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港式優雅 | Martin:魚肉燒賣,配什麼好呢?

港式優雅 | Martin | 2022-12-14

Image description Photo by Jacky Tao

小時候,每朝返學,最期待的,就係——放學。因為放學後,即可以一嘗媽媽買來的魚肉燒賣。時至今天,坊間儘管出現了魚肉燒賣各式各樣的食材配搭和烹調方法,可是,也只有那最原味的,才滿足到我。

小時候,每到週末,老豆又總愛在家裏,豪情地把玩他的古典音樂唱片,那避無可避、覆蓋全屋的管弦「噪音」——其時的確是這麼覺得,尤其是當人家正在專心欣賞《鹹蛋超人》卡通片的時候;亦自然而然地,「留聲」到現在自己的playlist裏頭。

週末夜深,心血來潮,決意要同步重溫這童年滋味(x2),於是,便從網上嚴選了一段新上載的古典音樂會影片,邊看,邊歎我的「classic版」魚肉燒賣。

沒想到的是:一餐宵夜,卻竟給我嘗出個新鮮出爐的「經典」來......

Image description Photo by HKU MUSE (Kurt Chan)

四年一度的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向有鋼琴比賽「奧林匹克」之稱,而我當晚看到的,正是其中一場決賽演出——且可能是國際鋼琴大賽歷史上,絕不會成為「過去」的一場!

一首被譽為史上難度最高的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三」)—— 電影《閃亮的風采》(Shine),即以此曲作為片中鋼琴家故事的關鍵轉折,

遇上一位剛滿18歲、仍帶點青澀和靦腆的韓國鋼琴學生Yunchan Lim(임윤찬) ,

自此,世界舞台上就誕生了一首完全屬於Yunchan Lim的「拉3」——打從第一組沉穩閒定的八度琴音開始,便已等於千言萬語,叫人無法離開他「傾訴」的現場……

且說,「拉三」不單是一首極難駕馭的超技樂曲,音符間,亦深埋着無窮的情感張力。然而,Lim卻有別於一般年輕樂手,並未熱中於那些炫技、煽情的彈奏方式;反觀,他的演奏,在在展現慎密思路和精闢造詣的同時,一種不可多得的nobility,更貫穿着作品每個小節。Rachmaninoff這位一代音樂巨匠的「黑白世界」,就此被他指下那超凡的「調色盤」,渲染成一部可以聽得見的史詩級「電影」。

最後,當這部「電影」在排山倒海式的華彩樂段高潮中,以作曲家簽名式節奏((Rach-Ma-Ni-Noff!)結束的那刻,不僅線上線下的觀眾,連台上那位一直在強勢領導的指揮家Marin Alsop(她本人指揮這作品委實不知有多少次),皆不能「倖免」,眼眶泛潮,徹底被Lim那勾人至極的演奏所深深打動。

之於我, 這位韓國學生,又豈止是那位能令舉座動容的鋼琴比賽大贏家呢(他最終摘下了冠軍和另外兩個獎項)?Lim,說穿了,直是一個從舊日出走的少年「騎士」—— 看盡許多世、許多界之後,以一寸赤心爲韁、一台concert piano爲騎,灑脫的馳騁在那浩瀚無垠的樂思之中(他上台一刻想着的,正是Carl Sagan的《Pale Blue Dot》)……

轉過頭,回到大眾面前,他又「隱身」做一個土生土長兼土產的Z世代表表者(7歲始在屋企附近的鋼琴班習琴,也從未出國進修),一位在演繹「拉三」時會混入一點groovy touch 的K-classics超新星。只是,在一次訪談中,他還是露出「馬腳」——透露了那個最令他念茲在茲的音樂家,竟是生於6世紀,朝鮮三國時代的伽倻琴演奏家于勒(우륵)!

這個全盤玩轉古典音樂常識的答案,不知何解,卻叫我立時聯想到身邊一位本地年輕畫家朋友的畫作。

話說,最近看了Jacky 杜海銓的一套新作,他透過那早於唐代(亦即跟朝鮮三國時代相約的年代)已臻高峰的工筆畫技法,為我等港人熟悉不過的日常小吃,重新烹調成一道道米芝蓮肯定都不懂評鑑的味道風景。

徉徜其中,你我不獨嗅到陣陣從荷塘傳來的糯米雞香,在那宛如假山石的菠蘿包和油炸鬼之間,還可邂逅到蕩漾在湯池中的五香肉丁麵條、或是映照着溶溶月色的綿滑粟米粥……至於個人至愛——那掩映在輕紗間的魚肉燒賣,則更讓我咀嚼到一種別樣的慰藉!

真心喜歡吃街頭小食,是因為喜歡吃它的隨意感,和那從小熟悉的味道。但魚肉燒賣,卻不止於此。

這款港產「軟實力」,由於個子比傳統粵式燒賣略小,剛好一粒一口,不費周章,已能瀟灑地吃出一串圓滿。

那「魚肉」,縱然只是把滑仔魚、黃門鱔或大眼雞等一類下價魚肉碎,摻雜少量肥豬肉和麵粉打成,但這款略帶魚香、口感柔韌的餡料,卻賦予了這常民小吃,一種連各式富豪級燒賣亦欠奉的內涵—— 一抹游戈於島與半島之間、略帶鹽分的味覺記憶。

視覺上,那片以雞蛋和麵粉搓成的嫩黃薄皮,除了將餡料形塑成挺身飽滿的賣相之外,那逗人的色澤,更輕易在芸芸街頭小吃中突圍而出,老遠已俘擄了各人眼裏的味蕾,就好像在畫展中,我一眼已看出Jacky筆下那幾顆魚肉燒賣的「美味」一樣。

不過,畫中的「美味」,卻非如街頭的那樣——蘸點甜豉油、辣椒油或麻油,便可成事。經由Jacky那承載着歲月溫度的細作慢煮,每粒形如燒賣的,俱似是脫胎換骨般,換上了一種有如人生初見的味和美,給人在慢品那古拙之味的同時,亦能細賞出其象外之美。

美國當代畫壇大師Cy Twombly(以潦草線條作畫而聞名於世,連巴黎羅浮宮也罕有地委約他在Salles des Bronzes創作穹頂壁畫)嘗言:the line is the feeling: a soft thing, a dreamy thing, something ending, something beginning……

而我這個朋友的line,比起應用程式Line,其「連結」功能無疑更出格——畫紙上那一條又一條宛轉流美的描線,時而起伏成蒲台島上的花崗群石,時而又舒展爲旗袍師傅桌案上的綢緞皺褶,亦遠亦近地,把燒賣背後我城的今生與前世,無縫地串連起來。

至於那藏於連線和斷線間的,Jacky甚至施展了一式很Jacky的「減色」招式——着色後,反覆洗刷紙上原色;來拱出一種被年月揉弄過的色相;那淡永,那奪紙而出的尾韻,誠然叫人要再三回味,那齣由我城魚肉燒賣偕元大都的「稍麥」合演的味覺穿越劇(朝鮮李朝時代出版的漢語課本《朴通事》,就記載過在元朝年間,已出現了一種叫「稍麥」的街頭小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要在畫紙上留住作品的「陳年」質調,朋友一直執意選上「矾宣」來作畫——那是一款特別厚身、適合他又洗又刷的熟宣紙品,據他所講,由於本地畫家都不曾愛用,紙莊內的存貨,均好像是特地爲他而設。

回看,鋼琴前的Lim,事實上亦同樣有着對揀琴的一份堅持——賽前一刻,仍極力向指揮爭取轉用一台New York Steinway鋼琴出賽,而非那台大會預先安排、受較多年輕樂手青睞的德國製Hamburg Steinway(比起後者,New York Steinway鋼琴音色相對沉厚圓潤之餘,動態範圍亦較之寬廣,這顯然跟Lim的藝術氣質和修更為匹配)。

終究,每個mindful的選擇,也是一種藝術吧。

由是—— 誰說魚肉燒賣,不可配「拉三」呢?

後記: 看決賽後的第四個月,竟有幸獲得香港大學的悉心安排,在其百周年校園的Grand Hall內(原為地下水庫),現場欣賞到Yunchan Lim首個在我城的recital——當然,在這種場合,就不能同場享受埋魚肉燒賣咯!

Photo credit: Jacky Tao; HKU MUSE (Kurt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