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文化】趣談改街名

2018-03-22

有港區政協在「政協港區小組會議」中提出香港街道去殖民地色彩,以加強各位市民的愛國情懷,網民即諷刺地建議將「皇后大道東」改為「解放大道東」!

Image description 有政協提出香港街道去殖民化,網民即諷刺地建議由「皇后大道東」改為「解放大道東」。(資料圖片)

不過,這事亦令人不禁想起,香港有些街道真的曾經改過名,而且非常合乎這名政協的口味,由殖民化色彩改為接近中國色彩,時為1909年。

當然,那次改名的目的,不是要去殖民地色彩,而是因九龍與香港街名多重疊,政府才作出修改,但修改風格又如何?當年的政府想到,九龍多中國人聚居,街道應被冠以中國大城市的稱號,令百姓更有親切感。

外國月亮

白居易的詩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隨便找來整個油尖旺一看,星羅棋布的街名已透露出一個小中國,包括甘肅街(第一街)、寧波街(第四街)、南京街(第五街)、吳松街(堅尼地街)、雲南里(第七里)、廣東道(麥當奴道)、北京道(遮打街,或作車打街)、長沙街(山街)……(括號內為街道原名)。

香港過去不少道路以港督、名人或工程師命名,但為免搞個人崇拜,這做法已不合時宜──雖然時至今日,一些學校或建築物仍常以捐款者命名,但情況如做馬主一樣,已屬富翁遊戲。地政總署編製的2018年版《香港街》,列出新街道名字,如港珠澳大橋附近範圍,有「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路」創下香港最長街道名紀錄,亦有10條以「順」字起首的街名,包括順捷路、順暉路、順行路、順連路、順朗路……而沒有「林鳴路」,林鳴是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總工程師。

香港有31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包括屈地(屈地街)是煤氣公司總工程師、急庇利(急庇利街)是英軍建橋開路的隨軍建築師、謝斐(謝斐道)是大潭篤水塘的總工程師。

香港街道的尾字主要用「街、道、里、台、圍、場」6款,是來自1955年的建議。街和道有什麼分別?原來「街」主要用於區內道路,至於「道」則是較主要的大道。1960年,「遴選街名委員會」亦有建議,凡在生者不可命名,以免該人出現重大醜聞令居民「住得尷尬」。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工程考II︰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講述不少街道以殖民地時期的工程師命名,如屈地街。(網上圖片)

烏龍翻譯

新界民政專員一度提議主要道路以港督名字命名,但遭地方專員反對──反觀今天為物業供應重鎮的新界,發展商爭先恐後以西洋名字為樓盤「美名」。新界道路失去西方色彩,不打緊,數十年後由這些如置身法國後花園的樓盤來填補,如那些YOHO乜乜、比華利山,「Monterey」連中文名也沒有。外國月亮果然特別圓,還是大家仍在戀殖?

本地導賞團體Walk in Hong Kong官網有文章列舉十大烏龍街名,其中一個他們點名提到的為「皇后大道中」(Queen's Road Central),他們認為這乃翻譯時會錯意,因為這條街道紀念的維多利亞女皇,不是嫁給皇帝做小女人的皇后,應該是「女皇」不是「皇后」。最搞笑的莫過於列拿士地臺(Rednaxela Terrace),本來紀念地主Alexander,但疑似中國官員當成中文字由右至左寫下字母,結果變成Rednaxela!這恐怕亦是最難發音的香港英文街名!

BBC在7年前刊登過一篇文章,名為〈沒有街名的城市〉,那是阿富汗的喀布爾(Kabul),指當地有逾400萬名人口居住,但很多街道都沒有名字,那麼信上的地址如何寫好?

一封由美國寄出的信,這樣寫:「Hamid Jaan, behind Darul-Aman palace(在Darul-Aman宮殿之後)」;亦有信這樣寫「在Omar Jan寺之後」,或「住在Alauddin學校的附近」,BBC訪問了該地工作的郵差,對方指有時要花上數小時才能送信。這就是一個戰火連天的地方,民生小事通通放在日程表的最後。

(註:上文部分內容摘自《香港工程考II: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一書)

Image description 謝斐道的主角謝斐(Daniel Jaffe)是大潭篤水塘的總工程師。(黑白圖片來源:Gladys and David Bank's Genealogy)

文: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