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港式優雅 | Martin:一代廣告人,和他的「藥煲」

港式優雅 | Martin | 2022-08-08

「有牛奶味,又有朱古力味」的維他朱古力奶,大家飲過嗎?就算未飲過,或許也會看過它的廣告片、聽過它那首「洗腦」廣告歌吧?在這支已被奉為香港廣告經典的動畫片入面,除了那看得見的牛奶味和朱古力味之外,你可有「聞」到,它其實還混了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港味?

Image description 著名創意總監 David Kan

1986年的《號外》雜誌內,有一輯名為〈The New Power:廣告CD新登場〉的系列文章,周肅磐這位曾是《號外》最年輕的總編輯,訪問了三位在廣告界當時得令的新一代CD(Creative Director)。其中一位受訪者,雜誌社更出動了頂級攝影師Ringo Tang和Mercedes 500SL(這一款R107 SL,其後亦出現在一代巨星陳百強《夢裡人》的黑白唱片封套上),老遠開到大浪灣取景拍攝。

這位CD, 名字叫做David Kan(簡兆明)。

要知道,David是一個好唔廣告人嘅廣告人——行事低調、不愛應酬,能邀請到他出嚟做訪問,足顯《號外》那些年的號召力。而這位替4A廣告巨頭Ogilvy and Mather賣盡腦力的創意總監,正就是維他朱古力奶背後的男人!

試過客戶安排的blind taste test之後,David和其創作團隊即精準地將這新產品的味道結構特徵——平行的牛奶味和朱古力味——直接融入市場定位策略中,然而,那更別出心裁的,當是創造了兩個永不過期的「代言人」——一隻渾身牛奶味的牛仔,和一隻散發朱古力味的豬仔!

留意番:在港式茶餐廳這個最實際(可以「醫肚」)的在地文化遺產裏面,超級efficient的伙計大佬們落單時,皆會以「朱」代「豬」,把豬扒飯、吉列豬扒等速寫成「朱扒反」、「吉朱」之類的。所以,廣告片中那位身懷「朱」味的朱古力奶代言人,毋庸置疑是「朱」得好香港——每個看過這條廣告片的港人,也沒有絲毫擔心,紙盒裏面的,會否是豬奶!

80年代,本地專業的動畫製作才剛起步,David為求要做出最到家的動畫效果,遂不惜請來創作香港第一齣卡通長片《七彩卡通老夫子》的導演胡樹儒領軍(胡氏除憑老夫子電影獲頒金馬獎外,尚在台灣培育過不少製作廣告片的人才),跟David聊起,方才發現,第一代維他朱古力奶的動畫片——「蹺蹺板」版本,是沒有廣告歌的; 及至創作第二代的「盪韆鞦」版本時,他才作埋那四句同動畫一樣生動、兼玩盡廣東話的歌詞,並找來其時美麗華酒店樂隊領班黎兆華譜上音樂,然後——然後便已是這首至今仍一聽難忘的……

誠然,David 不僅在創作意念和文案方面有一手,對畫面的每個細節處理,亦可謂一「線」不苟。為了營造那樸拙跳脫的氛圍,他遂主動建議了動畫師運用斷斷續續、微微顫動的線條,以臻達一種宛如rough sketch的視覺意趣。那章法,那美感,與此廣告系列後期的其他版本比較(他只負責首兩條),其層次的分別,委實毋庸贅言。

足見,他雖是copy佬(copywriter)出身——不少美國廣告界大師,如他自己老闆David Ogilvy、Leo Burnett、William Bernbach,都是從這崗位做起;卻有着不一樣的美學修為。至於要選一個最能展示他在這方面功架的作品,個人就特別推薦他給Philips創作的燈泡平面廣告。可知道,Philips在19世紀末,本是以生產現代照明器具——碳絲燈膽——發跡,David為此追本溯源,創作了一款把蠟燭遞進式變形成燈泡的平面圖像作品——那移形轉位的構思,彷彿是要向同樣來自荷蘭、有「錯視藝術大師」之稱的M. C. Escher致敬;再加上那句宗教味十足的headline,「And then there was light」,一個品牌,就此透過一則黑白的報紙廣告(當年是刊登在SCMP的),倏忽間「升上神檯」——在凡間,此廣告亦獲頒全球業界最受推崇的CLIO Award。

Image description

比起將小題(一個小小的燈泡產品)「大做」,David事實上還蠻懂得將大題「小做」。這次的大題目,是要幫客戶給大眾傳達一個營養學大道理——一般人的日常飲食習慣很難保證身體能吸收均衡的養分,因為只要缺少了一種營養素,便會妨礙吸收到其他的;而廣告的終極目標,當然是要說服所有接收到這個大道理的人,乖乖地買一盒有齊16種維他命和礦物質的「維克命」(Vykmin)補充劑,返屋企給自己「加料」!

Ogilvy講過:「Give your commercials a flourish of singularity, a burr that will stick in the consumer’s mind」, David小做的法寶,正正也是化繁為burr,用16塊寫有各種維他命和礦物質的積木,砌成兩個教人即時「入腦」的視覺畫面。大家首先看到的,是用這堆積木疊成的一面金字形疏罅矮牆(小時候,自己就最愛在大人打牌空檔時砌出同款麻將造型),當營養師用手指輕輕推開底層其中一塊時,積木崩塌下來的慘況,立時要觀眾聯想到自己的健康狀態……接着,當那16塊營養素積木重新再被拼合成一排「chocolate bar」模樣的畫面時,外貌亦跟着變臉成廣告的主角——一盒沒有朱古力味的「維克命」補充劑。

影片甫出街,這盒「積木」的銷量,很快便成為這則廣告最亮麗的成績表。沒待多久,David的工作桌上,亦迎來了一封由Ogilvy從紐約寄來的信函,信中稱許他這個廣告替客戶贏取了極佳的銷售業績之餘,還補上一句異常私人的:「you are fifteen years younger than I was when I wrote my first advertisements」。據知,這可是Ogilvy親自寫給公司創作部華裔員工的唯一一次,他對David在廣告事業上的肯定,路人皆見!

然而,相比起贏得公司大老闆的器重,哪又怎及得上能獲取老爸的賞識,來得那麼有溫度、那麼地久天長呢?David的父親,一直把自己一手創辦的茶餐廳,視為其畢生的精神支柱。無論大小事務,從維修廚房抽氣扇到上街市買菜,均親力親為;即使在過年休息的那幾天,他仍會帶著兩個太子爺(即係David和弟弟)替店面髹漆翻新——David在念HKU時,已每週走堂三天去舖頭幫他落單、收銀、送外賣,故此對使用「茶餐廳字」,也分外有感。每逢聖誕節,他更要求David出手,幫舖頭繪製大大幅聖誕大餐海報,並配上中英文menu(來路節日嘛!)試問,我城又有哪家茶餐廳,有本事可請到一位已升任為4A廣告創意總監的高層,當兼職茶記畫師呢?

查實,在我心中,David更像是一個寄居於廣告界的文化人,文字藝術、視覺創意了得之外,他在音樂領域上,亦同樣有一手——尤其是右手。中學時,他已有膽量自學鋼琴去參加音樂科考試,主考的更因他的表現,主動問他拜了那位名師學藝,令他當場來個措手不及,亂砌一個老師名字來應付…… 相比起彈琴,David倒有一個更「瞓身」的嗜好,乃是連續20多年筆耕不斷,寫古典音樂CD的樂評(史上第二部CD唱機,Philips CD100的港版廣告,碰巧也是由他負責),且最高紀錄,可於一個月內評論12隻CD之多!連資深樂評人、撰寫本地中文歌曲樂評的第一人馮禮慈搞新雜誌時,都特地情商他供稿。David不僅愛寫,更尤愛闖無人之境——專挑那些最冷門的作曲家或曲目來寫,譬如意裔美國作曲家Gian Carlo Menotti (極少數專注於創作歌劇的二十世紀作曲家),又譬如拉丁美洲作曲家Heitor Villa-Lobos的芭蕾舞曲《Uirapuru》(該舞劇可說是巴西的男版《天鵝湖》)。

大概你應猜到,David本人亦自是一位音響發燒友——且是B&O早年出品的忠實粉絲,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永久藏品如Beogram 4000黑膠唱盤和Beomaster 6000綜合式調諧器及擴音機,同系model亦在David家中長年「展出」。不過,他高燒的程度,卻遠遠不止於懂得選購靚嘢那麼「輕微」,而是已燒埋雙手——親自動手,結合揚聲器的聲學設計和不同物料的物理特性,組裝出只此一家的喇叭款式。到現在,他已製作了不下二十多款——尚未包括他小學時,為了要接駁到父親的德律風根收音機收聽電台節目,而upcycle月餅鐵盒的那對。

然而,其中有一套,既沒有任何B&O御用設計師Jacob Jensen 的影子,也沒有丁點模仿其他名廠出品的,我自己卻一看(聽)難忘——就如同看到他的「維克命」和「維他奶」廣告一樣......

「喇叭要煲先好聲!」這句話儘管常常掛在一眾發燒友口邊,但David之所以精挑細選了一對瓦煲——且是專門用來煲中藥的那種——來做這對揚聲器,則與他的童年記憶有着至「親」的關係。話說,他由於小時體弱多病,媽媽常會煲中藥給他服用,那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舌頭嘗到的苦澀味,而是所聽到的——當斟藥時藥渣塞着壺嘴,他母親即向壺嘴吹幾下,一陣從藥煲流瀉出來的共鳴靚聲,自此便長留在小David心中。

藥煲,雖不會受MoMA青睞,卻渾然是一件擁抱現代設計功能主義「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常民器物。它那圓渾的的煲身,恰如其「形」地讓熱力從四面八方滲透到藥湯內,使藥性能更有效釋出;同時,那看似平平無奇的斟嘴和手柄,其安裝的位置實情亦經仔細考量,刻意調度成獨有的90度角——有別於一般茶壺裝在煲身兩邊,這樣,當熱騰騰的藥湯從煲嘴倒出來時,便可避免那冒出的蒸氣會燙傷手部。可見,從外型到構件,藥煲,真係好適合煲藥。

Image description

可是,David這套藥煲喇叭,竟從聲學角度,試圖重新詮釋它的設計原萃,來一回「聽得到」的破格轉繹。藥煲本身那球體造型,按David理解,正好也是一個極為理想的無駐波音箱;另外,其凸出的壺嘴,亦可「反轉」做高階喇叭內那凹入的調諧管(reflex port)裝置部分。而將藥煲傾側擺放後,那壺嘴跟手柄,又適時化身為喇叭的腳座,與煲底組成三點落腳的「架勢」,來滿足一眾發燒友對防震的專業要求。至於揚聲器的靈魂部分——driver,David更憑藉其數十年「發燒」心得,選上Visaton 的B80全音域單元(很多high-end喇叭亦選用這個牌子),這對單元不只整體音效絕對「無得輸」,其直徑還與煲口口徑無縫肳合,加上全黑振膜和子彈形相位塞,乍看之下,跟原配的黑色煲蓋根本如出一轍——只不過,它是懂發聲的!

硬件以外,這對喇叭其實也浸透了David媽媽傳授他的另一民間智慧——新瓦煲易碎,用前要先浸一晚水。他為了不想「穿煲 」,自當非常聽話,把它浸水浸過夜後,才用鑽石鑽嘴小心翼翼的在煲底開洞,再裝上接線柱、喇叭單元,最後手造四粒木質小塞,蓋在單元的四邊窿位,打從最細微處,向那從煲面長出來的lo-fi瓦味致意。

刻下,無論你心境如何,包括心情爛透的時候,只要用上這對藥煲,放入最私房的「藥材」——我個人必選梅艷芳的《似水流年》和意大利男高音Andrea Bocelli偕張惠妹合唱的《If Only》;來一趟定位精細、音色密度質感兼備的「music therapy」,相信一曲未終,應已如David所言,樂到,「病」除。

一位可以將一盒朱古力奶,混入濃濃港味來調製出一代廣告classic的創意總監,

原來,還能以其匠心巧手,讓兩隻平凡不過的藥煲完美升級,給人有機會一嘗那「HK Class式」的療癒日常——

優雅地,煲那「啱味,啱晒你」的......

Photo credit and special thanks: David 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