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個春日下午,法國國寶級攝影家Robert Doisneau (羅伯特•杜瓦諾),在巴黎rue du Renard與rue de Rivoli之間的街角,替一對情侶拍下了一幀題為《Le Baiser de l’Hôtel de Ville》(市政廳前之吻)的黑白照,並「如常」地刊登在一本美國雜誌內......
之後,這張照片亦一如既往,被archive到攝影師那為數超過45萬張底片的portfolio內。一直待到80年代,一家年輕出版社從那海量的negatives中,獨具慧眼地選上了這張杜瓦諾本人覺得「構圖還可以」的作品,重新翻印成poster版本。這次再版出爐,竟一個「唔覺意」,在那時完全沒有like和share的推波助瀾波下,迅即人氣爆表,吸盡全世界的「like」,甚至令這張展示深情一吻的「街拍」,成為了巴黎市最具city branding value的一張「名片」,和塞納河畔那些bouquinistes長期的熱賣品。
可是,在照像背後,坊間早已針對那對情侶是否「真•路人」,出現了「羅生門」。原來,根據Doisneau女兒親述,幕後又的確另有原委。話說Doisneau當年是受美國的《Lifestyle》雜誌委託,去拍一輯以Parisian lovers為主題的攝影報導。一向對肖像權非常謹慎的杜瓦諾,為免惹上不必要的官非,遂決定邀請一對有演戲背景的戀人朋友「參與」那個commission......
這張經典相片面世後的第16個年頭,即係1966年,從巴黎City Hall附近的攝影現場,切換到中環City Hall南面那新近重建完成的皇后像廣場。與此同時,Paris市政廳那French Renaissance式的華麗風格,亦被「現代化」為皇后像廣場簡約的functionalist設計;而rue de Revoli兩旁樓房典型的French windows和鐵鑄French balconies,更被「本地化」成第三代滙豐的鋼窗和文華酒店的通花磚露台;至於巴黎街頭那最有Parisian本色的café,就由我城自家的「法色」(紅白藍色)牛奶公司雪糕單車頂上。
然而,那人見人愛、又永不過時的urban feature——噴水池,卻不約而同地在這兩處風格迴異的場景當中,擔當起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比起巴黎那兩座對稱莊嚴、感覺有點高高在上的大型噴泉,皇后像廣場內的,是建築師Alan Fitch相對小巧親民的設計—— 七個形狀不一的藍色紙皮石水池,搭配不同的噴水花式、藝術雕塑和燈飾裝置,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公園每一角落;尺度宜人之餘,那水景的花樣氣息,亦特別討人歡心,讓你我都有股衝動想去「親近」一下。
在剛開幕的一段日子,每天從早上開始,無論是本地市民,抑或是外地遊客,已絡繹不絕地前來邂逅這個獨一無二的全開放式公共空間(戰後,部分廣場範圍其實曾闢作臨時停車場)。當中本地的父母們,很多也會給小朋友「買」番幾張到此一遊的snapshots留念(在那個相機仍是奢侈品的年代,不少freelance photographer皆在這裏搵食);就算是那群「見慣世面」的外國遊客,「打卡」之餘,還有人不怕麻煩,「打字」給本地報社,對那不一樣的設計心思大加稱許。當其時,哪怕過了午夜時分,遊人們依然是流連忘返(記得那些年係無地鐵無過海隧道㗎),大家熱愛這個modernist景點的程度,可見一斑!
香港一代紀實攝影師邱良——早年曾替不少電影紅星包括影后林青霞拍過照,亦不甘後人,選了一個晚上,來到這個簇新的公共地標。不過,他這趟並不像杜瓦諾那樣要肩負「特定任務」,也未有預約有星味的model朋友,而只是隨興拿着自己那部黑色Hasselblad 500C加一個標準鏡,在中環的夜色和水聲的伴奏下,走到fountain旁邊,捕捉了刻下既真摯又醉人的一幕幕。
Doisneau一直認為,他所「拍攝」的,並不是他生活的巴黎,而是他對生活的那份盼望。
其實,從邱良相內、鏡外擁抱的那份「醉意」中,我們同樣能夠意會得到……
Credit: Yau Leung (via Sotheby’s)
www.facebook.com/HongKong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