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出現流鼻水、咳嗽甚至發燒等症狀,你可能會立刻求醫,因為你知道自己或許患上感冒,希望服藥後早日康復。然而,如果你持續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動力,甚至判斷及思考能力降低等情緒病症狀時,又會否立即求醫?相信不少人都會對此有所忌諱,但其實任何一個器官都有機會患病,源於腦部的情緒亦一樣,那我們又豈能任由腦部控制的情緒生病了,卻不加以治理呢?
文:鄧兆華教授
港人生活忙碌,即使察覺自己情緒出現不尋常的波動,一般都會認為是正常,未必會多加理會。即使真的認為情緒出現問題,都只會嘗試與朋友傾訴,或是放假散心,希望可以放鬆心情,然而這些處理方法卻可能令患者忽略了情緒失衡問題的嚴重性。
在情緒病尚並未被大眾認識時,不少人會將情緒問題歸咎於「運滯」或身心疲累,因而求神拜佛、看風水、按摩及針灸等,卻沒有真正改善症狀的來源。其實,情緒病就是腦部中央情緒控制中心的「生病」,好像認知障礙症一樣,是腦內部的一種病態,必須接受治療,才能真正改善。
引致痛症濕疹
一般而言,很多情緒病個案均是由身邊人首先發現,因為情緒、脾氣及性格的失衡,導致患者變得「判若兩人」,無法過正常生活,令其家人及朋友被患者打擾,覺得他需要治療,繼而鼓勵他求醫而得到確診。
說到情緒失衡問題造成的症狀,不得不提「肢體病」或「身心症」。不少病人因痛症、腸胃或是皮膚問題而求醫,卻一直無法找到背後成因,最後被轉介至精神科後,才發現原來是情緒問題「作怪」,引致身體出現各種症狀。
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兩個個案。曾有一名患者,因「周身骨痛」而求醫,但即使看過多名醫生及嘗試針灸後,花了很多金錢和時間,仍然未能紓緩痛楚。最後被轉介至精神科,醫生與他深入傾談後,才發現他是因情緒失衡問題而令身體出現痛症。他服用適當的藥物後,痛症便隨之消失。
另一名患者則受到濕疹困擾,因痕癢難當,幾乎全身的皮膚都被抓傷,令他感到非常無奈。同樣地,看過多名皮膚科專科醫生及嘗試過多種治療後,病情仍然沒有改善。後來,因病情令他困擾甚深,他便向精神科求診,赫然發現其濕疹是情緒失衡問題引起,而濕疹問題又令他的情緒更差,造成惡性循環。幸而,在他服用藥物後,情緒回到平衡,焦慮降低,不再抓傷皮膚,濕疹情況慢慢大有改善。
影響社交工作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身體症狀呢?原因是情緒低落或緊張時,身體不同器官都會作出相對的反應,失衡的腦部亦會放大痛楚的感覺,令患者痛症纏身。
正因為情緒病不僅影響情緒,也會影響身體,必須及早治療。每當醫生提出這種說法,總會有些人反駁說:「情緒嘅嘢,自己開心啲就得啦!」認為情緒病是可以「不藥而癒」,其實這個想法大錯特錯。我們必須明白,情緒病的成因是腦分泌失衡,情緒已經失去控制,又豈能靠「開心啲」便能重拾平衡?因此情緒病與其他疾病一樣,絕對有服藥的需要,才能調節腦內分泌物,真正改善情緒。
最後一提的是,情緒病是會「擴散」的, 患者會因自己的症狀而影響他人。由於情緒病患者的情緒會經常出現起伏,脾氣或性格都會出現改變,對普遍刺激會過度放大和敏感,也對生活失去動力,難免影響到工作表現及社交,對朋友、同事或家人帶來影響。舉例說,若因自己情緒問題經常打罵子女及與伴侶吵鬧,為他們帶來負面情緒,嚴重的更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甚至與伴侶離婚,這些都可能無法修補的。
因此,若患上情緒病,或是你認為自己情緒失控了很長一段時間,患者應積極面對及盡早接受治療。而作為情緒病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亦可以多給予他們支持和了解。
作者為腦學科研學會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