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陳栢羲醫生:一隻手錶測出心房顫動

2018-10-08

有沒有想過,單靠一隻智能手錶就能確診心房顫動?由於人口老化及三高愈來愈普遍,心房顫動亦愈來愈常見。心房顫動本身不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影響,但若因血液滯留而形成的血塊流向腦部,便會導致中風,後果可大可小。本月,有智能手錶首次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用於診斷心房顫動及提醒患者,醫學界期望診斷變得更為簡單,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病情及展開治療。

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本港人口中,大約有1%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簡稱「心房顫動」或「房顫」),但我們相信當中不少人對於自己患病並不知情。

對於「心房顫動」這個醫學名詞,大眾認識不多,但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心跳不規則。心臟就如一個泵,將沒有氧氣的血從身體回收,泵到肺部吸收氧氣,再泵去身體其他器官。心房的作用是儲存回收的血,心室負責將血液泵去肺部或其他器官。

Image description 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可以時快時慢,因而感到不適、頭暈、氣喘或胸口不適。

及早發現減中風風險

不過,由於先天性問題、退化、三高等原因,心房出現不規則跳動,此時,血液有可能在心房內凝固成血塊,一旦流向腦部,便會引致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可以時快時慢,而且沒有規律,因而感到不適、頭暈、氣喘或胸口不適,但約三至四成患者可能會沒有明顯症狀。

症狀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其所引致的併發症。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出現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4至5倍。另外,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中風個案大多較為嚴重,腦部受影響範圍較廣,患者出現嚴重殘障,如行動不良、失明、認知障礙等,甚至死亡的風險,較其他原因所導致的中風為高,絕對不容忽視。

既然後果如此嚴重,當務之急是及早發現病情,展開治療。但是這種「隱形心病」相當難發現。過往,懷疑患病人士一般要接受心電圖檢查,但此方法一般只會量度10秒的心律,惟部分心房顫動可能是間歇性出現的,有部分患者的心電圖大部分時間也屬於正常竇性心律,所以此類病人或需要接受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檢查。

此外,部分個案或須同時接受心臟超聲波、心導管檢查等,以作確診。不過,由於社會大眾認知不多,且檢查相對繁複,即使高危人士如三高患者,亦未必願意定期接受檢查,因而白白錯過及早發現病情的機會。

近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公布了一項不論對科技迷或醫學界而言都十分「有趣」的消息,就是首次確認兩款由智能手機品牌研發的智能手錶應用程式,可用作心電圖檢查以確診心房顫動,並分析用家脈搏率,一旦出現心房顫動,便能即時提醒用家。

用家只需將手指輕放在按鈕上,大約30秒,程式便能檢測出用家的心跳是否正常,作出分類,並將這些健康資料儲存在雲端,讓用家稍後跟醫護人員分享,作為安排治療之參考依據。由於整個檢查過程變得相當簡單,作為心臟科專科醫生,我們期望透過這些「彈指之間」的程序,能夠讓更多患者於早期發現病情,介入治療,大大減低日後中風的風險。

一旦確診患有心房顫動,醫生會為患者處方薄血藥。其作用是稀釋血液,減低血液形成血塊的風險,從而消除中風的危機。現時,薄血藥主要分為傳統華法林及新一代薄血藥兩大類型。

按情況制訂治療方案

使用傳統華法林的限制較多,患者要嚴格地戒口,禁吃多種綠色蔬菜,如菠菜及枸杞等,亦要停用多款中成藥,而且要經常驗血,以確保血液內的藥物水平理想。正因為種種不便,部分患者不依從用藥,失去應有的保護,令中風風險隨時「埋身」。

因此,醫學界近年一般鼓勵患者使用新一代薄血藥,好處是藥物水平穩定,患者毋須經常驗血,且不用特別戒口,對患者及其家人而言方便得多。部分患者則要考慮安裝心臟起搏器,以維持正常的心跳。在嚴重個案中,患者或要考慮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以改善心跳不正常的情況。至於如何組合這些方法,為患者制訂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便須看個別患者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治療期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智能手錶的好處是能「指導」市民運動,如一般人應多做中強度運動以提升心臟功能。所謂中強度運動,目標心跳率的為220減年齡再乘以70%,經常以此目標做運動,可改善心臟健康。

心房顫動所引致的中風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在於患者有否及早發現病情、依從用藥、控制飲食、多做運動。下次購買手錶時,不妨考慮備有這些功能的智能手錶吧!

撰文:陳栢羲醫生_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

臨床助理教授、港怡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醫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