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熊志添、區結成:過度醫療是什麼問題?

2018-07-03

近年各國醫學界日益關注過度醫療帶來的問題。過度醫療造成資源浪費,社會被醫藥化也是焦點。在這個課題,《英國醫學雜誌》是表表者,十多年前便問有否過度診斷,現在已能力舉數據和實例,確認過度醫療的確存在,呼籲醫學界要扭轉這趨勢,在過度與不足間取得平衡。《美國醫學會雜誌》也加入戰團,提「少即是多」的概念;也有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此為主題,今年的會議在赫爾辛基舉行。

過度醫療包括過度診斷、化驗和治療,令原本沒病的轉瞬間被診斷患病,要接受藥物及其他治療。美國紐約心臟學會去年11月單方面將血壓高的定義,從140/90重新定在130/80,就是近期的例子。「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診斷,也遇到類似情況。

Image description 過度醫療包括過度診斷、化驗和治療,令原本沒病的轉瞬間被診斷患病,要接受藥物及其他治療。

乳癌篩查爭議

早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就將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數值下限降低,空腹血糖值由6.1變5.6,糖化血色素值由6.0變5.7。有學者質疑,如果直接把標準套在中國,這改變將會把一半中國人界定為糖尿病前期患者!

其他妊娠糖尿病、過度活躍症、抑鬱等的發病率也可能因重新定義而大幅上升。這表示很多人要開始服藥,得益的是藥廠。地球資源有限,本來毋須服藥者都來吃藥是無比浪費!

有人問,病向淺中醫,早診斷就能早治療,這不是醫患所共想嗎?若早知有讀寫障礙,施以有效的教學法,當然是好;問題的癥結是,何謂早診斷而不是過早?何謂正常不正常?若肯定病情會在短期內惡化,那是有意義的早診;但對某些病而言,正常不正常的界線比較模糊。舉甲狀腺乳突癌為例,隨醫療強調標準化和指引化,若你的甲狀腺增大,在美國會為你先作超聲波檢查,看有否結節,再在超聲波導引下用幼針抽組織化驗,細小如2mm的結節都可以檢測到。從1979到2009這30年間,美國的甲狀腺乳突癌發病率上升3倍。癌病在早期就被發現切掉,但死亡率卻維持不變。從研究所得,細小的甲狀腺乳突癌是驗屍常見的附帶發現,當中許多終生都不會惡化。

乳癌的篩查更具爭議性。在上世紀末,幾個國家都開展乳癌篩查工作,令乳癌的數字直線上升。以常理推斷,篩查能檢出早期癌症,防止其惡化而奪走病人生命,若篩查做得好,那晚期癌症的機率理應逐漸減少,事實並非如此。顯然我們仍未充分掌握早期乳癌病變的自然發展。當中有些會惡化,但亦可能終生不會再變大,甚或縮小。若我們將後者都當作普通癌症醫治的話,那是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其他例子還有主動脈瘤的定義。一般來說,若瘤的直徑達5cm,就要接受手術。把主動脈瘤的定義下降或能防止某些病人死亡,但亦令更多人接受手術。

經營業績優先

治療本身有風險,過度診斷造成過度治療,後患更多。過度使用抗生素令細菌產生抗藥性大家都耳熟能詳。長者到公營門診看病,離開時拿大包小包的藥動輒10種以上,副作用可能不少;若毫無徵狀者因過度診斷,動手術而發生併發症甚至死亡,更是不值。

過度醫療現今已是世界現象,這不純是醫學課題,其中有制度、經濟和醫學倫理因素。在中國大陸,學者驚呼醫院以自身的經營業績為優先,在欠缺專業規範的醫療市場濫做檢查,用最貴的藥用最好的儀器診治最輕微的病症。在台灣,健保制度被濫用是焦點。

撰文:熊志添_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管理學教授

區結成_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

Image description 過度診斷和治療,令本來毋須服藥者都吃藥是無比浪費的。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