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劉駿良醫生:高血壓百年發展

2018-04-27

數百年前高血壓又稱為紅血症,主要因患者面部及身體泛紅,之後很快便死亡。原始的治療方法是以水蛭放血,令患者失血後血壓自然降低。

直至1896年水銀血壓計的出現,才正式科學化地為患者量度血壓。當時醫學界把高血壓分為惡性及良性,以收縮壓210mmHg及舒張壓110mmHg為準則,兩壓高於此準則為惡性,須治療及控制;低於此準則為良性,毋須特別治療。

Image description

1950年,美國Framingham的心臟研究面世,醫學界對處理高血壓出現大突破,研究人員在該小鎮進行多年血壓的深入研究,就血壓情況對心臟、中風、癌症等風險作出歸納,發現當時醫學界所認為的良性定義,長遠會增加中風及心臟病風險。醫學界非常重視這個研究結果,從此將高血壓的準則定於140mmHg/90mmHg以上。2015年美國SPRINT研究發現較嚴謹的血壓控制對病人心血管疾病有幫助。

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調整標準,收縮壓高於130mmHg或舒張壓高於80mmHg便屬高血壓,須接受治療,較嚴重者要開始藥物治療。全球患高血壓的人數有增無減,主要因為農村人口城市化,加上快餐文化、工作壓力等造成血壓提升。據統計高血壓患者由1990年4.4億人增加至2015年8.7億人,若以2017年新的高血壓指引計算,估計人數會增加三分一。隨着人口老化及人均壽命延長,估計患者人數持續上升。

雖然如此,新藥物療效增加、副作用減少和一藥多效的複合藥物出現,超過一半血壓高患者的病情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高血壓雖然不會直接引致死亡,但會增加心腦和周邊血管病變引致的死亡風險。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並不代表身體器官沒受破壞,故建議30歲開始定期監測血壓。年輕患者的成因主要是壓力大,應改善精神壓力及飲食習慣,至於高齡患者應從飲食中減少鹽份吸收,減低血壓上升的風險。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