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養魚第一課 了解生態系統

2015-06-11

Image description 養魚看似是簡單的事,但其實要讓牠們健康成長了解生態系統是第一步。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當佛誕不少人錯誤放生,導致有魚類品種滅絕危機之時,又是時候要惡補海洋知識。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指出,市民在養魚前,應要對大自然生態系統有更多認識,方能令魚類健康成長,物種也得以保存。

胡亂放生,若放生的魚類屬生命力強的品種,牠們因繁衍迅速,或會挖掘海床產卵,令其他生物的棲息地受破壞,甚或繁衍過多都可能獨霸海域,讓部分物種面臨滅絕。有「魚博士」之稱的莊棣華指出雖然現時很多市民喜愛養魚,甚或添置高質素的水族器材用品來養魚,以大量人力物力去投資,然而有時卻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原因是不理解整個生態系統的運作。他解釋:「地球是一個封閉的星球,但不用特別打理,不需昂貴的器材也可以達至生態平衡,而這種模式其實都可以導入家中,以水族的形式進行。」

養本地魚達致節能

Image description 養水底的生物要視乎水中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等條件的配合,才能達至較佳的水族效果。

在養魚前認識生態系統相當重要,可以決定飼養者是一個打理魚缸的奴隸或是輕鬆觀賞水族的人。所以他希望大家養魚前先了解大自然運作的原理,毋須花費太多時間及金錢管理,也可以達至「節能」。所謂「節能」就是節省時間及能源,養魚者可投放較少的時間及資源也可營造良好的水族效果。例如從養本地的物種入手,因氣候及水文(水循環、水平衡、水資源及水污染)等都切合本地生態,相對於從北極或熱帶帶來的品種所耗用來維持生態條件的系統也較少,相反若物理及化學的條件不適合的話,投放的也會較多。

莊棣華認為養任何生物都要重視大自然生態的組成,以養水底的生物為例,則要視乎水中的物理(溫度)、化學(水質、酸鹼度、化學含量)及生物(飼養物種)等條件的配合。「當了解大自然後,會發現有廣鹽性的生物及狹鹽性的生物之分,如狹鹽性的生物(淡水魚)不能放於鹹淡水中生活;而廣鹽性的生物(鹹水魚)則是傾向棲息在河口地方,會較易適應潮汐漲退、氣候、周期變化等,通常於這些環境生存的則較為「粗生」,而「粗生」的生物則較易飼養。所以建議初學者可從河口的生物開始着手飼養。

魚菜共生生態循環

Image description 「魚博士」莊棣華認為養本地魚可減低投放的人力物力

他又以簡單的器具展示生態系統的縮影(魚菜共生),以魚缸、濾水器、膠盤、植物打造出微型生態系統,他解釋:「在魚缸養的魚,牠們的排泄物會在水中被細菌分解,從而供給水耕植物的養分,植物成長後便可以給人類收割進食,成為一個循環。」

不過並非每樣植物都可以浸在水中成長,而整個系統中,植物的種類是關鍵,「有些植物不能把根浸在水中,所以膠盤可以因應植物的種類作出調整,以植物根部的浸水性造出浸水及不浸水兩個系統。初學者建議採用已改良水耕菜種植較易,而魚類方面則可採用低地『粗生』的魚類物種,如食蚊魚等,此類魚的特點對氧氣的要求不高,萬一過濾器停了,也不容易死掉。」

水草造景掀起熱潮

除了養魚外,近年又興起日本Wabi-Kusa水草造景的熱潮,曾於有「水草造景奧斯卡」之稱的「ADA世界水草造景大賽」和「美國AGA水草造景大賽」中獲獎的鄒維新,認為魚缸不再是養魚的專利,而水草也不是魚缸中的附屬品,透過不同的石材、木材及水草營造水草造景,可以是一門藝術。今次他於沙田新城巿廣場室內互動水族館「Aquarium Town」亦再次展出作品,以日本「ADA世界水草造景大賽」冠軍作品「蒼狼嶺」作為設計的基礎,配合各種創意、水草品種和特性,展示全新「水草園林」造景,將香港由漁村發展到國際大都會的變化展現出來。

日文Wabi-Kusa(佗草)有活在當下的意思,意即隨意地把有生命的自然物料放在造景上,便可以締造有生命的藝術品,即使是破爛的瓦片也可以盛水讓它們生長。如初學者則可以由較便宜的「佗草」入門,「由於市面上的『佗草』根部已有足夠的養分,使用一般的光照及適量的水分也可以生長,故近年甚受歡迎。

撰文:姜紀茹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