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恐慌羊群 瘟疫心理

2020-04-07

現代由病毒帶來的瘟疫,愈是致命,便愈來得急去得快,例如伊波拉。相比於現今的新冠肺炎,沙士便來得急去得快。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亦然。致死率較低的流感反而令人掉以輕心,成為風土病,年年廣泛傳播,但論到損害之大之烈,卻遠不及新冠肺炎。

任何瘟疫一開始流行,即會引起民眾的恐懼(fear)、焦慮(anxiety)和恐慌(panic),三者都令人惴惴不安。恐懼是直接的、有對象的,比如有人向你咳嗽,你會恐懼傳染了病毒,然而,恐懼很快消失,你照常生活。到你開始發燒、流鼻水等,恐懼才會重來。焦慮卻沒有對象,你整天在家不外出,沒有機會受感染,但疫情一天天嚴重,你仍然會感到焦慮,不知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生活。長期焦慮,寢食難安,壓力爆煲,可能患上焦慮症,甚至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日日夜夜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杯弓蛇影。

史提芬泰萊(Steven Taylor),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專門研究焦慮症和疑病症等精神病,並且醫治這類病人。去年年底,他出版《瘟疫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一書,竟碰上今年年初新冠肺炎大流行,著作一紙風行。群眾出現恐慌,搶購口罩、搓手液、廁紙等等,泰萊經常接受國際傳媒訪問,分析恐慌的成因。

Image description 自從世衞宣布新冠肺炎進入大流行狀態後,美國加州逾百居民在超市開門前,已推着手推車在門外排隊等候掃貨。(法新社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早前外國人也加入搶廁紙行列,超市的廁紙被搶購一空。(法新社圖片)

羊群本能 有利有弊

搶購口罩、搓手液尚有道理,因可防疫。搶購廁紙卻令人大惑不解,因廁紙對防疫並無多大效用。政府、學者早已忠告民眾,防疫最重要的是多洗手、戴口罩避免別人的飛沫傳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等。除了洗手後用來抹手,接觸門鎖、電梯按鈕前先用來抹之外,廁紙還有什麼用呢?何必搶購呢?

其實,民眾一旦恐慌,哪會理性地思考搶購廁紙有何作用呢?正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民眾總會覺得「有,好過沒有」。別人搶購,自有其道理,不加入搶購,便會吃虧。這便是所謂「羊群本能」(herd instinct)。羊群不會獨立思考,習慣追隨領頭羊。領頭羊意外跌落河,羊群亦會隨之跳落河。凡是群居動物(social animals),都不多不少有「羊群本能」。人雖然會獨立思考,但這種「跟大隊」的「羊群本能」並未完全消失。

習慣有好有壞。「羊群本能」不一定是錯的。沙士一疫,港人養成戴口罩的「羊群本能」,方會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率先全民戴口罩。這趟,口罩是戴對了!反之,歐美大多數洋人一向習慣不戴口罩,養成「有病才需戴口罩」的「羊群本能」。於是,無論如何勸告,他們依然會堅持不戴,反而排擠戴口罩之人。奈何!

再說,歐美洋人歧視有色人種,幾百年來均視彼等為落後民族,欠缺衞生「常識」,因而下意識認為戴口罩亦是落後行為。亞裔愈強調戴口罩,洋人愈不肯戴:優秀民族豈能與落後民族同一般見識呢?何況,歐美的個人主義文化帶有反權威傾向,權威愈叫一個人不要做某個行為,他就愈要做,心理學稱之為心理抗拒(Psychological reactance)。小孩子通常都有這個心理,大人愈禁止他/她做某個行為,他就愈要做。

恐慌搶購和銀行擠提一樣,是「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本來廁紙是不用搶購的,但一旦出現搶購,短期內即會供應短缺,引起恐慌,恐慌帶來搶購。沙士肆虐時,一樣搶購板藍根等物。然而,當時未有智能手機,如今人人一機在手,流言──尤其是恐慌流言──傳播得更快更廣,要掀起搶購潮更容易了。

搶購廁紙 溢出效應

另有一說,廁紙搶購潮來自人類的「零風險偏差」(Zero risk bias)。疫症帶來染病的風險,若然什麼也不做,一如平常般生活,大多數人恐怕不安心。在未知道做什麼可以減低染病的風險前,人會選擇做一些「零風險」的行為。日常生活必要用廁紙,多買幾卷儲在家中,遲早有用。買廁紙既是「零風險」,又能安心,何樂而不為?

廁紙搶購潮尚有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Bidet銷量大增。此物中文稱為坐浴桶、淨身盆、下身盆,甚至粗俗點叫「洗屁股盆」,大便完畢後,用以清洗屁股。法國及許多中東的穆斯林國家都習慣用Bidet,因而毋須搶購廁紙。

撰文:占飛

Image description 《瘟疫的心理學》去年才出版,碰上今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一紙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