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Perspective優雅大觀】新世代的後中環價值Re-create Central Value

2018-10-24

Image description 大館(左)、The Murray(右)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驚奇地發現今年施政報告中涉及「中環」字眼僅得三小段!隨着九年前提出的「保育中環」七大項目逐一完成,新世代的中環已不再只是商業掛帥,而恰如海濱的幸福摩天輪一般,漫漫無盡地讓香港人充滿夢想、也縈繫着生活氣息;發揮着創意、也情繫着文化傳承。

text by 曹雪熊

中環古蹟活化綻光芒
香港開埠將維多利亞城分作四個環,分別為西環、上環、中環、下環,而中環是整個城區的中心點,一如老一輩人所形容,那就像香港整條龍脈之所在。回顧早在2009年的施政報告,已然提出整體的「保育中環」計劃,其中就包括了中區警署建築群(大館)、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PMQ元創方)、中環街市、主教山、美利大廈(The Murray)、新中環海濱以及中區政府合署。

值得我們一路念念不忘的中環,是百年以前《十月圍城》中革命的中環、是大半個世紀以來「陸羽」、「鏞記」與「蓮香」的不泯茶香、是老店舊餅家大排檔的中環、是蘭桂坊夜夜笙歌不夜天的中環、也是參天世界級高樓華洋雜處動輒牽動全球金融市場神經的中環,在高速的經濟全球化轉軸底下,熙來攘往的地鐵站口還是有老婆婆賣着白蘭花,信步上嘉咸市集有最新鮮的魚菜,蘭桂坊前花檔賣着清香撲鼻的薑花百合,周末三五成群的菲傭姐姐在皇后像廣場上跳着韓國K-POP⋯⋯

Image description 太平山街近年聚集了不少文青店舖、畫廊等。© Copyright Hong Kong Government

年初中區警署終於活化成充滿文化藝術味道的「大館」,走進去正好有中國藝術家曹斐的《在過滿的世界挖一個洞》展覽,裏邊有着囚犯盪鞦韆玩搖滾樂的自由飛翔想像,彷彿淡淡地回應着佔領中環以後一班年輕人判監的點滴遺憾。「大館」的中區裁判司署曾經驅逐過孫中山出境;域多利監獄曾囚禁過抗日詩人戴望舒,他在裏邊寫下著名的《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裏 / 朋友啊,不要悲傷 / 我會永遠地生存 / 在你們的心上⋯⋯ / 當你們回來,從泥土 / 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 曝着太陽,沐着飄風 /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 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 (1942年4月27日)

「大館」裏邊的兩幢藝術新大樓是請來當年改建英國倫敦Tate Modern的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作設計,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是改建自倫敦市內一所已荒廢的古老發電廠,紅磚高煙囪的設計,裏邊策劃的展覽十分前衞鮮明: 日本漫畫歷史展、Elton John現代主義攝影收藏展、波普藝術的世界、藝術家房間系列展、魔幻現實主義、時鐘藝術裝置展等等,其世界性的吸引力令每年參觀人數超過500萬。

另一幢令人注目的香港古蹟活化是The Murray,由五十年歷史的政府美利大廈改造而成的酒店,沿用七十年代流行於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底層有着圓拱形迴廊巧妙地將其行車通道與紅棉道連接。整幢建築凸出方形格子窗別具特色,充滿現代建築意味,又可遮擋陽光,當年更加獲得建築物能源效益獎。發展商特別請來英國著名建築師樓Foster+Partners將它打造成當今最時尚奢華的酒店,並以其一個個打磨光面玻璃窗特色,將之喻為中環半山上的一顆鑽石,舊日的拋光已失去光澤,今天重新琢磨令它煥發更光更亮。

Image description 1973年建造有着優美三角優美牆面的美利道停車場年初被靜悄悄拆去,頗令人惋惜。© Copyright Hong Kong Government

古跡變身酒店在蘇格蘭的城堡酒店與及意大利的修道院酒店都十分普遍,香港先前亦有過尖沙咀前水警總部變身成高級酒店,整座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物總共有12個主題套房,裏邊的俱樂部與馬廄亦都改建成曉有風味的酒吧!
當中環兩個歷史地標受到活化保育,大館連同元創方已然成為一條龍的文藝青年漫步徑,The Murray跟對岸1881 Heritage遙遙相對,成為維港兩岸古蹟酒店優美消閒的景點。在金融地產掛師的中環,難得地添加了人民氣息。

然而1973年建造有着優美三角優美牆面的美利道停車場年初被靜悄悄拆去,裏邊竟還找出幾個七十年代古老半圓拱形的前市政總署廢紙箱,未來這幅地王又將建成另一幢一式一樣的玻璃幕牆商廈!另一邊落成了40多年的中環郵政總局亦已通過拆卸方案,裏邊是傳統舊日政府機關有着乾衣房、飯堂等人性化設施,相信很多人依然記得九七前後去排隊打印首日封,與及寄情信給女朋友的甜蜜記憶吧!

Image description 警察總部大樓於1919年落成,是中區警署建築群最宏偉的建築物之一。外觀設計結合不同風格,包括向北外牆的新古典復古設計,以及南面外牆的簡樸及小規模古典設計。

中環變臉陸續有來
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早在1961年寫下《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她告訴我們城市就像一株大樹,各色不同年代不同用途的建築必須以均勻的比例混合,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用。她講述最多的還是人,是生活在這座城市、這個社區、這條街道上的人,他們的安全感如何?他們需要走多久才買得生活用品?他們外出吃飯方便嗎?孩子們為什麼不去街區公園玩耍?他們放學時為什麼不願走這條路而是繞道走遠路?

現時最多人留意的是中環街市活化工程,街市為1939年建成的後期裝飾風藝術主義建築,自2003年停用一拖15載,原來構想改造成為一個「城中綠洲」,有大型玻璃屋頂的漂浮綠洲,然而由於耗費太昂貴而簡化成今天的簡單方案,基本建築完全保留並加建小廣場,活化後提供四層高、集資訊與消閒於一身的偌大空間,設有大型書店、食肆、休憩空間、數碼資訊站、文化藝術活動中庭,中庭及入口廣場提供逾一千平方米的公共休憩間。

Image description The Murray整幢建築凸出方形格子窗別具特色,充滿現代建築意味,又可遮擋陽光,當年更加獲得建築物能源效益獎。

中環的街市文化已源流百年,嘉咸街露天市集更有逾160年歷史,街市兩旁還保留有1928年砌成的路邊花崗石U形排水渠,今天罕有地在中環繁茂商業地段依然可逛菜檔魚檔肉檔,而不是超級市場一包包密封的商品,讓人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氣息。這也正是寄寓香港的龍應台最為珍惜的一種港味:「海產店前一攤一攤的鮮活漁貨。一只巴掌大小的草蝦蹦到隔鄰的一籠青翠的菠菜上,又彈到地面;嚇了一跳的家庭主婦將它撿起,笑瞇瞇交還給魚販。腆着肚子的屠戶高舉着刀,正霍霍地斬肉;千錘百煉的砧板已經凹成一個淺盆。駝背的老太太提着菜,一步一步走在人群裏,雖然擁擠不堪,她不慌不忙,顯然腳底熟悉每個地面的凹凸,眼裏認識每個攤子後面的鄉親。」

另一個最受注目的是中區政府合署保育的建築群,整體為實用主義建築風格,此地的相關歷史價值甚至比建築物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在1845年的地圖上,該址便已被標示為政府辦公室。未來中座及東座將給予律政司使用,而修復後的西座將邀請法律組織,包括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等非牟利法律相關組織申請遷入使用。

Image description PMQ經常舉辦文娛活動。© Copyright Hong Kong Government

鄰旁的前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更為古典的建築物,自香港開埠的1843年經已建成,當年成為首兩任港督的居住地方,整座大樓外邊以花崗石和紅磚蓋建而成,並有地窖及角樓,北面更有一座圓頂小教堂,現今終審法院經已遷出,未來亦會作為法律相關組織作辦公地方及相關用途。

香港聖公會建築群即現今的中環主教山,將全面保育三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會督府、聖保羅堂及教堂禮賓樓,裏邊的教堂禮賓樓更加曾是著名作家韓素音的居所,未來將建立大幢大型私營醫院,擴闊醫療服務亦兼顧文物保育。
中環新海濱亦有優化方案,未來會將中環海濱一直可散步至灣仔會展海傍,整體中環新海濱面積達到二十公頃,相當於整個維多利亞公園的休閒面積。而城中區與海濱加強鏈接,令遊人輕易從中心地帶到海港,新海濱亦繼續有着各種吸引及活力的元素,如美酒佳餚巡禮、Art Central、香港音樂及藝術節、港樂星夜交響曲等等。

當舊有中環價值完全由金錢主導、發展是硬道理、汲汲追求效率與致富已然不合時宜,在經濟效益以外,城市的保育與以人為保的集體記憶愈來愈受到年輕一代所關注,新生代不再羡慕攀上離地高樓的天梯,而是貼地希望在自家的土地上紮根創意與想像,一個後中環價值已然展現出來。

Image description The Murray發展商以其一個個打磨光面玻璃窗特色,將之喻為中環半山上的一顆鑽石。

後生的一代寧可留下老店與社區的人情、保存傳統生活方式,年輕人可以走到周末的中環行人專用區開搖滾音樂會Busking與單車節巡遊、中環海濱賽道搞起一個「電動方程式賽車」、可以在PMQ搞起一個個創意作坊、用藝術創作去重塑「中山古蹟徑」、堅持保護舊中央書院地基綠化的石牆樹、用電影《歲月神偷》保育一整條的永利街⋯⋯城市響起了新的聲音,我們像曹斐在「大館」內的展覽,即使囚困在一個侷促的城市當中,人們的想像力一樣可以在低矮的天空下盪起了鞦韆、在石牆上敲起了搖滾鼓樂,一代代人創價中環正是由於香港人不為自身的想像設限。午夜聽林若寧寫給側田的一首歌《中環》是這樣的:「在最擠塞的市區,人海之中無數散聚 / 任你為了它追隨,仍停滯到中區 / 大社會,愛什麼也失去 / 華麗的商店,霓虹的堡壘 / 就算你不停流淚,看感情流連似水 / 大家都不要往後退。」

Image description 新海濱亦繼續有着各種吸引及活力的元素,如美酒佳餚巡禮、Art Central、香港音樂及藝術節、港樂星夜交響曲等等。© Copyright Hong Kong Government