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rt Issue (1):Pearl Lam : 從前跟人談藝術 都當你神經病

2017-03-13

Image description Pearl Lam (Photo by William Louey)

生為林百欣孻女,Pearl Lam(林明珠)年少時讀商科、法律,後愛上藝術,創立Pearl Lam Gallery(藝術門),藝廊分別開設在香港、上海、新加坡。她曾自認是藝術Shopoholic,喜愛購物,在香港、上海、倫敦、巴黎等都有私人倉庫,但自稱不算收藏。

Pearl Lam在2000年頭開始舉辦Pop-up展覽,見證香港藝術圈的變化。作為藝術界烈女,一向敢言,說話一針見血,話匣一開,話無不盡。

LJ:《優雅生活》PL:Pearl Lam

LJ:Pearl,今年回歸20年,想找你談一談過去二十年香港藝術圈變化?

PL:今時、當日都不同了,當年我們對自己的身份都大混亂,今日年輕人更感混亂了。20年前香港有藝術嗎?90年代初還有個小陽春,但到了近97大家都離開了,只留下幾間畫廊,當年的Artist都要教書,是到了曾建華、李傑才有可能做全職藝術家。從前跟人家談藝術,都當你神經病,文化是不重要的。大家真的敢講藝術,是到了2009年,當Art HK 來了,大家覺得藝術好Trendy。時裝品牌跟藝術家也有了關係,他們會用藝術家,也會收藏,但當年沒人敢講(藝術),也不知到那裡去買。記得2008年Art HK人人都去了買東西,然後就金融風暴了。2009-10年,我的朋友也開始想去看,開始不感尷尬了,原來大家都不懂!原來人人都有興趣, 每人都覺得OK!

Image description Art Basel現場(攝於2015年)

Image description 截稿前藝術門正展出澳洲藝術家Dale Frank作品。

LJ:但你在08年前已經在做藝術了吧?

PL:2005年,我在香港贊助了法國中國年的Andree Putman 設計展,整個展覽只有十個人來看!我在上海美術館、北京國家美術館辦同樣展覽,賣票的還排長龍!所以2006年我開畫廊,也沒想過在香港,在上海開也不在香港。2008年, Magnus (Magnus Renfrew,Art HK創辦人之一)跟我說你一定要回香港,他曾跟我共事,我去Art HK當初也只是想支持他,本來沒想過要怎樣,但結果那一年我也買了不少作品。當時我想,OK機會來了。到2010年我在香港開畫廊,是因為母親跟我說:「你好返來喇!」從前她總是反對我做藝術,但忽然叫我回來,說所有朋友都覺得香港做藝術好好。那一年她的朋友在收藝術品,總聽到我的名字,忽然覺得:原來我女兒也不是很差(笑)!我本來沒打算回來。

2010年你叫媒體寫藝術,也沒有人會寫,都問些荒謬的問題。我們要找人做畫廊也難,其實到了今天也難,大家都沒經驗。我覺得香港變成Art Hub(藝術樞杻)是By Default的,根本就沒計劃;而新加坡Plan了二十年,但就是運氣不好。就算你現在在當地要找藝術人才就容易多了,因為人家有培養。

Art Hub只有交易

PL:香港人買東西,是沒限制的,我記得有新加坡有收藏家跟我說:我們收了這麼多年,但為何香港才起步,香港收藏家比新加坡的有名?我答:因為香港人有Passion。香港的改變好快,我記得二十年前,我做Pop-up Show,我爸爸跟我說:阿女,你可否不要再做?人家只會覺得你戇居、膚淺,他說「文化是什麼?我求求你不要再做!」我當然不理會他,我說「老竇,這麼多年來我只有一件事是做得開心的。你不能阻止我, 我又不是吸毒、犯法。」他說:「我怎去跟朋友解釋你在做什麼?甚麼是文化?」

當年大家完全對文化沒有理解,不知道文化就是軟實力,你可以用文化來改變世界,而且這是改變世界的最好方法。我爸那種是典型香港的想法,但現在好多了,會有家長鼓勵、支持兒女讀藝術,大學也有相關學科。現在你跟人家說你做Art,人家會尊敬你,跟從前比,是天與地之比。從前人家總覺得你在玩。

LJ:現在大家都說香港是Art Hub⋯⋯

PL:Hub不大好。Hub是指只有交易,做生意。要健康的藝術結構,一定要有有力的藝術機構,好使他們Relevant,不是一定要提到龐比度、TATE、MOMA⋯⋯大的美術館,而是直至M+開放了,有影響力,跟大的美術館平排,那就健康了。而到今時今日為止,香港藝術界都是由拍賣行說的算,因為它們在香港好多年,Voice好大,但一個城市如果用價錢來評價藝術品,那藝術品都只是產品。藝術不同股票,藝術家跌下去, 好難翻身的,人家丟了就會尋找新的東西,因為每年都有新的藝術家出現。企得穩的藝術家,要有Institutional Support(藝術機構支持)、Curator(策展人)支持、Critical Mass(群聚效應)支持。這不是一個金錢市場,金錢是不能造就藝術家持續發展的,但我想亞洲還沒明白這一點。08年以後,好多中國藝術家作品,是由200萬美金跌至只剩20萬人民幣的。藝術市場不是股票市場。股票每一年有數目限制,但藝術家沒有限制。而不同的收藏會入了博物館,沒有的話,藝術家就很難翻身了,但亞洲沒有什麼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如果我們還沒有能跟外國平排,一切都只是浮沙。而所謂Art Hub,只是因為拍賣行跟畫廊,萬一有一天大陸開設自由港,所有畫廊都會進去,因為經營成本低好多,而香港十分昂貴。香港也支持不了這麼多畫廊。我覺得一切都很浮,而且到了有一天,人家都會看經營成本,現在只是在大陸太多Control。藝術機構要快快開,拍賣行的影響力要減少,因為亞洲的情況並不健康,這樣下去不Sustainable(可持續)。

Image description Art Basel收購Art HK後,越辦越盛大。

Image description 西九M+完成預想圖

香港很「浮」

LJ:那麼作為一個Art City,你會怎評價香港?

PL:如果你去紐約去倫敦,第一件事,你會去看收藏家的Art Collection。香港也有人在建立收藏,但香港地方小,有好多朋友在黃竹坑買了地方。但如果人家來了,沒有地方去看Collection,是沒有意義的。我會告訴外國朋友,香港人也在做這個。但直至M+開放前,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大家都在討論故宮(西九)。在香港,我們不是中國人就是西人,我覺得故宮是好的。但是否在西九呢?我不認為是,因為西九是當代的,你不應該混淆它。即使年輕人不認同是人中國人,但我們也有中國人血統,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總是好的。至於藝術家工作室,我想若政府真的支持文化界,應該給他們地方,建立一個地區,讓他們有地方可用。而且若政府是有心做,要增加獎學金,好培養香港的策展人。但為什麼政府沒有在做?若然都沒有,就很「浮」了。

LJ:大家都在討論,工廈政策不改,執法又嚴,藝術家都沒處可去了。

PL:對啊,我覺得政府要找地方,就讓Artist申請嘛。要資助藝術家,工作室是基本需要。而且需要策展人、好的藝評, 沒有這些,藝術家怎進步?都沒有做過。說PMQ是個展覽地方?So What?你去看看M+,裡面有沒有香港的策展人?那為什麼我們沒有獎學金,跟外國做交換生?香港由二十年前開始已是不重視文化,到了現在是假裝他們重視──只是因為一個Art Basel引進好多金錢生意!

LJ:聽你剛才說,你會對M+有期望?

PL:直至Lar(Lars Nittve,前西九總監)還在時,我覺得M+ 將會成為亞洲最領先的美術館。而亞洲很需要一個有影響力的美術館,它當然會有亞洲藝術品,但將亞洲藝術品放進全球的Context內,M+有金錢、資源去做。好了,然後Lars離開了, 而我知道裡面有好多官僚,根本不懂文化。現在由Suhanya Raffel任總監,她是個出色的策展及Director,團隊也很好,但他們怎樣去跟政府交手呢?我不知道。政府不明白M+可以成為世界級有影響力的機構,可以成為世界上藝術界有力的聲音,有力的聲音即是文化力量的聲音,這裡是脫節了,我是有擔憂,會很困難。

Image description 截稿前藝術門正展出澳洲藝術家Dale Frank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金昌烈 再現 2017 布面油畫與丙烯 162 x 130.5 cm

香港藝術家面對的問題

LJ:你又怎評價香港藝術家?你會有什麼建議給他們?

PL:香港藝術家,有幾種。有當代藝術家,有水墨畫家。我覺得水墨畫家有很大問題,他們的市場由拍賣行建立的,而不是由藝評、只做水墨的策展人來作出介紹,解釋什麼是好的水墨。如今的水墨畫家不跟從前,以往的水墨畫家一天練字幾小時?新一代筆法跟從前完全沒法比,有人就說「不一樣呀,今天的水墨畫家在做觀念」。但我所知,他們是完全不知道何謂觀念。我覺得是沒有底子,從前大家看四書,教你看好和壞, 但今天完全沒有,變成都靠我們的Aesthetic(美學判斷),若只是Aesthetic,那不是變成了產品?不是藝術?我知道有不少人畫得好,但我自己就只會買我能跟自己解釋的。我覺得水墨有好大問題,因為判斷都來自拍賣行。我想,直至有一個策展得很好的水墨畫展、一本好書、一個新的水墨方向,能解釋什麼是好的水墨。

台灣是有的,美國有一些,但大家理論不同,情況很亂。我自己很喜歡仇德樹,他打破了傳統。但有好多畫家,我都不明白。劉丹(畫家)的畫我也明白,因為他創造了自己的技巧和風格。但不同的策展人有不同講法,怎去評價呢?我不知道這市場怎能維持,因為價錢升得太厲害了。如果只有Demand、Supply而沒有Credentials(憑證),那怎去維持呢?這是一個問題。

至於香港的當代藝術家,有很多收藏家去支持,但有幾人能去到國際呢?香港當代藝術家,好多人都使用了西方的Format, 題材多有政治,用了西方的方格,再套用本地內容,好處是它能夠使國際藝術界都讀懂,但壞處是它仍是Derivative(衍生物),Nothing new!香港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文化的根,否則可以在上面進化,但有幾多國際收藏家會收藏這些?如果談中國畫傳統,他們都是哲學,但香港當代藝術多關乎社會、政治, 好少談哲學。我常說要看藝術家運氣,M+如何,因為沒有機構支持,很難。像曾建華、李杰都在事業高峰,但再上去就是國際層面,有什麼可以推他們上去?外面的人才不關心。我自己看,是上到盡了。

LJ:你寄望未來二十年,香港藝術發展會如何?最理想會如何?你心目中又會如何?

PL:最理想是政府會支持,支持藝術家,培育到策展人、作家出來,有好健康的平台,而M+是一把聲音。市場是不會減少的。香港的好處,是這裡的收藏家不是為了錢來做的,不會炒賣市場,他們做是為了Ego。至於壞的,哈哈,我已經講了。我預計政府不會幫手,政府從來都沒有幫過。

LJ:你自己做藝術,心裡是否也有個Mission?

PL:我從來都不想做Gallery,我不喜歡坐着。我希望自己的Gallery將來會成為世界其中一間最Top的,因為我喜歡的Artist 不一定大家都喜歡。我會把它們放到世界舞台,有影響力。因為現在亞洲沒有一間夠影響力的Gallery,可以跟西方的平排。為什麼人家會有?因為他們做了幾百年了,他們有西方的藝術機構去推動。如果我們有呢,我們絕對有機會。但現在因為我們沒有嘛,我要跟西方的美術館打好關係,把我的藝術家放進他們的Collection,因為我們自己沒有。

另外,我想做把一些西方Artist帶來亞洲,但他們不是Auction Artist,亞洲只知道拍賣市場的Artist,但有好多好藝術家不在拍賣市場出名,而他們很適合在香港做啊。

Pearl Lam Gallery 3月展覽《金昌烈: 水。》

展期:3月20-5月9日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10am-7pm
地址:畢打街12號畢打行6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