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在城市創作城市】Polo Bourieau > 石頭鑿出城市

2023-03-29

Image description Polo Bourieau (photo by 何兆彬)

「香港人有身份認同問題,我了解呀,因為我在港也有二十年了。」Polo Bourieau說,「我是法國人,太太是英國人,兒子是意大利人,所以我明白。」Polo 15歲就學藝,多年來周遊列國,無意間經過香港,就此住了下來,他的作品超級巨型,通常有幾層樓高,但新展覽「ArtisTree Selects: Urban Rocks」中每件作品都只有4-5呎高,是他在疫情下首次嘗試。新作品靈感來自卡爾維諾小說《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對,他的主題就是一座想像中的城市。

TEXT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ArtisTree Selects: Urban Rocks」雕塑展覽

我的詛咒
「我叫Polo。Polo其實是花名 ,Polo即是Paul。」Polo笑:「我全名是Paul-Alexandre Michel Albert,即使這對法國人來說,這也有點太長了,哈哈哈。」他15歲就開始學習雕塑,雕塑家常出入礦石場,選購石頭,檢驗過石頭沒問題後,他就會在上面簽上Polo字樣,「簽了名,代表不能賣給其他人了。」他在1968年出生於法國南特,入讀過南特學院,然後加入了Compagnons du Tour de France(法國石匠公會),當時他只有十幾歲,「那是一家特殊學校,日間上的課一樣,但晚上有三小時學習設計等等,每天都上課。因為如果在(藝術)學院,我學不夠技巧去處理石頭。我一早就愛上石頭。」一般藝術家都先學平面藝術,例如繪畫,但他知道自己想做的是雕塑,一開始就要直接達陣,「如果要學畫,學院都有教授,但雕塑不一樣,學院裡沒那麼多教學,我想學的是雕石,學校教的對我
來說並不足夠。」

不久Polo就開始工作,而他工作的地點,包括了法國各處的學校、教堂,住過法國很多城市,也有在羅浮宮工作過,「我負責修復那些建築上的雕塑,當時很年輕啊。」他強調,藝術並不存在於學院裡,也不在畫廊裡,「你大可以自己創作藝術品,只要你有基本技巧,就隨時可以創作,大可完全脫離學院,我就是這樣成長的。」他到處遊歷,後來又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雕塑歷史可長了,從前古羅馬迷戀胴體,特別是男人的肌肉美,中世紀出過像米開朗基羅這樣的曠世大師,當地其中一個以雕塑聞名的城市,就是彼德拉燊塔(Pietrasanta),「這是我的詛咒。我的成長,來自我跟不同的偉大藝術家工作,然後從中學習,令自己也成為藝術家。我要強調,你不需要去學院才能成為藝術家啊!」

Image description Polo Bourieau behind Now Here Map 2021, Titanium Travertine, 121 x 49 x 31 cm

愛上香港
Polo怎麼會愛上藝術?愛上雕塑?「與其說我選擇了做藝術家,不如說藝術選擇了我。」他笑:「你看到作品,突然有天自己就開始了創作,你每天醒來就只想創作,我已忘記了它是怎麼開始的。」但總記得自己最初看了什麼,開始喜歡上雕塑吧?「我最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我上學,我上的是一所天主教學校,每天早上,我看到教堂上有很多雕像,我最早接觸的就是教堂的這些雕像了。」

他形容的學習過程,更像是藝術學徒,滿師後,勍自己開始工作,那裡有工作就往那裡去,雕塑很巨型,很多都不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完成的,周遊列國的生活之中,有天他被台灣政府邀請,到了當地創作一巨型雕塑,回程時,他決定要在香港停一站,「因為我沒有來過,然後我來了.Boom!我愛上了這城市.我沒有見過這種地方,摩天大廈,到處都是人,很有活力,這簡直是瘋的。當下我發現,2003年的香港和中國,是我應該去的地方。」他先回到意大利,告訴大家自己要去香港,「然後我就來了。」他本來只在香港留兩天,這一留到今年剛好二十年了。

Image description Thin City 2021, Titanium Travertine, 133 x 60 x 28 cm

「香港的美,是她是個港口,人們來來往往,一直會有人把你帶到新加坡,帶到北京,或到成都,然後大家一起合作。」Polo想做的是大型雕塑,竟然能在香港定居,令人難以置信,他說:「我遇上了一生的機遇,因為在那之前香港是沒有什麼公共藝術的,我很幸運,在好的時間遇上好的地方,剛好我所學的、我的技巧、我的幻想都可以在此應用。」他的作品分布在世界各地,例如圓方商場裡,像一座銅山、像山窿的《Earth Dragon》,或觀塘人一定知道,商廈城東誌(Landmark East)外有一座呈步行狀的巨型銅像《Walking East》,都是他的作品。

公眾藝術
在香港當巨型雕塑家,怎麼運作?「作為Artist,我專門創作巨型的作品,我對製作大型作品在物流上是很準時的,這很困難,但我有組織能力。我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製作,有些在意大利完成,其實,到了今天有些作品我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做了。今天的科技,用電話聯繫意大利的工作室,一切就可以進行了。所以我能把工作室變成流動的。」他解釋,過去二十年一直以香港為家,但在疫情以前,在香港一跳上飛機,就到了廈門或北京,「我的訓練,讓我可以在工廠裡創作雕塑,其實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因為在我年輕的時候,四海為家,每六個月就搬一次,早已習慣了流動。」他在香港一直沒有工作室,只做創作,製作過程則到中國各地或回到意大利,一留兩三個月,做好了再回港。在香港,他用軟件做3D模型、3D打印,見見建築師開開會,閒時去逛畫廊,見見朋友。他強調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吃在香港,他露出饞嘴相:「你知道堅尼地城這邊有一家點心店很好嗎?我逢周日都去。」

之所以有展覽「ArtisTree Selects: Urban Rocks」,就是因為疫情之下,他不能如以往一樣飛了,疫情爆發時他身在意大利,只好留下來創作,沒有了工廠吊臂等大型機器的幫忙,他自個兒在家中的工作室,做小型的作品,「而且,我有很多客人跟我說,我喜歡你的作品,我有金錢,但我沒有那個空間,你能夠替我做點什麼嗎?」其實出道多年,Polo甚至從來不與畫廊合作,他的作品,多是由地產商、各機構或人藏家,直接委約的。平常日子,他總喜歡做巨型作品,「我想把自己的作品鋪滿了世界,它們能每天見到千千萬萬的人。畫廊的作品是給藏家的,但公眾藝術是給大眾的,更多的人會被啟發,去想像造型和藝術。」他很多作品都是公眾藝術,怎樣是好的公眾藝術?「好的公眾藝術作品會跟群眾對話。」

Image description Mandorla Gates 2021, Quartzite, 131 x 44 x 17 cm

中國供石
Urban Rocks搜羅來自世界各地的石頭,創作靈感來自卡爾維諾小說《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也就是他幻想中的城市,「卡爾維諾寫下很多故事,講述城市和當年的王朝。這些作品,每一個都有一段故事。」Urban Rocks另一靈感來源,是來自中國的「供石」。供石來自中國,是古代文人以天然造成的古怪造型石頭,加
以創作,或加上雕刻或刺孔、銘文,變成了藝術創作。

部分Polo新作造型較有機,明顯靈感來自供石,但他更著名的風格,則多是以橫線及直線組成,「我想,這種風格來自我的建築背景,幾何學在建築裡,甚至在雕塑裡都有角色,這是我理解層次的方法。如果要再講深入一點,它像我們一樣,不是單一故事,你是個兒子,也是父親。你有各種層次,才形成整個人,那就是線條的來源。

這些新作,都像是垂直的,䇄立在底座之上,像輕輕一碰,就會翻倒,「哈哈,不會倒的。」他笑說自己當年學藝,做巨型雕塑其中一樣要學的,就是怎樣做幾層樓高的雕塑,怎樣才會穩陣,當中有建築學,要了解作品的重心,他笑說,那是他的秘密,不能透露更多了,但即使這次做幾呎高的作品,他都在玩弄這些技巧。

Image description Meteor 2021, Bardiglio Imperiale, 125 x 28 x 24 cm

Urban Rocks創作的是他想像中的城市。現實之中,他最愛香港,也主動談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有時香港會有身份危機,我在此二十年,我很明白啊。我自己是法國人,太太英國人,兒子是意大利人。」法國人生了意大利兒子,因為他兒子是在意大利出生的,從小就會意大利語,Polo每回到意大利全家就說意語。

談藝術影響,他最深受影響的野口勇(Isamu Noguchi)也有身份認同問題,他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英國人,「他樣貌看似日本人,但內裡更像美國人。」野口勇對他的影響,是將作品變成了地貌,把雕塑和地景融合了,甚至連享受其中的遊人,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當你知道死亡,你就知道你想做什麼了,那是了解你怎麼生活的好方法。」Polo很知道自己在餘下的日子,還想天天創作,還想留在香港。

「ArtisTree Selects: Urban Rocks」雕塑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4月9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五(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康橋大廈1樓ArtisTree
地址:香港筲箕灣東大街17號成昌樓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