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特別企劃】羅興亞人道危機現況

2018-02-02

是什麼原因令數十萬人,歷盡艱辛也要逃離家園?

自去年8月25日開始,逾65萬名羅興亞平民為逃離暴力,由緬甸若開邦北部跨越邊界來到孟加拉東南部的科克斯巴扎爾地區(Cox's Bazar)。他們在難民營內仍然惶恐終日,時刻為家人每日的起居飲食擔憂,去年12月中我和樂施會董事局主席前往當地,親身了解羅興亞難民營內情況的嚴峻,聽到當地人和我們分享的故事;也見到當地的人道救援人員在緊絀的資源下,為難民提供適切支援。從難民、當地社群和人道救援工作者身上,我看到同樣的堅毅與關懷。

Image description 羅興亞難民營內,用竹枝和膠布搭建的簡陋帳篷,布滿高高低低的山丘,綿延不盡。

我們由孟加拉首都達卡坐約一個小時的飛機,抵達科克斯巴扎爾地區。那裏有着全球最長的天然沙灘,是全國著名的旅遊點。一如東南亞所有旅遊市鎮,一走到街上,篤篤(三輪車)就會向你駛來,只是我從未看過如此破舊卻又繽紛的篤篤──布幕上的補丁一層駁一層,大燈一邊壞了,鐵皮已經掉漆,但仍色彩繽紛,路上有的小孩,甚至篤篤司機也是赤腳的。就是這個貧窮的地方,在過去數十年來,持續地接收了超過80萬名的羅興亞難民,為他們提供容身之所。

由Cox's Bazar市中心經過兩小時多的車程,我們來到當地最大、彼此相連的庫圖巴朗及巴魯卡里難民營,這裏在數月內便迫進了逾54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難民營之一。羅興亞難民危機是自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以來,爆發速度最快的人道危機。

Image description 筆者在難民營內檢測樂施會與合作夥伴搭建的儲水塔和淨水過程。

惡劣環境觸目驚心

難民現在居住的地區原是當地的保護林區,我們從起起伏伏的山路步入難民營。在山丘上用竹枝和膠布搭建的簡陋帳篷,生怕膠布被吹走,就在帳篷上放上石塊和樹枝。人潮一波一波湧至,帳篷愈搭愈密,曬乾的黃竹枝用光了,新到的居民就只能用上較軟的青竹。

當地同事跟我們說,由於山丘沙質鬆散,帳篷結構簡陋,加上難民潮爆發初期仍在雨季,部分帳篷曾被吹走,引發多人受傷。當地現正是龍捲風季節,難民營一旦受到龍捲風吹襲,後果不堪設想。而今年4月當地會再一次受雨季影響,帳篷將難以抵禦風雨吹襲,情況令人憂慮。

在路上我看到很多小孩子,拿着銀色的大水瓶在打水。在營裏,打水是孩子和婦女的責任。但是由於大批難民在短時間內湧至,加上我到訪時正步入冬季,營內的地下水水位已經明顯下降,令打水更為困難。

由於部分營內廁所的錯誤設置,排污渠太接近水源,有取水點受到污染。樂施會正和國際移民組織(IOM)和聯合國難民署合作,按難民的需要,在部分營區建立起供水設施系統,並在合適地點搭建了超過一千個廁所,同時建立廁所污物處理系統。

Image description 患有肺結核的卡利達(右)帶着太太及3名孩子歷盡艱辛才抵達孟加拉。

逃亡後仍自強不息

在難民營的一個工程附近,我們遇到了卡利達一家,他們有3個孩子。卡利達患有肺結核,肩膀和肋骨曾遭武器所傷,逃離時需要由親友抬着逃生,說話時不時氣喘,但仍用力跟我們分享他的故事,「在原居地起初我們是失去工作,慢慢我們失去行動自由,甚至不能種田,沒有食物。我們不能眼白白看着孩子捱餓,只能逃走。」

由於在極危急的情況下逃離家鄉,他們連衣服及食物也來不及執拾,孩子沿途患上皮膚病和腸胃病。他受傷後不能搬重物,只倚靠鄰居幫忙領取救援物資。卡利達8個月大的孩子目前也只能依賴領回來的白米和豆充飢,未能攝取足夠營養。目前在難民營內5歲以下的兒童中,四分一患有急性營養不良,情況不但會影響成長,甚至會危害性命。樂施會現正和當地食物商販合作,推出代用劵計劃,為有需要的難民提供有營養的食物,如蔬菜、雞蛋。食物券計劃讓難民可按自己的需要選擇食物,也可支援當地的社區經濟。

除了吃不飽,叫他們更難受的是睡不穩。我們到訪的前一天,他們睡到半夜聽到大象步近,鄰舍呼救,大家急忙衝出帳篷,但由於沒有燈,令疏散困難,幸而大象最後改變方向走了。

難民營附近是野生大象的棲息地,早前就有數位難民在睡夢中被大象踩死。同時,營裏開始有針對女性的人口販賣活動,沒有照明下,女性晚間連上廁所也提心吊膽。得知了她們的需要,我們正計劃提供太陽能燈。

雖然處境困難,卡利達仍抱有希望,他希望子女能上學。孩子們知道爸爸身體抱恙,也十分懂事,幫忙打水,又互相照顧。孩子的懂事令人安慰又心酸,其實每個帳篷都有一個逃命求存的故事,但有更多人甚至無法走出帳篷和他人分享。

羅興亞人都是回教徒,很多婦女外出都會穿上罩袍,但有部分婦女逃亡時太匆忙,來不及帶罩袍,很多難民營的婦女因而不能外出,只能留在帳篷中。她們有的只能輪流使用罩袍,甚或等天色昏暗,不容易讓別的男性看到時才外出打水,甚至上廁所,大大限制了婦女的行動自由。為了減少上廁所,她們有的早上不吃不喝,影響健康。生於香港,我們或無法想像一件衣物對女性有這麼大的影響,但救援工作就是要了解對方的文化,給予他們適切的支援。我們將把布料運送至難民營,與當地組織合作,讓羅興亞人可縫製出自己需要的衣服和罩袍。

Image description 救援人員早前安裝水泵及儲水塔等食水設施,食水潔淨後才供難民使用。

孟加拉人慷慨支援

由於羅興亞人多年來沒有公民資格,小孩無法上學,識字率甚低,不少難民無法閱讀營內的告示,令資訊發放困難;大部分難民也沒有接種過任何疫苗,也加劇了傳染病傳播的風險。在難民營的密集環境,既缺乏藥物,人們也普遍抵抗力弱,一次簡單的腹瀉也可致命。有婦女看到親友的孩子一個接一個生病,主動成為我們的衞生教育大使,向其他難民傳遞衞生訊息,如正確的洗手、儲存食水、使用和保持廁所衞生的方法。在難民營裏,這些知識並非必然。

前來當衞生教育大使義工的不只有難民,還有當地的年輕人,他們願意前來的原因很簡單,「鄰居在我的門前有需要,我實在無法無動於衷。」孟加拉人普遍關心羅興亞人的處境。孟加拉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16年全國有13%人口陷於極端貧窮。當地人的物質並不充裕,仍願意把物資送到難民營。然而,面對龐大的需要,孟加拉實在獨力難支。

當地職員說科克斯巴扎爾地區在國內並不是富裕地區,居民主要以種田、捕魚及產鹽為生。農閒的數個月,更要到外地打工賺取收入,才夠支持生活。然而難民到來需要斬竹建營,收集柴枝生火等,令資源更緊絀,也推高了物價,當地貧民同樣受苦。

羅興亞難民問題持續數十年,自八十年代起,一波比一波嚴重,原因固然錯綜複雜,但國際社會也責無旁貸。聯合國和各國領袖應承擔責任,共同商討循救援和發展方向,尋求一個長遠的解決方案,並保障難民獲得人道援助。數十萬的羅興亞難民正面對未知的未來,國際社會不能再袖手旁觀,須持續關注,更應伸出援手。

Image description 難民營內臨時搭成的帳篷縱橫交錯,營內擠擁無比。

Image description 9歲的Abir和家人走了幾天幾夜的路來到難民營。

圖片提供:樂施會/義務攝影師高仲明

撰文:梁詠雩_樂施會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