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潘佩璆醫生:缺乏維生素B12和精神科有關係嗎?

2018-11-20

病人看醫生,總想盡快藥到病除,然而要做到這點,必須有精確的診斷作為基礎。醫學診斷,靠的是問症、臨床檢驗和各種適切的化驗,透過邏輯分析,方可達至正確的診斷。最近連續遇到兩位患同一類疾病的病人均與缺乏維生素B12有關,值得分享體會。

病人甲是一位未婚女性,今年50歲,任職文員,與母親和兄姊同住。大半年前,她感到樓上鄰居不斷用踏步、挪動傢俬等方法製造噪音騷擾她。為此,她與母親向管理處投訴,也直接找對方理論,但都不得要領。她開始變得愈來愈疲倦,情緒低落、緊張,並開始失眠。與此同時,她胃口欠佳,體重大幅下降,記憶力衰退,手腳也發麻。家庭醫生根據她的精神病徵,開了抗抑鬱藥給她,但幾個月下來,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來愈差。

認知能力低於正常

病人乙也是一位女士,70多歲,是一名退休商人,在鄰埠與家人生活。近一年來,她常有關節疼痛,經內科醫生診症後,初步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治療過程中,家人發現她變得情緒低落,有悲觀想法。她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記性變差、有幻覺,睡眠習慣亦改變,早睡但會半夜醒來,胃口和體重則保持穩定。

Image description 維生素B12可從飲食吸收,但若體內未能吸收B12,除了有機會引致貧血外,亦可能引致精神及腦神經相關的病徵。

這兩人後來怎樣呢?

病人甲的母親眼見不是辦法,要求家庭醫生為女兒作進一步檢驗,結果初步化驗發現她嚴重貧血,家庭醫生立即安排她入院。在醫院裏,內科醫生為她尋找嚴重貧血的原因,發現她極度缺乏維生素B12。經深入檢驗後,發現她患上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aemia),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統製造的抗體,破壞了胃黏膜裏的胃壁細胞(Parietal Cells),令患者無法吸收食物裏的維生素B12。至此真相大白,醫生為她輸了血,並以注射方式為她快速補充維生素B12後,她的病情便顯著改善。出院時,內科醫生給她轉介了精神科,以繼續跟進病者的精神科病徵。我見她時,她情緒已明顯好轉,只是輕微有點焦慮,記憶力有點差,胃口已回復正常,體重也接近病前的水平。她仍然相信樓上鄰居是故意騷擾她的,但覺得那些所謂噪音已經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了。評估後我打算為她逐步減藥,以至停用精神科藥物。

病人乙的女兒們安排她來見我,她們告訴我母親近大半年記性明顯轉差,臨床檢查時,我為她進行認知能力評估,發現她的認知能力明顯低於正常,於是為她安排進一步化驗。她沒有貧血,只是紅血球略大,腎功能略差,但血清的維生素B12濃度大幅低於正常水平。根據這個報告和臨床徵狀,我診斷她是缺乏維生素B12,為她做了快速補充維生素B12的治療。兩個月後,她的情緒顯著改善,重拾昔日的興趣,幻覺也消失了。她依然比之前早睡早起,有約會就心裏整天惦掛住,記憶力雖然改善了,但仍然不及病發前。

兩位病人都是缺乏維生素B12,但病情病徵卻不完全相同。缺乏維生素B12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又會與精神科拉上關係呢?

維生素B12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生產,必須在食物中攝取的物質。它的分子含有鈷元素,在自然界,主要是一些微生物和藻類植物能製造它,但是它是我們身體每個細胞都用得着的東西。人類一般靠進食動物性食物(例如肉、奶、蛋)來攝取它。

維生素B12是我們身體製造遺傳基因──去氧核糖核酸(DNA),和包裹神經細胞的髓鞘(Myelin Sheath)的關鍵物質。當我們身體製造新的細胞時,就要製造新的遺傳基因。在正常成年人體內,恒常要大量製造各種血球細胞。因此,最受缺乏維生素B12影響的身體組織,當屬血液和神經系統。

常見原因吸收不良

絕對的素食者可能因攝取不足而缺乏B12,但這並不常見,吸收不良才是最常見的原因。原來我們的胃壁細胞分泌一種物質叫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它會與食物中的B12結合,並一齊來到小腸的末段,才被吸收到體內,而沒有和內因子結合的B12難以被小腸吸收。因此,如果我們的胃不能製造內因子(例如做過某些胃切除手術、患有會破壞胃壁細胞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即惡性貧血),或者小腸無法吸收與內因子相結合的B12(例如做過小腸切除、患上小腸慢性炎症,或服食某些藥物如降血糖藥Metformin),就可能會缺乏B12。

若體內缺乏維生素B12的人,出現的症狀部分和貧血有關,例如疲勞、心跳、無力、厭食、消瘦。此外,是各種精神和腦神經相關的病徵,例如記憶力及其他認知能力下降、焦慮、抑鬱、幻覺、妄想、四肢麻痹、動作不協調等等。

精神科專注的是人類心靈的異常狀態,但正如這兩個個案所顯示,我們的身、心實為一體,身體功能不正常會影響心靈,反之亦然。因此精神科醫生在診斷及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況及外在因素都了解掌握,才能作出正確診斷,然後對症下藥。

撰文:潘佩璆醫生_養和醫院精神科名譽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