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陳仲謀醫生:從慘劇看香港人的怨氣

2018-03-28

農曆新年前後,在普天同慶之際,發生了幾宗令人痛心的慘劇,其中大埔巴士翻倒令19個市民喪生,更使政府斷然取消年初二的煙花滙演,並稍後下半旗致哀。另外,一名男子被控長期虐待5歲女兒,導致她重傷不治。所謂虎毒不吃兒,很多市民一方面對這件慘案痛心疾首,對這個殘忍的父親心理大惑不解,另一方面輿論群起指摘有關部門對防止虐待兒童的工作疏漏百出。

第三宗是一件懷疑謀殺及自殺個案,但引起較少人注意。一名中年家庭主婦涉嫌在私家車內擁着12歲的兒子燒炭自殺。據報「殺子母親」的丈夫月前因生意失敗懸樑自盡,如果報道屬實,這是一宗不折不扣的「滅門慘案」,其嚴重程度和後遺症不下於前兩宗事件。

Image description

筆者認為「人命關天」,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不敢妄加判斷。不過,從精神科的角度,3宗慘事雖然各自有其發生原因,但有一個共同的「觸發點」(Trigger Point)──就是怨氣的爆發。本文所論的怨氣,不是癡男怨女的私怨,而是社會普遍瀰漫的「公怨」。

日積月累成為戾氣

「公怨」是指社會充斥的不滿情緒。怨氣不單是指發牢騷,而是包括不滿(Discontent)和苦況(Grievance)。撇開政治不談,香港自回歸以來,社會和經濟問題日益複雜,不同社群因應本身的利益,對政府的施政經常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決策當局真是「順得哥情失嫂意」。香港社會700多萬名持份者都各自爭取自己認為應得的福利。香港這個被評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亦在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貧富懸殊的幅度)中獨佔鰲頭。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個人主義高漲,很多人都以本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互不相讓,認為「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人人都爭取利益,但大多數都不滿現狀,認為社會不公平。這種情況日積月累便產生怨氣,付諸行動的就是戾氣(Violence)。

上述雙層巴士的意外,警方已初步排除機件故障的原因,控告司機超速駕駛,釀成大量傷亡。據聞司機曾經和一名乘客發生言語衝突,然後便風馳電掣,連轉彎也不減速。因此,有人認為司機因被辱罵遲到而心生憤懣,於是失去自制能力。原來他是個兼職司機,在公餘時加班賺取更多生活費。香港巴士司機的工作繁重:趕接班次、全神貫注留意路面混亂的情況、照顧傷殘人士的輪椅上落,還有乘客的不斷詢問、指摘和投訴。大概因為人工和福利不理想,所以巴士公司總是請不足司機。有些乘客急於準時上班,或是由於種種焦躁的心情,困在擁擠的車廂中,內心往往有如熱窩上的螞蟻,自然把怨氣發洩在司機身上,如果司機也怨氣滿腹,兩股怨氣相撞,戾氣爆發,小則是口角,大則是傷亡慘重的交通意外。

第二宗的虐兒事件,肇事小女孩的父親及繼母的暴行令人髮指。筆者手上無相關資料推測慘案的由來,虐待兒童可能是基於先天的「遺傳性」因素,串連後天生活營營役役的怨氣,累積而成的戾氣所形成的。

其實,第三宗慘案也可算是一宗虐兒事件,程度也嚴重得多。伴侶突然離世,猶如雁行折翼,誓死相隨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傳統中國思想,父母生養子女,便擁有他們的生命,這個似是而非的陳舊觀念早已被大部分人唾棄。話得說回頭,正當「哀悼期」的寡婦,絕對有可能錯用「愛心」,以殘忍的方法去安置愛兒,因為怕他真正成為孤兒,無人照顧。喪親的怨氣本來較易被家人朋友發覺,如果他們能緊密合作,輪流看護這對孤兒寡婦,疏導他們的怨氣,當不會有這宗「滅門慘案」。

筆者不是責怪苦主的親朋戚友,因為大部分香港人都為生計奔波,自顧不暇,又對精神問題缺乏足夠認識,自然未能及時雪中送炭。

根據香港大學最近的研究:港人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快樂指數每況愈下,有五成半人一年來有一次或以上的「精神困擾」。負面情緒發展成精神困擾,每每由於在學業、工作和感情上的挫折而產生怨氣。基於性別差異和文化傳統,女性求助的個案遠高於男性。

加入精神健康教材

香港的普通精神障礙(Common Mental Disorder, CMD)高達13.3%,上升的趨勢和其他發達國家如出一轍,但投入救急的資源不單不能望西方國家的項背,相比於鄰近的亞洲國家也望塵莫及。日本2003年開始投入過百億日圓防止國人自殺,漸見成效。近年,南韓成為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當地政府調動資源,規定國民由小學入學前到70歲,要強制接受19次精神健康檢查。

香港是一個自由社會,政府要強制實行一些措施(例如注射流感疫苗)必然事倍功半。為今之計是透過教育,使港人認識精神健康的重要。筆者不是教育學家,當然不會越俎代庖,只是建議在高小和初中的課程中加入有關精神健康的教材,例如:

1.什麼是壓力?2.怎樣紓緩壓力?3.怎樣管理情緒?4.怎樣去尋求支援?5.基本精神健康知識。

現在香港怨氣充斥,當然需要政府和有識之士群策群力找出解決方法。至於精神健康和教育兩大業界的持份者亦需要攜手合作,教導市民掌握助人和自助的方法,尤其是下一代必須對精神病有正確的認識,以切斷「惡性循環」的魔咒。預防勝於治療是人所共知的真理,平等是普世的價值觀,所以精神病人必須不受歧視,能光明磊落去找尋適當的治療方法。

精神病對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難以想像的,社會各處都有怨氣也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盡快亡羊補牢,防止慘劇不斷發生。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