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侯婧醫生:生酮飲食 健康幫手或殺手?

2019-01-04

梁先生今天來診所應診。他40多歲、身形肥胖,就診原因是右側大腳趾紅腫熱痛兩天,明顯是典型的急性痛風發作。醫生回顧他之前的就診紀錄,發現已是他這一個月來第二次痛風發作了,而他以前卻沒有相關疾病。

於是,醫生問診的重點集中在飲食及生活方式方面,希望找到他短期反覆發作的可能原因。

「你有戒口嗎?」

「有啊!我最近下定決心要減肥,將體重控制在健康標準的範圍。」

「那你可以告訴我你怎樣控制飲食嗎?」

「我聽朋友介紹『生酮飲食』,只吃肉,不吃飯,現在兩個月減去5磅了。」

「那你了解生酮飲食的風險嗎?你覺得你最近反覆的痛風發作,跟你現在的生酮飲食有什麼關係嗎?」

「我不知道啊,很多人都給我說生酮減肥很有效,而且可以吃很多肉,又不用運動,簡直是夢寐以求的懶人減肥法。雖然,我有時會感覺頭痛和乏力,但我的體重成功下降了,所以我覺得還是挺值得的。我昨天才又買了一批牛扒回家,準備繼續堅持呢。」

Image description 所謂「生酮飲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2%至5%)、適量蛋白(20%)及高脂肪(75%至80%)飲食。

最初治療兒童癲癇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主要的能量是源自碳水化合物分解之後的葡萄糖。一般來說,每日飲食中45%至55%的熱量(至少130g)來自於碳水化合物。所謂「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就是低碳水化合物(2%至5%,10g至15g)、適量蛋白(20%,約1g/kg體重)及高脂肪(75%至80%)飲食。它通過阻斷葡萄糖的生理代謝途徑,改以脂肪代謝後的酮體作為身體能量來源,從而實現所謂「燒脂減肥」的目標。「生酮飲食」又名為「低糖高脂飲食」、「阿金氏飲食」(Atkins Diet)、「吃肉減肥」、「倒金字塔飲食」等等。

其實,生酮飲食最初的應用是在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主要用於治療兒童的困難控制型癲癇,但後來隨着各種藥物的開發和更新,這種飲食治療漸漸失去了臨床意義。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這種飲食方法開始活躍在減肥的舞台,並以「不節食、不運動、吃肉減肥」的噱頭迅速風靡全球。

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和驗證, 這種飲食方法並沒有被主流醫學接納,而且愈來愈多反對的聲音呼籲不要嘗試這種高風險的飲食。

我們結合梁先生的例子,分析一下生酮飲食的真相和危害。

Image description 選擇生酮飲食,攝取動物蛋白和脂肪比攝取植物蛋白和脂肪的死亡率更高。

痛風患者反覆發作

首先,生酮飲食的初期,很多人會經歷令人振奮的體重下降,讓人興奮不已。但實際上,體內酮體經腎臟排出體外的時候,會帶走大量水份,造成細胞脫水;也就是說,梁先生首先迅速減掉的是水份,並不是脂肪,而且因為身體乾涸缺水,梁先生的痛風也反覆發作。

其次,因為生酮飲食改變能量來源和擾亂飲食結構,所以很多人都會經歷流感般的症狀,例如頭痛、乏力、肌肉痠軟等。另外,有些人會出現便秘或腹瀉、口臭、低血糖,嚴重的可以導致肝臟功能損害、血脂飆高、酮症酸中毒。長此以往,可能出現維他命或微量元素缺乏、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及腎功能損傷等嚴重後果。

再者,因為生酮飲食需要吃大量的油脂,非常不符合健康自然的飲食習慣,所以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長期維持。這時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便出現了:那就是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會迅速反彈,甚至上升,而且體脂比例會明顯增加。

由於之前在分解脂肪的同時,肢體肌肉也被分解消耗,但在後來體重反彈的過程中,肌肉卻無法恢復,全數增加了體脂。這樣會令人體力差及耐力不足,致使運動力不從心,加上肌肉比例下降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體重便更容易直線上升。簡直進入一個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低碳飲食與死亡率

2018年8月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大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上,來自波蘭的Banach教授分享了一項有2.5萬名參與者的大型研究,結果表明,低碳飲食與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腫瘤的死亡率增加相關。而且他們還綜合了7篇大型前瞻性研究,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分析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研究發現。

無獨有偶,今年9月刊登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刺針》(Lancet)內的一篇研究,追蹤15428名年齡介乎45至64歲的美國居民25年,結果也顯示50%至55%比例的正常碳水化合物飲食者總體死亡率,比低碳或者高碳飲食都低。而選擇生酮飲食,攝取動物蛋白和脂肪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等人士的死亡率,比攝取植物蛋白和脂肪如蔬菜、堅果、花生醬等的死亡率更高。

所以,對於梁先生,他希望降低體重的決心和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實施的方法需要諮詢專業的醫務人員。不能道聽途說,不顧長期健康而貿然行動。如果你也有這方面的煩惱,不妨找你的家庭醫生詳細聊一聊。

www.hkcfp.org.hk

撰文:侯婧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