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梁寧茵中醫師:內在禦寒有法

2018-12-12

立冬之後,香港受北方的冷空氣影響,寒意漸濃,對於畏寒、手腳冰冷的人士來說,冬天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季節,因為禦寒並非一件簡單的事。

從中醫的角度,畏寒、手腳冰冷與體質有關,不論男女老幼,也可以出現。普遍來說,氣血弱、陽氣虛、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的體質與畏寒,手腳不溫有關。除了用中藥調理身體之外,自己也可以作適當的內外禦寒措施。

要內在禦寒,可以從飲食、泡腳、艾灸及運動方面着手 。一日之計在於晨,在寒冷的天氣下,小米粥加雞蛋作早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Image description 小米營養價值比大米還要高,易於消化,適合嬰幼兒、長者、體弱多病的人士食用。

小米粥加蛋

小米味甘、鹹,性微寒,按其軟硬,分為軟的糯性小米和硬性的粳性小米。小米的營養價值比大米還要高,且易於消化,適合嬰幼兒、長者、體弱多病的人食用。其功效包括健脾和胃、清虛熱,適合氣血虛弱、脾胃功能低下、有陰虛內熱或低熱的人食用。與粳米一樣,小米煮粥時,會有一層黏稠物浮起,形如油膏,俗稱米油,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功效不遜人參。烹調小米粥可甜可鹹,鹹食可以加一隻雞蛋、杞子5粒、去核紅棗2枚就可以,一周進食3次,有強身健體禦寒的作用。

冬天是進補的好季節,所謂補虛益損,發現自己的體質是虛時,可適當的進補。但要注意一點,畏寒及手腳冰冷的表現,可出現在陽虛、氣虛、血虛、氣滯或血瘀的體質上,而中藥材又分寒熱溫涼及平性,若不分屬性而亂補會適得其反。所以,補不補、怎樣補,最好是讓醫師檢查,確定自己的體質後,再度身訂製最佳的進補方案。

泡腳加艾灸

對於氣血運行不暢的人,除了有畏寒及手腳冰冷的症狀之外,睡眠時更容易出現下肢抽搐。要祛寒及減少抽搐的問題,可建立每天睡前泡腳及一周3次艾灸的習慣。

先說泡腳,足部是人體經絡滙聚的重地,3條陽經的終止點及3條陰經的起始點,重要的穴位如湧泉、太沖、三陰交、足三里也在其中,所以晚上泡腳,除了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之外,更有保益強身的功效。對於氣虛、血虛或陽虛的人,可用30克艾葉加適量水(水量能覆蓋浸泡藥材為佳),熬30分鐘後過濾藥渣,倒入腳盆,加入清水,保持水溫約40至42度,泡15至20分鐘。

至於肝氣鬱結而引起的畏寒肢冷,則可以用薰衣草精油加入熱水,亦是保持40至42度水溫,泡15至20分鐘。泡後再用按摩油輕輕按摩,可幫助睡眠,有祛寒保暖的作用。但要注意,孕婦、患心血管病、高血壓、皮膚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外傷或皮膚燙傷的患者應避免足浴。

其次是艾灸。從中國遠古時代,人們已懂得使用陳艾,加入其他中藥,做成艾條,燃點後利用艾火之熱,深透要穴,如腹部的氣海、關元、小腿的足三里、三陰交,腳底的湧泉等,作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之法,以增強正氣,達到強身防病的效果。

此外,有一種運動,是不動之動,但它卻是「生生不已之動」,這就是站樁。站樁雖然不動,但對身心有莫大的好處,長期練習可以令氣血流暢、舒筋活絡、關節鬆弛,心境變得平靜,對手腳冰冷的人更有禦寒功效。

作者為註冊中醫

Tcmholist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