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李明佳醫生:秋冬嚴防腸胃炎 胡亂進食增風險

2017-12-04

近日天氣轉冷,腸胃炎的個案又見增多;本月初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便向公眾呼籲,應多加注意衞生,皆因本地已進入急性腸胃炎傳統高峰期。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嘗過腸胃炎的滋味,多數與進食不潔食物及受旁人感染有關;但如果經常有症狀出現,便要當心可能是其他病症如腸癌或炎症性腸病,這些疾病的表徵都與腸胃炎非常相似,市民實在難以辨認。

腸胃炎可分為病毒性和細菌性,社區中多數以病毒性為主,例如諾沃克病毒(又稱諾如病毒)或輪狀病毒,常見的症狀是腹瀉,亦可出現嘔吐或發燒,而上述症狀皆可同時出現。至於細菌性腸胃炎亦有發生,有機會與食物中毒有關,原因可能是食物未完全煮熟或在室溫放置太久,當中的細菌會製造毒素,這些毒素可引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

Image description 一般情況下,輕微的腸胃炎即使沒有求醫,經過3至4天的休養後,便會漸漸康復。

冬天是諾沃克病毒和輪狀病毒肆虐的季節,特別是衞生不足的情況下,例如人們如廁後沒有洗手,便容易傳染開來。這些病毒的感染數字通常在冬天上升,不過在2006年,諾沃克病毒也曾在夏季時在老人院大規模爆發。腸胃炎的病毒可經人傳人傳播,例如分泌物和大便等,另外亦可於不潔食物及貝殼類食物中找到,我們在寒冷天氣愛吃火鍋或燒烤,如果處理食物不慎,便容易受感染。

有別感冒菌入腸

正如前言提到,腸胃炎十分普遍,卻可與其他疾病混淆,例如是膽結石。的確兩者也會令人腹痛,然而腸胃炎的痛楚多發生在腹部正中位置,膽石的痛楚則在上腹或右上腹位置,市民確實難以分辨,須由醫生檢查才可斷症。另外,很多人會誤以為腸胃炎與「感冒菌入腸」有關,其實這是誤解。簡單而言,腸胃炎與感冒乃由不同的細菌或病毒引致,腸胃炎是腸道受到感染,令腸道發炎,引起一連串症狀。至於感冒較少影響腸道,引起症狀如頭痛、發燒、流鼻水、全身肌肉痠痛等等,並非影響單一器官。

此外,腸胃炎與大腸癌的表徵亦類同,兩者皆會腹痛及腹瀉,曾有病人出現長期腹痛及腹瀉症狀,自行服用止瀉藥及止痛藥令症狀好轉,便以為已經痊癒,但過一陣子又再復發,這才發覺不尋常,最後被診斷為大腸癌。如果腸癌腫瘤靠近肛門,較多出現腹瀉或大便出血;但腫瘤遠離肛門的話,可能只有腹痛或貧血的症狀。

病況持續要當心

一般情況下,輕微的腸胃炎即使沒有求醫,經過3至4天的休養後,便會漸漸康復,亦不會經常復發。但綜觀上述提及的嚴重疾病,若然症狀持續,或是反反覆覆,便必須求醫了解是什麼情況,特別是大便帶血、體重下降或長期食慾不振等,以及患者年齡較大,亦應提高警覺,勿掉以輕心。

曾有一名50歲的男士患乳糖不耐症,但他特別喜歡喝奶及吃雪糕,因此對於自己經常腹瀉亦不以為意。直至身邊有人提醒他檢查大腸癌,他在接受內窺鏡檢查後,始發現症狀由腸癌而起,幸好只是癌症初期,仍能接受手術治療。另一個案的患者亦常有腹瀉,一次大便帶血,令他疑心是腸癌引起,於是接受內窺鏡檢查及化驗,發現他左邊大腸有發炎及潰瘍情況,診斷是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其病理與紅斑狼瘡症或類風濕關節炎相似,是免疫系統錯誤自我攻擊而起,患者可能須服用類固醇及免疫系統調節劑,才可以控制病情。

Image description 兒童於幼稚園或遊樂場與其他兒童一起時,容易交叉感染腸胃炎。

炎症性腸病急升

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炎症性腸病在香港的發病率在過去30年間上升了30倍,其實此病在西方一向案例較多,至於香港何故在這數十年個案急劇增加,估計與多肉少菜的西式飲食文化有關。

偶有腸胃炎,毋須特別擔心,但要注意我們身邊的高危人士,例如是經常入院或使用抗生素及高齡患者,他們較容易染上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除了可誘發腹瀉及發燒,更可導致巨腸症,要接受大腸切除才能保命。

兒童因為衞生意識較弱,於幼稚園或遊樂場與其他兒童一起時,便容易交叉感染腸胃炎。至於健康的成年人,多數因為吃了不潔食物或經由家人感染而生病,其實預防方法很簡單,最重要是注意衞生,如廁後或吃飯前須洗手,並多吃蔬菜生果,食物要徹底煮熟,以及勤做運動增強抵抗力,已能大大減低腸胃炎風險。

撰文:李明佳醫生_腸胃肝臟科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