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科大專研腦退化病年輕學者 周熙文:全球每3秒一個人患上

2018-07-18

「一般腦退化疾病,全球每3秒就有一個人患上,將來預計的患者人數會愈加增長。」周熙文擔憂地說,她是本地專研腦退化病的學者,也是少有土生土長的女性科研人員,最近更成為歐萊雅「2017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的首位香港入選者。

她笑言,除了女性身份在這範疇是少數,港人身份也是,就以她工作的實驗室為例,大部分都是內地來的學者,許多有天分的香港學生,都因看不到前路而放棄,許多人都寧願轉投金融業。「你讀完博士出來,朋友可能做到地區經理,而且如果不在學校裏做研究,似乎也找不到別的工作。外國還有科學雜誌期刊編輯的職位,香港在這方面的工作選擇的確比較少。」

周熙文從中學開始就喜歡生物科,後來考入港大,主修動植物生物科技,課餘時間都會進入實驗室,看師兄師姐如何做實驗,從那時起,她就憧憬着科學研究者的生活。「看到有些人說,從朝做到晚,從晚做到朝,卻不曾回家,我也想試試,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歡。」

畢業後,她如願繼續讀哲學碩士,發現研究工作的確不簡單,做實驗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完成,而在等待實驗結果時,也要把握時間看各種論文,雖然忙碌,但她也覺得不討厭,繼續進修博士,「可說是難以自拔」。在同屆同學中,不少人有相當天分,「大家開始時都以進修為目標,已經立定志向要跟哪一個教授做研究,但一些人中途發現沒興趣就離開,有些人則因為家庭壓力,讀完就沒有繼續,去結婚生小朋友。幸好我家裏沒有這些壓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Image description 周熙文最近獲選成為歐萊雅「2017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的香港代表,覺得自己責任更重。(吳楚勤攝)

愈研究愈陶醉

念碩士時,她的研究題目是糖尿病,念博士時則轉為乳腺癌,因為她發現糖尿病人有更大機會誘發乳腺癌,而當中與一種分子通路肌理有關,「這是一個細胞機制,在癌細胞中卻非常活躍。當這條通路有特別變異,正常細胞也會容易發展為癌細胞。然而這條通路也有重要作用,在一個人發育過程中不能缺少,究竟這是一個好還是壞的肌理?究竟可以如何被控制至一個合適水平?身體是很神奇的,會自行調節這條通路,沒有這條通路不行,但太多又會有問題,愈知道得多,我也愈陶醉其中。」

後來她去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做癌症的博士後研究,期間為了陪伴患癌的家人,回港居住,停止工作了一陣子,後來她知道有一個專門研究這條通路的學者,但對方是研究這通路在腦退化上的作用。雖然不曾做過腦研究,但她也決定轉換跑道,跟隨其團隊一起工作。

研究下來,她愈覺得這份工作重要。「腦退化比起癌症較少人提及,但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癌症因為有不少關注,現在也有很多方法可對付,但腦退化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有效控制或預防的方法。癌症發生率有些隨機,但腦退化人人都有可能。」

雖然遺傳因素會起作用,但她表示,這個病是一種多因素促成的病,何謂高危很難判斷,有些人兼有多個危險因子,但終生不曾患上,有些人有兩個因素就中招,「整天坐着不動、缺乏運動、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都與腦退化有直接關係。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遇上。」而腦退化愈來愈普遍,也與人的壽命愈來愈長有關。人腦本身有退化的可能,壽命長讓這些可能性變大。

Image description 曾在美國工作,周熙文(右一)大嘆當地資源充足,香港對科研的支持仍未跟上。(受訪者圖片)

為自己做研究

對於腦退化,現時沒有方法或藥物根治,因此她希望能證實更多預防方法,如一些可以改變的生活習慣,以減低患病機會。她自嘲,這個研究也是為自己而做。「我有個腦,又不是瘦,又忙到沒有時間運動。愈研究愈害怕,哈哈!也嘗試警惕自己。」

從前一般認為心血管疾病跟腦袋沒有太大關連,她的研究卻否定這假設。她也發現,早期糖尿病已能影響腦功能。她以兩批老鼠為實驗對象,餵飼肥鼠餐,一批不鼓勵其運動,一批則讓牠們在輪子上跑,發現其腦功能比前者好。她笑言:「這證明了就算肥胖也不要放棄自己,只要肯踏出第一步也能帶來改變。」與其等數十年有新藥推出,付出天價去換取健康,不如今天就多做運動和多注意飲食。

「雖然研究藥物也是很重要的,但從開始研究到這藥物真正能推出市場,需要10多20年,就算在實驗室中證明有效,在老鼠身上很有作用,但牠畢竟是與人很不同的生物,其後要再經4期臨床測試才能上架。當中很多在第一期已被篩選掉,這不是簡單的事。失敗率很高,因此數十年來沒有人成功。」

研究新藥是許多科研人員的夢想,只要能找出有效的藥物,頓時名成利就,而專利所給予的金錢也源源不絕,「但我又覺得這不是自己做科研的理念」。雖然多做運動對身體好大家都知,但效果有多大?大家都好像很模糊,周熙文就是想找出當中細節,讓人更關注。她希望能鼓勵多些人改變生活習慣,「只要能延遲5年病發,對公共衞生系統已有很大幫助。找藥是很投機性的,命中率非常低,但預防卻可以現在就做。」

Image description 周熙文是世界經濟論壇腦神經技術和神經科學理事會成員,圖為她(左)出席相關活動。(受訪者圖片)

女科學家難處

香港也有不少人做醫學或醫藥研究,但曾到美國做研究的她表示,本地的資源遠不如其他地方。「香港始終沒有把科研放在第一位,而且地方不大,但因為有良好的體制,研究也有一定質素。」

美國科研歷史長,大學的醫學院都會與醫院合作做研究,資源和規模都更大。中國近年也開始注重科研發展,投放不少資源吸引人才。「生物的科研用錢好像倒水一樣,很多東西只能用一次。老鼠和細胞,甚至是裝細胞的碟,也不能重複使用,因為要保持完全無菌,老鼠也是基因改造而成,需要養很多才能找到要用的那種基因,也不能隨便放去大自然,並要吃特定的飼料,有獸醫定期監察。」

美國的資金動輒就能批出百萬美元,可以做更長遠的研究,但香港通常只有100萬港元,只能研究短期的課題。「他們能更冒險去做創新的東西,我們資金少,規模也小。而且成功率要高,不同美國,就算發現的東西未必能立刻找到效用,但仍會獲支持。這是為何他們創新比較多。」

作為女性,在科研路上不覺得限制比其他人多,她自言很幸運,眼看不少女科研人員因為婚姻家庭而離開,她也替她們惋惜。她表示,外國有行政措施,就算女性因為生育暫停科研工作,都不視為職業的中斷,但本地仍未跟從相關做法。

「女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談婚論嫁,不然就變剩女,這些壓力都是有的,但家人只是讓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支持,我才能全心全意做自己喜歡的事。」

雖然未婚,但母親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她也是離婚後發展出自己的事業,對於女兒的要求只是她照顧好自己。「她離婚後一直沒有再婚,比我更忙更開心。」

周熙文知道有些人因為女性身份被看低,認為不適合做實驗,有些人更在男性主導的科研環境中被性騷擾,最後失望離開,「但真的喜歡科研的話,就堅持下去,不要理其他人怎樣看。」

Image description 雖然研究生活忙碌不已,周熙文(後排右三)獲得一眾同僚的支持,仍享受其中。(受訪者圖片)

周熙文小檔案

出生年份:1983

職銜: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青年學人及生命科學部研究助理教授

學歷: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

專職研究領域:阿茲海默症神經元退化機理(腦退化症)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周熙文(左二)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禮上與另外3位「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得獎者合影。(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