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Frank Gehry的流動實驗建築Beyond the Walls

2015-07-31

Image description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坐落於巴黎市以西布洛涅森林中的遊樂園(Jardin d' Acclimatation)內。

Image description Frank Gehry考慮到基金會建築坐落於公 園中,希望營造出一座半透明的透光建 築。作為基金會第一個藝術宣言,基金會 建築由初步構思到建成,足足花了接近14 年,足見路易威登對推動藝術的決心。

Image description 從高空俯瞰巴黎市,就在凱旋門的西南面 的布洛涅森林中,你會發現基金會建築由 12片玻璃風帆組成的飛艇般建築,彷佛像 是從天而降的太空船。

去年十月由LVMH集團主席Bernard Arnault發起的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正式開幕,基金會坐落於巴黎市以西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中的遊樂園(Jardin d' Acclimatation)內,由這座當代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的建築,不僅成為巴黎最重要的地標之一,更成為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身分的見證,其所舉辦的一系列藝術項目也向巴黎及世界展示品牌致力於藝術事業的決心。

為秉承基金會在法國本土及海外推廣國際當代藝術及創意之宗旨及使命,首個「無疆界藝術」(Beyond the Walls)項目於今年6月20日至8月9日,於北京國貿商城西樓舉行「Frank Gehry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展覽」,通過建築模型、草圖、視聽影像等多重媒介引領觀者進入Frank Gehry的創作世界,追溯了這座巴黎藝術新地標的誕生歷程,也讓中國公眾人士有機會一睹建築背後創作意念,絕對是一次豐盛的文化藝術盛宴。

巴黎建築新地標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在北京「Frank Gehry巴黎路易 威登基金會建築展覽」終於可 以一覽大師的草圖,實在令人 驚嘆他的意念如此天馬行空。

假如有機會從高空俯瞰巴黎市,就在凱旋門的西南面的布洛涅森林中,你會發現一座由12片玻璃風帆組成的飛艇般建築,彷佛像是從天而降的太空船,如此奇特的風景,到巴黎肯定要參觀這個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所在地。
回看基金會歷史,早於1990年Bernard Arnault創立路易威登基金會時,便與當時法國文化部部長Jean-Paul Claveri確立基金會將開展藝術、文化和教育項目並提供永久展覽的模式,而這亦反映路易威登一直以來積極推動藝術及文化活動的熱衷。提到基金會選址,巴黎布洛涅森林中的遊樂園,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數代巴黎人流連忘返之地,其特殊的景觀風貌喚起人們對於19世紀的記憶。

而最令人欣賞的是,作為基金會第一個藝術宣言,基金會建築由初步構思到建成,足足花了接近14年,早於2001年12月Bernard Arnault跟Frank Gehry初次會面,當時Arnault甚欣賞後者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認為它打破常規的「白盒子空間」美術館建築。及後2002年Frank Gehry受邀再次到訪布洛涅森林,他的早期建築師生涯曾於巴黎度過,他不由自主地聯想起法國著名小說家Marcel Proust筆下的巴黎,尤其是15世紀的玻璃花園建築風格,就在這個思潮之下,Frank Gehry在回洛杉磯飛機上便畫出基金會建築的第一批草圖。

如今在北京「Frank Gehry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展覽」終於可以一覽大師的草圖,實在令人驚嘆他的意念如此天馬行空,隨意揮筆,逐步演變,你會看到其意念演變過程,直至最接近飛艇的雛型。筆者最深刻印象的是展覽的策展人Frédéric Migayrou表示基金會建築絕非傳統的藝術館,樓層分布更是錯綜複雜,而最令人讚嘆的是在玻璃模牆覆蓋下,在藝術館內看到的巴黎風景都不一樣,這份帶有詩意的境象,可說是Frank Gehry的神來之筆。如此複雜兼具備藝術感的建築,作為路易威登基金會第一個藝術宣言,足見品牌對推動藝術的決心。

Frank Gehry最複雜的創作

Image description Bernard Arnault(左)與Frank Gehry在未完工前的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工地合影

Image description 「黑房間」(Black Room)中, 通過豐富的影像突顯出基金會 所在地布洛涅森林的悠久歷史 及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展現出 Frank Gehry在處理城市肌理 方面的卓越能力。

Image description 從展出的草圖及概念模型中,可以感受到Frank Gehry的創作過程。

Image description 展覽以「白房間」( W h i t e Room)為開場,通過清晰簡明 的圖表、簡潔的文字及影像資 訊勾勒了基金會的建造背景、 地理環境特色以及Frank Gehry 的生平。

現年86歲的建築師Frank Gehry,其作品永遠都是流動與曲線的混合,有時就像超現實主義的境象,其著名作品包括位於洛杉磯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德國萊茵河畔的Vitra Design Museum等,要知道他於50歲時才以位於Santa Monica的私人住宅作品闖出名堂,可見有志者事竟成,同一道理,花14年時間才建成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也很合情合理。

Frank Gehry在設計基金會建築時,考慮到建築坐落於公園中, 希望營造出一座半透明的透光建築,由多個玻璃集合而成的玻璃外殼,覆藝了建築的主體部份。「我希望建築的表面能夠透視周圍變幻的藍天和花園裡的樹木,當你站在建築內部時,能夠看到其周邊環境映在建築表面;而當你處於建築內部時,則可以向外看到花園裡的景觀並感覺到你和這個花園之間存在着某種聯繫。因此,入口被設計得既像博物館空間的入口卻又猶如花園的大門。」Frank Gehry說。如此具複雜性的創作,得到路易威登的大力支持才能實現,更重要是Frank Gehry跟Bernard Arnault決定設想了沒有圍牆,只有間斷玻璃牆面的博物館。

此外,基金會建築的飛艇外形,源於建築師對航海的熱愛, Frank Gehry從帆船運動中尋找設計靈感,帆篷的造型為玻璃與金屬的結構注入柔軟的輪廓線條,使建築好像一條迎風起航的帆船。而當初第一個草圖完成後,Frank Gehry建築事務所以此共製作了約60個由木塊、紙板和有機玻璃組成的模型,經過不斷調整終於設計出覆以12片玻璃帆篷的結構。接着他們應用了為飛機製造商而設的3D軟件,將建築所需的所有元素經過3D 模型化處理,及後使用數碼控制機器進行生產。

首個「無疆界藝術」項目

Image description (左起) 「Frank Gehry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展覽」主策展人 Frederic Migayrou、路易威登基金會顧問委員會主席Jean-Paul Clavier、影視紅星張曼玉及副策展人Sebastien Cherruet。

作為基金會首個「無疆界藝術」(Beyond the Walls)項目,這次於北京國貿商城西樓舉行的展覽聚焦於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的設計過程,曾作為基金會的開幕展於去年10月在巴黎展出。它一方面延續了巴黎展的精華部份,通過展出一系列建築原稿設計圖、研究模型以及紀錄影像對Frank Gehry設計路易威登基金會的全過程展開追溯;另一方面則針對公眾無法親臨現場的特殊性,增設了有關專案背景、地理環境以及基金會展演活動介紹等內容,使北京的觀眾在難以身臨其境的情況下能夠全方位地了解到基金會建築從設計到投入使用的各個層面。

這次展覽的主策展人Frédéric Migayrou表示:「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Frank Gehry結交了許多重要的藝術家朋友,與後者的長期交往也深深影響了他思考建築的角度與方式。他認為建築並非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富有張力的。事實上,只有在永恆的變化狀態之中,蓋裡的建築作品才能被更好地理解。」

這次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築展無論在內容設置上還是展視方式上,都打破了通常建築展覽與普通公眾間的距離。展覽以「白房間」(White Room)為開場,通過清晰簡明的圖表、簡潔的文字及影像資訊勾勒了基金會的建造背景、地理環境特色以及Frank Gehry的生平。緊接着的「黑房間」(Black Room)中,通過豐富的視覺文獻突顯出基金會所在地布洛涅森林的悠久歷史及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展現出Frank Gehry在處理城市肌理方面的卓越能力。從展出的草圖及概念模型中,可以感受到Frank Gehry的創作過程,即使不懂得建築的人,也能夠理解路易威登基金會的設計構思和創作過程,實在是讓人獲益良多。

基金會建築展覽以外,就在國貿商城西樓旁的路易威登之家, 亦是另一次建築和設計的完美示範,它由著名建築師Peter Marino設計,專賣店共分三層,門店總面積3,000平方米,路易威登在這家最新的旗艦店中展示藝術與旅行的水乳交融,邀請中國旅行者開啟充滿悠久傳承、精湛技藝和獨特創意的旅程。更重要是整個路易威登之家充滿藝術氣息,假如你從臨街的東入口進入專賣店,高懸頭頂的Studio Drift作品《Fragile Future》讓人大開眼界,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的作品《You See Me》懸掛於店舖中央,為顧客提供了與藝術互動的體驗,更與基金會建築展覽相互輝映。

文:Albert Cheung 圖:Fondation Louis Vuitton

Image description Frank Gehry特別為路易威登設計 的“Twisted Box”手袋。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