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傳統與創新】趙式慶 以科技演釋武術 將功夫帶回社區

2017-10-25

來到第三屆「香港文化節」,創辦人趙式慶先帶來「電影.社群.百年嶺南洪拳展覽」打頭陣,展覽中以3D動畫重現林世榮鐵線拳。既利用新科技重現洪拳武學,又向傳統大師致敬。

身為名門之後,趙式慶八歲學拳,每年投放精力推廣中華文化,特別是傳統武學,落力程度比起管理家族生意更投入。文化節有展覽及表演還包括:道教音樂、水墨聯展、香港經典電影回顧、龍獅文化匯演等,但我們都知道,趙式慶最迷的,就是功夫。

文:何兆彬 圖: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文化節創辦人、洪拳弟子趙式慶。



辦文化節活化傳統
LJ:香港文化節今天已辦到第三屆,作為創辦人,你的角色上其實是如何?
趙:我是文化節創辦人,有策劃及組織的身份。我們不只提供平台 ,也做創作,像今年文化節大量利用新媒體去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是主要的策展人,身份是多重的,除提供平台也挖掘研究及製作。

LJ:當初辦文化節,有何目標?
趙:目標係活化傳統。例如武術,由於歷史的關係,曾經有好多南北拳師匯聚香港,然後有了國術熱。也由於治安等問題,香港好多人習武。後來邵氏電影造就了熱潮及功夫神話,但為何今天功夫電影這麼少,以文化產業、電影業為例,它已經跟民間脫節了,除非我們把它們帶回民間,生活裡去。

LJ:想像中目標是怎樣呢?能具體說一說?
趙:好具體的。像藍屋是香港第二批保育計劃的建築,是市中心的地標,藍屋也是香港功夫歷程很重要的地標,因為49年之後, 林氏家族到現在都住藍屋。師父(林鎮輝)本身就是灣仔街坊,學洪拳都去藍屋,社群回憶就是充滿洪拳氛圍。後來師公(林祖)搬到了油麻地,我師父搬到了北角,藍屋遺留給林鎮顯,但他英年早逝,遺媳不會功夫,這文化在七十年代開始離開了灣仔。透過活化,我們希望把它重新凝聚,將功夫帶回社區,包括把功夫帶到學校。

LJ:推廣功夫,最難是什麼?提起年輕人興趣?
趙:不,好多時候說年輕人沒有興趣,但學跆拳、空手道的年輕人不少呀!我們功夫在很凌散的狀態,好多傳授方法都仍不適合今天,師資也參差不齊。現在我們需要溝通,甚至營銷上,令它更清晰,一句說話馬上講到出來。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的功夫電影曾大量流入西非,當地有流動武影院,為了宣傳,會找畫家畫下他們演釋的巨型海報,掛在影院前作招徠,這後來也成了珍藏品,部份畫家走紅藝壇,在這次展覽中也有展出。

Image description



武術電影──劉家良地位等同李小龍
LJ:最迫切要做的是什麼?
趙:之前我覺得最迫切的是紀錄工作,現在做了好多,紀錄是做不完的。但現在最迫切的是一個中心,一個地方,好多客家師傅都跟我說,我想教功夫,但地方都無。香港作為現代功夫聖地,甚至是現代功夫文化發源地,是無可質疑的。但若沒有一個中心,所有東西都會失傳。香港拍了這麼多齣《少林寺》電影,現在少林寺變成了武術聖地,武當也出來了,佛山也出來了,葉問館⋯⋯香港又做了甚麼?

LJ:展覽中播放不少劉家良電影 ,劉師傅在你心中地位如何?
趙:我的評價不只是從電影角度,而是現代全球化的功夫文化,如果說李小龍是將功夫概念推向全球,普及化將傳統武術在大銀幕演繹,那麼去接受及學習的是劉家良。說到現代功夫文化 他是其中一個創立人,他的地位應該跟李小龍一樣重要。

由1976年到1984年,他拍了好多電影都來自洪拳,從人物到功夫上的演繹,受洪拳的影響好大。在他操刀做導演(76)之前,他當張徹電影武指,用了好多不同門派的功夫,而不只於洪拳。他很刻意在《陸阿采與黃飛鴻》(76)開始,有十年時間,以洪拳成為他主要題材,無論是題材、人物、故事、功夫、背景,都變成了百份百洪拳,到了《武館》(81),從功夫的角度看,他將洪拳發揮得淋漓盡至,尤其是最後一幕,黃龍威跟劉家輝對打的那一段,六分半鐘的片段,他將洪拳的技法,由羅漢拳、龍蛇虎豹鶴,到最後鐵線拳,都表達出來,對我來說,簡直是盛宴。

LJ:你的意思,是說在他當導演之前,拍的電影較為武俠。到自己執導則以較真實功夫來說故事?
趙:他在1974年,跟張徹拍《馬哥波羅》(75)後開始分家。同年他拍了多部電影,有幾部都跟南少林有關,張徹走的是新武俠小說路線,而劉家良拍的是真實功夫,例如我們幻想中的南少林。74年有《方世玉與洪熙官》、《少林五祖》,全部跟南少林有關,我覺得當時大家給他的名銜是武指,但其實遠遠不只這樣,他開始跟張徹有了分歧。由60年代開始,他跟張徹合作十年,技藝已成熟,想拍自己的故事了。一般都說,武俠電影是由《獨臂刀》(67)開始,到了他脫離武俠,拍功夫片,可以說他獨創了一條新路出來。

LJ:林家(林世榮)在你心中,貢獻又如何?
趙:劉家良師傅的父親是林世榮的徒弟,最早的功夫電影,都受到林世榮的影響。做完展覽,我才發覺林家要推廣的並非洪拳,包括黃飛鴻要構建的體系,跨越了不同嶺南的功夫體系。因為他剛好跨越了清及民國時期,是全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時間,當時出現了精武體育會,馬良體倡的北洋政府下的新武術,1927年中國國術館,南方由林世榮提出的嶺南武術概念,將傳統更新。他搬來香港建立了南武體育會,採用了好多西方運動組織,是精武體育會後第一個。
好遺憾,香港的武術,由49年開始武術文化大了,但也江湖化了,當時在思考怎樣現代化,適合社會,變成了江湖化的體系,這跟民間社會有關係。其實當年武館可以教授不同拳種,這從清朝開始就這樣,說門派固步自封,這是來了香港要搵食之間才這樣。

武術是通過交流,自己練你怎知道得唔得?當年換藝好普遍,林世榮有五個師父,林祖建立虎鶴派是吸納要不同的武術精華。沒有交流就沒有進步,所以MMA一定會越打越好。

Image description 劉家良《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

Image description 劉家良《武館》(1981)

Image description 《少林三十六房》



有了科技,還是會看古譜
LJ:電影傳播力犀利,展覽中你們也用了新媒體及科技。其實科技怎樣影響了傳統文化的保育及傳承?
趙:其實有了新的科技,不是將舊的推倒,只是多了一個層次。我們仍會做採訪、看古譜,再拍照拍片,做Motion Capture。我們過去以為科技是給予我們很有有力的紀錄工具,但原來遠遠不只紀錄,像今次我們做林世榮3D動漫。有傳媒說我們做了3D Model,再做Motion Capture套上去,這認識是錯誤的。製作的過程,是先要做3D Model,再找林存浩(Oscar)做Motion Capture。由於雙方身形差異太大,再在基礎上比較我師父今年出版的新書裡面的錄像及圖片,跟動畫師比較那裡呼吸、那裡發勁。Oscar也要從新打一套,師父打一次,我自己打,再加上林世榮的圖片,總共五套Data,綜合來做, 工序非常複雜。

LJ:電影對武術的傳播力這麼大,像《葉問》一上映,詠春館都爆滿了。洪拳近年反而靜了下來,你怎看利用它來傳播武術?
趙:良性文化百花齊放,有些像徐克那天馬行空的武俠電影,也有些像李小龍、劉家良,是有質感的拳拳到肉的。取材方面,也不會在單一門派一個人物,我喜歡用生態來做比喻,生態的多樣性,才是一個地方的完善。香港的功夫生態如果只有一個人一個門派,是不健康的。如果能挖到更多內容,才會發展得更好。

LJ:常聞說外國人學功夫特別投入,為什麼?
趙:外國生活模式比較休閒,也不只想賺錢,公共空間也多,文化生活也比較豐富,香港的生活只有消費形式,外國是參與形式。我大部分師兄弟都是外國人,他們多時間多興趣,但到了武術的深入認知,文化上是有些關口好難突破,例如吞吐浮沉 橫直怎去理解呢?香港學功夫,始終是有優勢。

LJ:這展覽先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出,之後有何計劃?
趙:這展覽,12月會搬去城大擴充展出,那邊7,000呎,會增加展品。現在瑞士正邀請我們去做大型展覽,德國也在傾談之中。我正策劃,明年十月另一個大型展覽。

LJ:做武術上的推廣,感覺孤單嗎?
趙:現在不會了,但當初做真的會有這感覺。政府及社會也對武術的觀感有了好大改善,傳統文化裡面,傳統武術佔了好大地位。香港非物質遺產名單(2013)初步名目入面,300多項,有36項跟功夫相關的,其中六項是與功夫直接相關。這有助下一步,我們將它申請為國家非物質遺產是開了門。若不開門,我們根本入不了去。

Image description 林世榮「鐵線拳」拳照

Image description 展覽中展出林世榮「鐵線拳」模擬動畫, 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右為林世榮拳照)。



電影.社群.百年嶺南洪拳展覽
日期:12月8日開始,展期約2個月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 - 展覽館 (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

天映娛樂呈獻「香港經典電影回顧——劉家良」
日期:11月至12月 (詳情稍後公布)
播放地點:動漫基地 / 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 香港城市大學
放映電影:《神打》1975
《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
《中華丈夫》1978
《少林三十六房》1978
《武館》1981
《五郎八卦棍》1983

Image description 劉家良《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


Image description 劉家良《武館》(1981)

劉家良《五郎八卦棍》(1984 劉家良《五郎八卦棍》(1984

展覽中展出了當年的功夫片原裝海報。 展覽中展出了當年的功夫片原裝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