從心,說話又聲音低微、臉色蒼白、容易感冒、總覺疲倦、做事提不起勁。

脾陽虛的患者除了白天汗出淋漓之外,亦會有體形偏胖、面色萎黃、畏寒肢冷、食慾不佳、食後即瀉或大便稀爛等情況。

病理vs生理

至於「盜汗」,是指在不悶熱的環境下,睡眠中大量流汗,嚴重的會濕透衣服,醒來則汗止,一般可分病理性及生理性2種。病理性引起的盜汗包括因為某一些西藥的副作用,或疾病感染,如內分泌或神經系統疾病、肺結核、炎症、膿腫、愛滋病或癌症病毒引起。生理性的則是兒童及更年期婦女出現的盜汗。從中醫的觀點,兒童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體質,他們精力充沛,白天的活動量多,甚至在入睡後,機體的氣血運行仍然快速,產熱量比成人多,所以不論白天或晚上也容易出汗。但如果沒有其他的症狀,例如手足不溫或手足心熱、食慾不佳等情況,一般來說,只要注意飲食及生活調攝,補充足夠水份,更換汗衣,睡前不要過多活動等,即可避免兒童因出汗而感冒、睡眠不佳或體質變虛的問題。

至於婦女,根據中醫的古籍《黃帝內經》,年齡屆49歲後是踏入衰老的階段,出現一系列器官功能減退及陰虛火旺的現象,如月經停止、皮膚及下陰乾澀、骨質疏鬆、潮熱盜汗、煩躁心悸、睡眠不佳等問題。

無論是自汗抑或是盜汗,中醫會辨證論治,以中藥、針灸、食療及生活調攝去治療,均有卓越效果。中藥之中,浮小麥、牡蠣、五味子、麻黃根等都有斂汗的作用;針灸方面,會選取心、肝、腎及任脈的穴位,有調補三臟、強化陰脈的功效。

作者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